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责任感培养实验调查研究

时间:2017-08-22 经验论文 我要投稿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浦馨月
一、引言
“爱”这一概念,贯彻于各大宗教、各种艺术形式以及各个年龄阶段与不同社会层面的教育。爱的对象可以笼统的概括为三类:自己,他人与集体。孩童时期,爱自己就是要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在玩耍时学会保护自己,在生活中逐步提高自理能力。爱他人就是要听老师、家长的话,与同伴们愉快相处。爱集体就是热爱自己的幼儿园,保护园中的一草一木,以身为这个集体中的一份子感到光荣;学生时代,爱自己就是在人生的黄金时段在学业上多下功夫,做一个德智体全优的好学生,为自己的前程打下坚实的基础。爱他人就是尊敬老师,孝顺家长,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分担。同学间团结友爱,在互相帮助的前提下良性竞争。爱集体就是要热爱自己的班级与校园,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做到“今日我以学校为荣,明日学校以我为荣”;长大成人、踏入社会后,爱自己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敬职敬业。业余时通过各种积极向上的方式丰富自己的生活。爱他人就是要孝顺照顾年迈的父母,夫妻间忠诚恩爱,给孩子一个幸福的家。爱集体就是要为社会出一份自己的力,多多参与到公益事业中,爱护环境,维护和平。
但爱并非只是一种主观意念上对人与物强烈的情感。爱这一意识形态,是可以通过教育与约束成为一种行为习惯的。而教育与约束的基点便是一个人责任感的养成。[1]马卡连科曾经提出,一个儿童的责任感,是会在他一生的成长中不断扩大衍生的。若他的责任感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与重视,这种情感便会从一开始对父母、家庭的感激之情扩展到对人民与国家的热爱和关心上来,并且通过在工作上的努力为其他的公民们创造幸福生活。这也就是我最初提到的“爱”的概念。
然而,责任感这个词,在很多孩子们身上往往是缺失的。家庭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让很多孩子们从小生活在“四二一”式的众星捧月般的家庭环境里。家人无原则的溺爱、包办使得孩子们不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失去了对其负责任的机会。家人过分的庇护,也是使得孩子们在由于自己的过失而未能完成任务时,体察不到责任感缺失带来的后果。[2]据统计,中国孩子每天家务劳动时间为0.2小时。而美国孩子每天家务劳动时间为1.2小时。同时,作为家里唯一的被娇生惯养的“小皇帝”、“小公主”们,他们从未体会过兄弟姐妹之间的互相照顾与谦让,多半以自我为中心,逐渐养成任性、自私、霸道和不懂礼貌等坏习惯。再加上儿童时期好玩、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精神集中时间短暂以及自控能力差等特有的心理模式,责任感在现在的孩子们身上便更难找到了。
[3]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过,“从出生到7岁是人生的重要时期,儿童的习惯、语言、才能、态度、情绪与是非观念都要在此时期打好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那健全人格就不容易造就了。”这也就是古人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知老”吧。因此,从孩提时就将责任感的概念贯彻至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棋。[4]研究表明,孩子的责任意识产生于20-30个月的时候。他们会把大人面部表现出的喜怒哀乐与自己的行为联系上,“判断”是否是自己的淘气惹大人们不开心。责任意识在孩子3-4岁的时候更为强烈。处于好奇与兴趣,他们开始要求帮助大人们干一些家务活,尽到“小主人”的一份责任。随后孩子们的思维会不断发展,理解任务意义的能力也在逐步提高。这也是幼儿园老师与家长通过有效方式培养孩子们责任感的最佳时期。
本文将由对“责任感”概念上的讨论出发,通过实验调查中对照组与实验组结果上的差异,探讨幼儿责任感缺失的根本原因。对症下药,为责任感的教育实施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二、责任感与儿童责任感的定义
责任感概念上的准确定义,对一个人责任感的形成与认知以及责任感的判断与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5]根据现代汉语大辞典(第五版)的字面理解,责任感指做好分内应做的事情。并且在未完成分内任务时勇于承担过失。[6]而对责任感最直白的理解是:它是一种良好的品德与态度,能使一个人在以自身为单位时值得旁人的信赖。作为集体的一份子时为这个集体带来凝聚力。作为国家中新生的力量时能点燃国家的希望。学术界对于责任感的理解总体可归为两大类。第一类较趋向于从心理学层面分析,[7]认为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言论、行为、许诺等认真、积极主动的态度而产生的情绪体验的反应”。第二类则是将责任感的概念与“五爱”(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道德标准相联系,将责任感看做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1]“责任感指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对自身的社会角色及其所承担的义务,对其所属的群体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及自身所应承担的任务的认知、情感体验和相应行为。

