立足本园实际,探索园本教研开展的策略

时间:2017-05-12 管理制度 我要投稿
一、变只提问题到通过教研解决问题:园本教研活动追求的是一种实效,我园特别注重把一线教师工作中遇到的比较普遍、典型的问题或当前急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确定为研讨主题,鼓励教师从问题、困惑入手开展教研。教师们把工作中常遇到的问题,通过自下而上的研究,让教师成为自身实践的研究者,成为研究的主体。一次次的问题碰撞,一次次的迎刃而解。教师们开始在教学实践中养成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教学、去总结、去提高的良好研究习惯,使自己成为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自觉运用先进教育思想和方法指导实践的研究型教师。例如:老师们把“举手发言的问题”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研讨。在教研活动中老师们归纳出几个问题:

1、每个孩子对待发言的态度不一样时怎么办?

2、发言的机会谁来给?

3、家长是否有责任培养孩子积极发言的好习惯?

4、举手发言的规则是可以打破的吗?

过去,对于孩子举手发言的问题,家长往往把幼儿没有发言的责任归结为“老师要给幼儿发言的机会”,对“公平”的理解被限制在“人人发言”上,却没有看到教师给予每个幼儿发言的机会是平等,没有意识到竞争的机会是*幼儿自己去争取的。通过大家的学习和进一步讨论,老师们对“举手发言”的问题都有了比较开放的认识。首先,要引导家长有意识培养幼儿为积极争取“发言机会”而努力的态度。其次,同样是“不举手发言”,每个幼儿的问题是不一样的,教师应该关注幼儿的能力倾向、态度,关注他们每一个成长瞬间并给予适时的,有针对性的帮助。三是应该引导家长和幼儿都应正视“举手没有被请到”的问题,这是培养孩子理解公平和竞争,学习如何面对“挫折”的机会。正是这种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出发,选取最典型的事例,激发了教师在原有经验上的认知冲突,引导教师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形成新认识,在主动思考中进行自我建构。

二、变评价式观摩为研讨式观摩

在教研活动中我们发现,多数教师做观摩活动总是选择自己有把握的内容,或已有的成功教案。有的教师为了获得好评,甚至选择低于幼儿现有水平的内容或具有表演性质的内容,还有的教师为怕出错,试课的时候只选择很少的孩子,甚至几个孩子上课,使观摩活动流于形式,失去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在观摩后的研讨中,我们尽量减少对教师个人教育行为优劣等级的所谓权威式评价,淡化教师观摩活动中的成功与失败之处,将教师的关注点集中在对教育行为的分析、研究上,引导教师分析不同的教育行为对幼儿产生的不同的影响,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我们通过研讨,引发教师各种观念的碰撞,让教师各抒己见,百家争鸣。针对我园教师在教学比武或是公开课大都不愿意上艺术活动的现象,我们把艺术活动做为观摩活动的突破点。在讨论中老师们认为:现在适合幼儿唱的歌曲越来越少了,在歌唱活动中幼儿普遍不会倾听。音乐活动中的教学手段太单调,无法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活动的第一阶段都能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通过讨论确定活动主题和活动目标。例如

中班音乐活动《买菜》的目标设定为:

1、 学习歌曲《买菜》,初步感受湖北民歌的特色。

2、 能用自然的声音歌唱,大胆在同伴面前表演

3、 能边听音乐边看图谱,理解歌词内容。

第一轮请年轻老师来进行试教,通过观摩活动,许多老师发现了问题,原来在设计活动时没有考虑到幼儿的发现水平和他们的知识经验,导致目标的设定不是十分合理。在活动中没有体现《纲要》的精神。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幼儿的支持、引导还很不够,也没有体现很好的师生合作关系。年轻教师大都在对预设目标进行简单地完成任务,对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不能很好的随机处理,个体关注也不够。针对这些问题,老师们针对活动提出许多修改意见,大家通过讨论,重新确定了新的教学目标,进入到教研的第二阶段,特别是对于教具的使用老师们也有了新的认识。

