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浅谈学习新纲要心得

时间:2017-04-26 家园互动 我要投稿
润物细无声

——浅谈学习新纲要心得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新纲要),这是自1998年《幼儿园工作规程》颁布后,在十几年教育改革的基础上总结的理论和经验。与新《纲要》相比,在过去的教育实践中,确实潜藏着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

1、过去的教育观念比较陈旧,教师教学往往只片面注重让幼儿学会知识,只是记忆模仿知识,而不是使幼儿“会学”自己建构知识。

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把幼儿的思维紧箍在一个固定的框框里,对幼儿进行教育时则是以灌输——识记——储存——再现为模式,幼儿只是单纯的学会一首儿歌、学会一个舞蹈。教师对幼儿的教育急于求成,要求孩子能立竿见影,讲了关于遵守纪律的故事后,就要求幼儿个个做遵守纪律的孩子,这种教育观念将孩子看作是一个“凝固的整体”,其思维方式是僵化的、陈旧的和落后的,它很大程度上将幼儿当作接受知识的被动的容器,教师的任务只是往这个容器中灌输知识,只是让幼儿“学会”,而非“会学”。

2、过去的教育目标比较陈旧、狭窄,分科过细,忽略了各种教育的内在联系性、系统性。

在各种活动中,传统教学模式比较注重课堂教学,“上课”成为幼儿园学习主要方式,并成为一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教师忽视了给幼儿创设适宜的环境,忽视了

@_@我是分割线@_@

幼儿生活学习环境中教育的延续性,忽视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经验的获取,而只是通过“上课”,获取记忆储存起来的特定的知识点。在这个环境中成长的幼儿不给他们以活动的自由、思维的自由、表达的自由,久而久之,幼儿没有自己探索的欲望、没有自己尝试的兴趣,因而影响了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的发展。

总览《纲要》,我们需要结合本园教学特色,组织教师进行专门的理论学习,将《纲要》的思想精髓内化到每位老师的教学行为中去。从理论的学习到实际的操作将近两年的时间,在这之中,每位教师能够把握住《纲要》所赋予教学观念,在教学领域的任何一个角落实施起来。归纳我园这两年来结合《纲要》精神在教学工作上的情况,发生着悄无声息、潜移默化的转变。我们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具体实施与操作:

1. 面对开放的课程选择权,从幼儿的兴趣、特点与需求出发合理的选择主题活动,以“主题”建构作为教育内容的组织形式,即“主题式课程”。

以往的任何教学活动都是教师在开学前,依据传统教材,或某些节日和季节的特点事先制定,这样幼儿从小班到大班整个三年的学习较为公式化,很多东西只不过是旧经验、旧知识的简单复制。对幼儿来说,这样的学习是枯燥乏味的,他们缺乏的是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反之,这样的教学对教师本人来说是没有任何成长和推动。

结合《纲要》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我园教师在教材的选择上进行了调整,从上学期幼儿参与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倾向性和个性化特点,初步拟订主题,在开学前两周请幼儿和家长共同商讨个各主题中希望了解的知识和内容,提出问题,由教师、家长和

@_@我是分割线@_@

幼儿三方面共同搜集主题的相关资料。

实例1:

在中班阶段开展主题为“人类的朋友——动物”时,教师没有预先制定好教学内容,只是在实施主题的第一天将一只家犬带入教室,幼儿的注意力全都指向那只可爱的小狗,在与小狗轻松、自由的玩耍中,萌发出了一大堆有关狗的问题,由另外一位在场教师及时记录,而经过整理的一个一个问题便成为实施该主题时随机生存的新内容。由此得来的活动内容在具体实施时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实例2:

在大班阶段开展过的一个主题“争当环保小卫士”中,幼儿经过了为期两周的活动,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污染状况以及有关环保的重要性了解,产生许许多多改善的想法,于是该班教师在实施的最后阶段创设了主题为“让家园更美”的区角活动,幼儿通过剪、贴、画、建构等操作,纷纷释放了内心的想法。

以上两个实例代表着我们幼儿园两种不同课程选择模式:实例1我们将它称之为“完全开放性”选择模式;实例2 :由于是预设和生成结合,我们将它称之为“半开放性”选择模式,在这种开放性选择模式中,课程的选择权完全属于幼儿自身,它的确立顺应了《纲要》中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2.及时转变教师角色,努力实现与幼儿、家园之间的互动。