@_@我是分割线@_@

当概念细化到对儿童责任感的理解时,定义上对责任感的要求也更为具体化。陈帼眉在《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评价手册》中,将幼儿责任感分为5个大方面:“对自我的责任感(生活自理,活动投入),对他人的责任感(同伴,家人),对集体的责任感(值日,公益),对嘱托的责任感(做事,学习),对过失的责任感(承认,弥补)”。[5]在一个对7-12岁儿童对“责任”概念自由描述的调查研究中,学者们也得到类似的答案。此项调研通过对儿童的单独访问,研究儿童自由描述的内容中与对责任感的理解相关的词汇出现频率,最后将儿童对责任感的理解归纳为8大类:事情/任务,角色/职务,承诺/委托,主客体,过失承担, 时间,完成和质量。其中前四类与成人对责任感的理解相似。
 
三、实验的提出
曾在杂志上读到这样一则故事:当记者看到一个美国孩子把喝完的可乐瓶扔进垃圾桶时,询问他这么做的原因。美国孩子说:“我喜欢这条街道,每天上学我都从这走,我想让它看起来美美的。”当记者看到一个中国孩子将香蕉皮扔进垃圾桶时,问了他同样的问题。中国孩子答道:“因为老师说了,不能随手乱扔垃圾。”这两个孩子,他们都为身边的环境保护出了一份力。可如果用责任感的概念去衡量他们,我不经犹豫了。
责任感的定义涉及到方方面面,而在本文中,我想着重强调其中非常有决定性的一个方面:责任感是在怀有积极自觉的态度的同时,明确自己角色的重要性,心甘情愿、充满热情的去热爱自己的生命,热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热爱身处的每一个大小集体,热爱社会与国家。故事中的中国孩子,他或许是个循规蹈矩、安分守己的好孩子。但在并不完善的早期教育体制下,他缺乏责任行为的内在动机。或者说,他对责任感的认识尚未转变成深刻的情感体验。
研究表明,[8]“责任行为不是一时的、个别的、短暂的行为,而是在正确的行为认知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逐步转化为内在的、主动地、自觉的品质。”孩子最初往往会将责任感看做完成老师与家长布置的具体任务,或是达到他们提出的具体要求以及不违反具体的规定等。逐渐地,这种认知会有具体过渡到抽象。换言之,也就是从他律过渡到自律。[9]在《儿童班级责任感培养的研究》一文中,46名小学生通过参与一系列的教育实践活动后,根据责任行为教育指标实验前后比较表可得出,73.9%的人都有了不同程度上的进步。此项研究表明,只有“让学生感到自己是班集体中的主人,才能对集体生活中的事情真正负责任起来。”
根据幼儿责任感发展的固定模式以及前人的实验研究成果,我认为幼儿责任感缺乏的根本原因之一便是缺乏责任性行为的内在动机与情感体验。他们只能理解简单的任务,却不明白自己在集体中、在社会中角色的重要性,不明白可以通过自身的行为帮助到不同的人、促进不同的事件。因此,责任感很难通过单纯的说教与任务的布置,持久的建立在孩子们的心里。为证明这一较为抽象的因果关系,设计实验如下:
 
四、实验调查研究
实验地点:
深圳市福田区盈颖幼儿园电脑室。实验场景布置:室内有两张各可容5-6人的长方形桌,每个座位上摆有一盒蜡笔与一张纸。室内的中央放有一台电视。
 
对照组与实验组:
在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中,以自愿报名为原则,选取20名男孩和20名女孩参与此项实验。通过分别对男孩、女孩“1、2”报数的方式,将10名报数为“1”的男孩与10名报数为“1”的女孩分到对照组。他们将被要求在电视机中动画片干扰的情况下,10分钟内完成一幅蜡笔画。内容不限(把实验时间控制在10分钟,是为了将儿童责任感这一变量与幼儿时期精神集中时间短和好动爱玩等天性区分开)。同样的,将其余10名报数为“2”的男孩与10名报数为“2”的女孩分到实验组,他们所处的实验环境与接受的实验要求与对照组的小朋友完全相同。只是相关人员会在绘画开始前,向他们说明他们的作品将要送给一个孤儿院的小女孩。对绘画目的的描述将作为本次实验的实验激发。20位小朋友为一组完整实验。该实验将重复进行一次,减少实验结果的偶然性。
 
前测与后测:
将所有孩子们的绘画作品按照质量记分,实行5分制。画面丰富且具整体性,上色用心且完整,对所画内容有充分的认识为5分;画面较为丰富,有具体内容上的规划,有上色的痕迹但未完成整幅作品为4分;简单的线条作画,画的构图与内容都不具整体性,无上色为3分;简单几笔的描画或是毫无章法的不规则图形为2分;基本未动笔为1分。最后,将对照组与实验组的绘画成绩取平均数,再作比较。
 
