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孩子,我该如何爱你?——记新教师与高学历家长群的沟通技巧

时间:2017-11-20 家园互动 我要投稿
常州市钟楼区星福儿小百灵艺术幼儿园 马松    前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想纸房子一样倒下来。然而,家园工作是教师工作中重要的一个任务,同时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份。教师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就应当认识到与家长之间沟通的重要性,有句名言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却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 因此,教师与家长必须做到互相配合,和谐施教。沟通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在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了解家长的心理,根据沟通对象不同的情况,以真诚的态度,运用灵活的沟通技巧,采取正式和非正式的多种沟通方式,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以下是自己在与家长沟通时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案例背景

家长:河海大学博士

老师:工作接近一年的新教师。

幼儿:嘟嘟小朋友,在班里不爱说话,几乎没有玩得来的朋友,在班级几乎不见她的笑容。因为在上个学期的冬天里,嘟嘟下午基本都是缺课的,原本不爱和同伴交流的孩子,似乎变得更加不愿意与同伴交流,原本她还有一些好朋友,每天也愿意和老师讲讲一些有趣的事,但是现在的嘟嘟,从不愿意和男孩做一组,也没有好朋友和她一起玩,同时也变得不再是自信心很足的小女孩。与同伴间的摩擦,也不能用合理的方式去解决。

例如:

1.前不久,放学后还在幼儿园玩,她在炒蘑菇(炒树叶),有几个中大班的孩子捣乱,她很气愤,什么都没有说,拿起石头就扔了过去,结果把中班孩子的头砸破了,肿了……

2.每天男孩要前者女孩的手散步,嘟嘟不喜欢白白小朋友,白白要拉她的手,直接甩开白白的手,“不要拉我的手”,然后,径直一个人走,白白没有办法只能默默跟在她的旁边。

类似于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我们从孩子出发,和家长有过多次的沟通,希望通过家园配合,能改变孩子的这一现状,让孩子更能适合我们这个集体,更能适合社会。

二、情景再现:

近期与嘟嘟父亲的沟通,是从一通电话和三条短息开始的:

1.电话:

5月18日晨间,我接到嘟嘟的电话:马老师,我不想去幼儿园,王俊豪老是捏我的脸?

老师:嗯?什么时候捏的呀?

嘟嘟:昨天下午躲猫猫的时候。

老师:昨天下午,我们没有躲猫猫呀,我们排练队形的呀!

嘟嘟:那就是前天下午躲猫猫的时候!

老师:前天下午我们也没有玩这个游戏。

嘟嘟:我不记得了,是和尤老师一起躲猫猫的时候。

老师:嘟嘟,爸爸在吗?

随后,爸爸接过电话,“马老师,王俊豪小朋友总是捏我们家嘟嘟的脸,我希望能让王俊豪改变一下打招呼或者友好的方式,我们家嘟嘟不喜欢也不习惯这样的打招呼的方式。”

教师:嘟嘟爸爸,嘟嘟刚才说的躲猫猫的游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都有一个多月了……(还没说完)

嘟爸:马老师,我们不要纠结这个游戏的时间,孩子小,对时间概念不是很明确。我还是希望王俊豪改变打招呼的方式,小孩子在一起,难免有磕磕碰碰,过去的事情就不追究了,要不就让王俊豪不要和嘟嘟在一起玩。

老师:据我们观察,嘟嘟和王俊豪在班级里机会是没有交集的,一个是性格外向的只喜欢玩建筑工地或者是子弹区的男孩子,一个是喜欢文静一点的油泥区的孩子,在生活上,像散步、午睡、午饭都不是在一个组的。

后面嘟爸一直强调让王俊豪改变打招呼的方式,后来因为要培训,就挂了电话。接下来,嘟爸就改为手机短信交流。

2.短信

家长:其实孩子们之间的磕磕碰碰这很正常,但我认为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积极引导,若让他们自己学会处理,这不是放弃了我们应尽的教育引导责任吗?就像上次,我就是告诉嘟嘟别人老是欺负你,你就打他屁股,不要打头。小孩子的处理方法或对或错或过激,需要引导,而不是让其自己处理。感谢你一直对嘟嘟的关心和安排,特别是让她做小组长,因为一个好老师会急于每一个孩子锻炼的机会,而不是只考虑自己管理方便!嘟嘟在家很活泼,把老师教的歌、故事、游戏都表演出来,在校却拘谨、不太和众,我们准备送她学跳舞练练胆,也希望能继续得到您给予的锻炼机会!谢谢!