在《幼儿园工作指导规程》中较多提出了“教给”“发展”、“培养”等词语,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更多的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强调教师在幼儿学习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会以我为中心,把幼儿看

@_@我是分割线@_@

作单一的教学对象,形成一条灌输式的教学途径,使用统一标准、统一模式、统一内容和方法批量“加工”幼儿,而对有独特个性、独特思维或顽皮的幼儿宽容度很低。幼儿在被动的学习氛围中进行“填鸭”式的接受知识。

与旧《规程》相比,新《纲要》则较多的使用了“体验”“感受”“喜欢”“乐意”等词语,这既突出了对幼儿情感、态度、兴趣等方面发展的重视,也体现了发挥幼儿主体作用的理念。在《纲要》的字里行间中都折射出一种富有人文色彩和平等精神的新型师幼互动关系的光芒。

我们在活动中发现,新型师幼互动关系建立的基础是:教师和幼儿之间建立一种真正的平行的横向关系。只有教师和幼儿在这种真正平等的环境中,才能有效地激发幼儿主动地与教师交往,才能形成互动关系。

实例:在小班一次户外活动中,幼儿发现地上有大量的蚂蚁。于是让幼儿自己去观察。不一会儿,孩子跑来告诉老师:

“老师,我发现有许多蚂蚁正在吃一块肉。”

“我发现蚂蚁的家在泥土的一个小洞里。”

“我看见蚂蚁是黑色的,他很小,我们都看不见了。”

“我门去借放大镜吧!”“显微镜也可以。”“在哪里借?”

他们有的说去学校借,有的说去医院借,当他们从大班借到了放大镜,并在放大镜下观察到了蚂蚁时,那种欣喜,那种激动,使我们老师都被深深感染了。

该实例中不难看出师幼互动的关键是教师对幼儿活动的支持、对幼儿活动的参与,以一种玩伴身份对幼儿的活动进行隐性、柔性的指导、调节和控制,但是

@_@我是分割线@_@

教师对幼儿活动的支持、参与是建立在广义上的范畴,它不仅包括直接行为的参与、语言的指导,更重要是一种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的创设。

在实际的教学行为中建立的有效的师生互动,我们的老师确实感觉到这种新型的教学关系所带来的实效性,同时为我们在新教学理念下如何建立有效的家园工作提供了一些启示:架设家园沟通的桥梁,由幼儿的施教者转化为家长的咨询者和合作者。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和家长也逐步建立了合作的意识,家长想从老师那里知道孩子的表现、育儿的对策,同时老师也可从交流中获取第一手资料,为教学提供了不少的便利,这种关系的变化,家长与老师之间再也没有距离,而教师的施教者的身份也被咨询者和合作者所代替。

3.以新《纲要》的理念作为理论支撑点,将“尝试教学法”带入日常的教学行为中去。

2002年,在全体教师学习新《纲要》后,结合新《纲要》的新型教学理念,根据本园特色,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全方位的提出了“尝试教学法”,并针对科学领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深入课题研究,并在各个年龄阶段设立了子课题项目。我们幼儿园所进行的“尝试教学”的课题研究,是让幼儿在尝试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主张建构“情景感染→尝试活动→师生讨论→幼儿习得→新的情景感染→尝试活动的继续→师生讨论的继续→幼儿又一次习得┉┉”经过了这样一个螺旋式、循环往复的上升过程从而让幼儿在记忆知识模式转化为自己建构知识。在新理论、新方法的实践下,我园为教师提供适当的自主实践的空间,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逐步增强,进而将新《纲要》中的教育理念和目标内化为自己的教育观念与价值追求。《纸棒变变变》和《小火箭上天》等等教学活动便是学习新理念,运用实践的基础上孕育而生的具有典型代表的教学实例。

教育改革正在逐步兴起,作为教师在整个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惑,如:教师怎样更好在教学实践中从以往的“指令”式教学转化为“对话”式教学,在幼儿的生成的

@_@我是分割线@_@

活动中如何建立师幼互动关系;怎样使一些家长在幼儿园所学知识的多少作为衡量幼儿园教育好坏的唯一标准这种观念的转变等等问题。 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只有在正确把握幼儿学习方式的基础上,才将避免或再次发生过去历次教育改革在两极价值取向上的偏颇,力图在教育目的与幼儿发展规律之间寻求平衡点,揭示“控制幼儿”与“放任幼儿”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性,从根本上促进幼儿发展,体现《纲要》“以幼儿发展为本”提倡终身教育的这一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