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班主题环境创设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7-08-22 经验论文 我要投稿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在这一对环境阐述的总精神的指引下,环境的教育功能已被大家所越发重视,并且将之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当中。在所有环境的创设中,要数主题环境的创设最为显性,幼儿的主体地位体现最明显。因各年级幼儿能力水平的不同,主题创设的目标也不尽相同,这里仅谈大班主题环境的创设。本文旨在通过对我班主题创设时所进行的思考,从艺术、科学、社会、语言等角度中去剖析,以落实幼儿与环境的互动。

关键词:大班主题环境创设 环境互动观

正文:

瑞吉欧认为:环境是一个“可以支持社会,探索与学习的容器”。显然,有人认为环境这一教育资源对幼儿的影响是隐性的,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片面性。之所以这样说也基于环境创设的范围(指室内外环境、角落环境)日益完善化、细化;内容(指小环境内容的表现)日益丰富;对象(指环境的建设者,包括幼儿和教师)日益平等化。种种原因,皆因新《纲要》精神带领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审视,重新定位转变。

一、从艺术领域的角度去谈主题环境的创设,体现美

艺术活动的总目标是引导幼儿发现美、激发幼儿表现美、创造美,提高审美能力。在这里,发现美是关键,表现美是根本,创造美是提升。大班幼儿对美的感受已有一定经验,他们对美会有独到的评判。有时,成人认为美丽的东西在幼儿心里并非认同(这和他们的理解发展能力有关)。所以,我们只能以尊重幼儿为前提。

⒈全面协调,零而不乱

在开展主题活动《七彩世界》中,幼儿将观察到的各种树叶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后,争先恐后地将自己美丽的画贴起来,老师也帮着做张贴工作,最后几乎全班小朋友的画都上了墙面。几十张的画面全部上墙会是什么样,结果可想而知。过几天去一看,大多数孩子的画没有了。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需要反思的是:面向全体的观念不错,但要注意方式;任意将孩子认为很好的画拿下来是对孩子的否定,这种举动对孩子产生的负面刺激有多少;我们能否用最为合适的方法去展现孩子的成果?我想:肯定可以!就如最简单的制作,装扮一棵大树,请孩子把自己创造的树叶剪下后粘贴在树上,附上想说的话,这岂不一举两得?不仅美观,而且又能满足幼儿表现欲望。

⒉注重整体,强调“留白”

在全面协调过后,需要整体性地展示出为幼儿审美观所认同的作品。在通篇布局时,需要考虑幼儿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个体,他们经验的获取可以在以后的活动中继续表现,之后的表现已经是经过幼儿内化提升了的,具有一定的广延性。所以我们提出“留白”。“留白”的作用是留给幼儿提供展示内化过后的更具层次的作品的空间。对于“留白”的外在形象设计,我们可以完全放开,让幼儿自由选择合适的块面,以他们的审美观去预留。这样前后也有比较,对于不同的个体也有不同的促进作用。

⒊关注连续,产生期待

有些主题内容之间没有多少连续性,导致幼儿在创设一个主题后,很少再回过头来去注意前一主题,前一主题自然就成为“摆设”。如何继续发挥过去式主题的作用?在一开始,老师就可有目的的对各主题的分布有全盘的把握,除了平时有意识的引导外,利用一些小细节,巧妙地设计一些小标记,如数字标记、符号标记,在第一主题上写上“1”,并用箭头标记指向,接下去幼儿会不由自主地想到“2”、“3” ……期待“2”、“3”等里面会有什么,以此来挖掘幼儿的好奇心理。

二、从科学领域的角度去谈主题环境的创设,积累感性经验

“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新《纲要》中科学领域的目标之一。要想达成这一目标,幼儿的感性经验应该比较充沛。感性经验的积累需要通过感觉器官的被刺激后才能生成,幼儿首先要对事物的表象产生兴趣,继而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最后转化为内部驱动力,再开始下一个循环,即外部感观刺激—>内部消化积累—>动机生成—>进一步需要,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厚实。那么,我们该在主题环境中提供什么能够引起幼儿注意的视觉印象呢?下面以“从头到脚”为例来步步说明。

⒈创设的基础——注意刺激物的适宜性

对于幼儿来说,极具探索自身身体奥秘的诱惑,帮助他们了解身体,满足渴望,他们会乐此不疲。所以,选择合适的内容首先已经通过了他们在心理上的门槛,为他们能主动、乐意参与和获得奠定了基础。