《买菜》修改后的目标为

1、 初步学唱歌曲《买菜》,唱准歌曲的节奏、理解歌词的内容。

2、 能用自然的声音唱歌、体验音乐活动带来的快乐。

从修改后的目标我们可以发现,在第一次被老师忽略掉的情感目标,出现在活动的目标当中。《纲要》明确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要培养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我们知道实施教育计划的过程是教师的再创造过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具体到活动中怎样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教师要如何更为有效的支持孩子学习活动成为老师们讨论的重点。于是教案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做了第三次修改。这次教研的重点我们放教学方法和策略上。将观课者分成两大组,一组负责观察教师“教”的行为,另一组则观察幼儿“学”的情况,并且要求每组在观察前要做好事前的各项准备,比如要商定好观察的内容、观察的方法,及具体的分工。通过这样的调整,大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研讨式观摩活动中,为使观摩者真正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来,我们在活动前先请被观摩者介绍活动目标、教育的难点、准备尝试的教育方法和要探讨的问题。这样,观摩的老师就能够有的放矢地看活动,观摩之后能够充分参与研讨,为被观摩的老师提供教育策略。例如音乐活动《买菜》,教师通过把图谱与音乐的速度变换以后,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再通过游戏活动买菜的环节,孩子在自由、快乐的游戏学会歌曲,并充分体验参与歌唱活动的快乐。在活动中,教师为孩子们的活动提供的必要的材料的环境的支持,在活动中孩子们成为真正的主体。在教研活动前我们鼓励老师要学会反思:即我要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教研中反思,随时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检验预定措施的可行性,调整策略。教研后反思,在自己反思的基础上,及时记录,提出改进意见。有些教师经过第一次的观摩展示,总结成功的经验与不足之处,还主动要求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的教学活动展示。由于有了集体的智慧和支持,教师的心理压力减轻了,思路开阔了,胆子也大了。老师们说,这种研究性的教研活动收获大,没有压力,我们愿意做。教师由开始怕做观摩,被动地做观摩,现在变成了主动地自我推荐要做观摩。

三、变“一刀切”为关注不同水平教师的能力差异和发展空间

在以往幼儿园各项考核中我们常常采取的是“一刀切”的做法。所谓“一刀切”就是园内所有的比赛或是日常工作全体老师的评比标准一个样,没有考虑到不同水平教师的能力差异,这样势必让一些年轻老师和刚参加工作的老师感觉工作没有发展的空间。因为自己的经验和积累远远比比不过骨干老师和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师。实际上,园本教研活动应帮助不同专业水平的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我们既要关注高水平的教师,也要关注中等水平的教师,还要关注新手教师和初等水平的教师。认识到这一点,我们采取了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引导他们设计出个性化的方案。首先,由于不同层次教师驾驭教学的能力不同,所以我们的要求也不同。如在帮助幼儿了解“森林快车”的故事情节时,新手教师可用游戏和图片直接告知情节。中等水平教师可把第一段直接告知幼儿,并根据第一段的情节向幼儿提问:“你知道鞋子是怎样变成车子的吗?”引导幼儿创编第二段。高水平的教师则可以完全开放,向幼儿提问:“哪些水果可能是哪些动物搬来的呢,你们猜想鞋子还有可能会在什么地方发现?”然后请幼儿一起创编。教学策略不同。新手教师可直接告知幼儿学习策略,中等水平教师可把告知和组织讨论结合起来,而高水平教师则可以自如地把教的策略转换成幼儿学的策略,引导幼儿主动发现可以运用哪些方法来学习。其次,我园以让每位教师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为突破口来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个体间的差异形成了需求上的差异。我园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师进行了划分。首先,从教师的工作经验可分为老教师和年轻教师。其次,从业务能力分为骨干教师和发展中的教师。幼儿园对她们分别提出发展要求,明确各自承担的职责,采取自由组合开展分层的师徒带教指导活动。由教务主任带一批骨干教师,再由骨干教师带一批青年教师。园内的骨干教师每人分别带教指导1-2名青年教师。从选择课题到制定课题计划最后到课题的实施方案,指导教师都要耐心细致指导被指导者。每期定期向全园教师展示带教指导成果,提供公开观摩活动,评出先进师徒组。通过师徒间教研和观摩活动,增进了教师间的友谊,全园也因此形成了一股互相学习、互相进步、良性竞争良好风气。通过骨干教师的滚动带教机制,教师的师德表现、业务能力有了较显著的提高。师徒捆绑在一起,人人都有了成长的空间,更多的青年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崭露头角。

总之,在园本教研过程中,不仅要让教师们感受到教研过程的科学性与严谨性,使教研不再停留在讨论层面,而且使教师们反思与改进相交替,教研成果自然成为日常教学工作改进的主要依据;同时也要关注到教师的个人成长,这样的教研活动才会长抓常新,才会发挥出真正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