老师:我们的目的都是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只是在教育价值观和教育方式方法有点不同。对于你说的打小屁股,我不赞同这一观点。首先要鼓励孩子自己判断别人是故意的还是有意的。如果是无意,没有造成影响,那就将淡化问题。换个角度,有没有想过,有谁愿意让你去打屁股,如果是中大班的孩子或者手脚比较快的孩子,再次还击怎么办。所以我们还是鼓励孩子自己用嘴巴说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解决不了再找大人帮助。

家长:我觉得你的教育观点是一般意义层面的,但个性差异教育更需针对性,嘟嘟公众场合有些胆小,遇事避让,需要壮胆和勇气!家长和老师自然要教育她区分有意和无意,这种区分随孩子长大也就慢慢掌握,但若别人老师干扰你,恐怕无意也变成有意了吧,上次是去我不过早干预就是看其怎么处理,是一味退让,还是有勇气

@_@我是分割线@_@

有胆量应对,只是没想到她会采用那样的方式,当然若对方还记事态升级,我自然会干预!我们并不是鼓励她一味与别人斗下去,等稍大懂事一些,我们的重点是教她智慧应对这一受益终生,对于她这一的性格:遇事退让胆小,再凡事都求助大人恐怕又会助长其依赖性吧?求同存异多多沟通!

三、案例分析

经过这样的一通电话和短信的联系,现在回想起来,身为老师的我没有冷静的去看到家长和孩子反应的问题,我只从客观的事实,老师的看法去解释,去说明,当时,感觉自己反应还算灵敏,但是今天回过头来,仔细斟酌,我针对这一问因为前期的处理不当,没有理解孩子说这段话的真正原因,没有理解一位家长的爱女心切的心切,也许是年轻气盛,图口舌之快,才导致小矛盾演变为教育观的差异。现在细想,感觉自己似乎一下子有回到了原点,自己在与家长沟通方面,还需要训练自己的沉着淡定,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1.未能理解孩子话语背后的意思

当孩子一接电话,就像老师讲述着,不想来幼儿园,因为什么什么,我应该抓取的中心意思是“我不想来幼儿园”,而不是孩子后面的一段理由。孩子说不想来幼儿园,肯定是因为近日在班级里发生了自己一些事情,但可能是因为想不起来是什么事情或者碍于“面子”不想说,直观感觉告诉她不想去幼儿园,故随便找了一个借口。

2.忽视对家长的看待问题的导向性

因为前者孩子话语中的中心意思的提取偏向,导致身为老师的我一直在纠结嘟嘟和例外一名男孩活动范围有没有交集,一直在解释这一问题。

3.对家长的疑惑没有肯定的回答

从案例短信的内容来看,嘟嘟的爸爸对于“教育引导责任”的理解,我们倡导孩子自己判断别人碰你是有意无意的行为,但是并不代表我们放弃了我们的教育引导责任,只是在鼓励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缺乏换位思考,以同理心去看待家长担忧

嘟嘟爸在短信中也说明,嘟嘟在家和学校两个完全不同的状态,他也看到了嘟嘟在幼儿园是比较拘谨,不太合群,他们也在尝试着与其他途径,改变这一状态。在最后也比较诚恳的希望老师能多给嘟嘟一些机会。这是作为一名父亲真诚的在和老师沟通,但是我当时又只纠结在“打小屁屁”的事情上,如果我当时能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嘟嘟的爸爸,我会怎么做;面对孩子的现状,我又要怎么样的去处理。

四、解决策略

1.多途径全面细致地观察

解读幼儿的前提是要观察幼儿。在观察中要客观科学,不带有任何主观色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幼儿的行为中捕捉到正确的答案。

现在回想,我们最近都在练习队列队形,嘟嘟在队伍中,齐步走总是没有力气,经常被老师提醒,要用力气。也许嘟嘟因为是在全班面前总是被提醒,自尊心比较强她,也许是想逃避队列队形的练习。

2.平等平和的姿态对待家长所提出的困惑

当天的电话短信联系,我们更需要的要相互倾听,相互理解。我们眼光要长远一点,找出本质问题,而不是停留在一个问题的表面,讨论谁错谁对。

3.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

其实,和家长沟通与和孩子沟通的方法和策略是一样的。在案例中,老师的态度是老师的行为时客观的,老师做的是对的。尽管事实如此,你说的都是实话,但是也无形中在否定他作为一名父亲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的方法策略。如果是我,我也很生气,我也不会接受你的意见。

每个人都喜欢听好话,尤其从家长的角度出发,你夸她在哪个方面比较好比较出色,也在间接的肯定家长的教育。就如同谁表扬我们班常规比较好,潜台词是老师管理有谋略,道理如出一辙。

教学上有一常用的谋略,技能保持孩子的积极性,又能给孩子提升和改进的空间,与此同时孩子也能欣然接受。这一方法的本质是先扬后抑,先肯定再提出不足。其实成人和孩子的心理有时候真的很相似。有时候,我们要进行有效的沟通,首先要学会倾听,要学会肯定赞同他人的价值观,然后再提出不同的想法,举例说明,要做到有理有据。不忘我们讨论话题的初衷。

五、案例反思

通过这件事,我发现和家长沟通,有时候真的不是很难,有时候真的仅仅因为我们说话的语气、语言,以及沟通时要注意的点,经常换位思考,用同理心看到问题和事情。我想,家长可以理解我,我也可以理解家长的心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