⒉创设的条件——注意刺激物的广度

刺激物的广度是指刺激物的提供一定要丰富。这样幼儿就能比较长时地去注意、思考。在研究完牙齿后还可以研究内脏,在研究完内脏后还可以研究关节,等等。他们的发现会随着不断的深入而越来越多,兴致也会随之越来越高,收获也是显而易见。

⒊创设的表现——保证刺激物的展示

因为人体除了外部可观察得到的部分之外,还有不能直接一目了然的部分,那么这些知识的传递就不是仅仅靠语言的描述所能解决的了,直接的视觉冲击会比较有效。

@_@我是分割线@_@

所以我们利用主题这个平台为幼儿更多地呈现,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对于理解之后的表现,幼儿除了会用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外,还会用动手的方式表达。其实,一个制作过程也是对已有知识的巩固过程,理所当然也要保证巩固结果的展示。

三、从社会领域的角度去谈主题环境的创设,增强自信心

一个主题环境得以创设出来,幼儿“功不可没”,如果没有他们的创造智慧,我们能展示什么呢?如果没有他们平时的经验积累,又怎么会有创造?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与付出,才有了收获。对于成人而言,辛苦的历程虽然漫长,如果最终被得到肯定,那种心灵上的冲击可以让他忘掉艰辛。孩子没有成人心理上的那般调节力,合理地运用正强化马上就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当孩子的劳动成果被获得认可之后,他们的自信心也会呈稳固态势。从下面一个案例我们就可以感受——

放学后,我开始没太在意门口的宇恒和他的妈妈在干什么,等了好一会儿,见到宇恒开心地拉着妈妈的手往后墙边走去,我也跟了过去,听听——

“妈妈,这是我画的,你觉得阿好?”

“很好啊!给妈妈说说画了什么?”

“老师让我们画开心的事情。妈妈你看,这是我和爸爸在钓鱼,我觉得很开心;这是在玩滑梯;这是在玩陀螺;还有┄┄”

“哦——”

“妈妈,小朋友都说我画得很棒,所以老师把我的画放在这里,让他们看!”

看着宇恒自信的表情,听着母子和谐快乐地交流——是的,他们总会对自己充满自信,我们不能抹杀他们自信的流露。当然,自信的建立并非一时,合适地表扬能激发幼儿的能动性。请再看一个案例,同样是发生在宇恒身上的,在前一个案例之前——

在晨间我们都有一段谈话时间,一般围绕主题墙的变化进行,很关注“留白”的内容。

看着一双双高举的小手时,我的眼睛在不停地转动。当我的眼神转移到宇恒身上时,他的手根撑在脸颊处,手指往外翘,似举非举的模样,在他的眼里有疑虑却又有期待。我知道他也想介绍自己的作品,可还有所顾虑。“宇恒,你也来说说吧,我知道你肯定想给小朋友介绍的”,我刚说完,他就小心翼翼地拿起他的“宝贝”走到大家面前,开始介绍时声音不太响亮,我在他耳边“嘀咕”了一下,一丝沉默过后便有所改变,他投入地说:“我的这幢房子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在房子的周围有许多陷井,只有房子的主人才知道陷井在哪里,坏人来了就会掉到里面了。”宇恒一口气说完了,其他孩子都听得津津有味,我趁势表扬了他,还叫他自己把画布置到“留白”处,并给他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希望他空的时候再给小朋友讲他的画,他欣然接受了,脸上笑眯眯的。

就是在这样一点一滴的肯定中,宇恒通过他喜欢的方式逐步建立了自信。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也经常会看到他和一些孩子“摸索”在各个主题前。

综上所述,在主题环境的创设中,是否能让环境与幼儿产生互动是关键中的关键。语言作为交流的直接工具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不管是艺术领域、科学领域、社会领域等等都离不开语言的互动作用,而环境作为“幼儿的第二种语言”,显然是针对环境能为幼儿提供说话的平台而言的。主题环境的创设为幼儿提供了更为广泛的交流空间,让幼儿创造了美,获取了知识,感受了成功,加强了交往,全方位地促进了孩子的发展。

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环境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应该对它重新审时度势,正确及时地调整固有观念,以更好地为教育服务。

参考资料: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教育理论》钟祖荣 刘维良 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