实验过程:
首先,将电视打开调至动画片频道,音量适中。由幼儿园园长(先前与园长有过一次座谈,讲明整个实验概念与目的,在实验具体操作上已达成共识)向第一批对照组的孩子们说明实验要求,强调时间观念后,让他们进入电脑室,在位置上坐好。调研人员按下计时器,孩子们开始作画。每过一分钟,向孩子们报时一次,作为提醒(因为幼儿时期易受外界影响,并非直接说明其责任感缺乏)。10分钟后,由园长逐个收起孩子们的作品,并督促他们在收拾完桌上的蜡笔后离开电脑室。
5分钟的实验场景的整理后,开始对实验组的小朋友进行检测。绘画开始前,园长先与孩子们讲明绘画的目的。确保他们明白“孤儿院”一词的意思,阐述孤儿院的小女孩需要他们的爱与关怀的心情,并强调一定在10分钟之内完成作品,不然将赶不上开往孤儿院的车,小女孩便拿不到幼儿园小朋友的这份心意,她会很伤心。之后让孩子们在电脑室就坐,同样的干扰,同样的计时与报时的程序,10分钟后由园长收起作品。虽然孤儿院的事情是‘虚构”出来的,但园长接此机会在实验的最后向孩子们讲述今天他们这项善良的行为,是一件充满爱充满温情的事,是值得表扬与发扬下去的。
隔天,相同实验程序重复进行一次。
最后,40幅作品在调研人员那里汇总,按质量记分的评分标准将其打分,算出每组的平均分,进行比较。
 
实验结果:
根据调研人员的现场观察,每分钟内取一个时间点来统计正在认真绘画的小朋友的人数,制成折线统计图如下:
 
 
 
根据质量记分的标准,对每位小朋友的作品评分列表如下:
 质量评分
编号
第一次实验
第二次实验
对照组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A
3
2
3
4
B
   2
   3
2
4
C
   2
   5
3
2
D
   3
   4
2
3
E
   3
   4
2
5
F
   2
   3
3
5
G
   2
   4
3
2
H
   2
   4
2
4
I
   3
   3
2
3
J
   2
   5
1
4
平均成绩
2.4
3.7
2.3
3.6
注:将每组的10名小朋友由大写字母随机编号。
 
实验误差:
来自实验对象的误差:孩子家庭背景不同,接受到的素质教育水平不均,个性特征有所差异,绘画天赋也有高低之分。这些因素都会干扰到实验的结果,使孩子的责任感不再是唯一考察的对象。

@_@我是分割线@_@

来自实验环境的误差:孩子在实验过程中,容易受到同组其他孩子的影响和干扰。当一个孩子看到同一组大部分小朋友都在埋头认真画画的时候,他便会更加倾向于多将注意力投放在画画上,抗拒电视的干扰。反之亦然。
来自实验激发的误差:距离电视机的远近,该动画片对每个孩子自身的吸引力的差异,以及动画片频道刚好遇上的广告时间都会是影响孩子们决定是否在抗拒干扰、继续作画的原因之一。
 
实验改进:
    幼儿园有公私立之分,每个幼儿园也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模式与风格。应将该实验在多个幼儿园实施,而不仅是局限在同一个幼儿园。这样得出的实验结果,会更加具有普遍性。
 
讨论与分析:
    1. 在评分在3以下的孩子们当中,大部分都觉得自己完成了这项“任务”。孩子眼里对责任感的衡量,是以“是否参与其中”为标准的。他们认为,自己按照要求在这10分钟之内坐下来,并且画出了图案,就是完成任务了,就是负责任的表现。由此可见,[5]对“质量”的要求是儿童责任心理自觉、自律的一个重要标志。实验中,当实验组的孩子得知绘画背后这一富有爱心与关怀的意义时,他们的责任感才会真正油然而生,才会开始对画作在“质量”上有所追求。
2. 对照组的孩子多半很大程度上受到电视上动画片的干扰,大多数时间眼睛都直勾勾的盯着电视机,对每分钟的报时也置之不理。他们大声的讨论动画片的剧情,时常发生争论。看过的孩子会一直滔滔不绝的给同伴讲着接下来的剧情。遇上节目中互动的环节,例如智力抢答,孩子们更是七嘴八舌的说着自己的答案与见解,好像完全把画画的任务抛之脑后。有的孩子,甚至离开座位,站到电视机前面去看了。直到报时进行到最后一分钟时,有些孩子才又匆匆画上几笔。但实验过后,面对园长对画作为何不能很好的完成的提问,大多都非常诚实的说出原因,意识到问题所在。“因为电视太好看啦!”“我都在看电视,最后没时间画了。”“都是那个动画片影响了我”… …
3. 实验组的孩子也多多少少受到了动画片的干扰,但多半时候他们是在埋头认真作画之余,偷偷瞄上几眼,又继续拿着蜡笔涂涂描描。实验过程中,有几个孩子带头讨论起孤儿院来,然后有更多的孩子加入。大家一边画,一边聊聊孤儿院里的孩子是怎样的。有几个小朋友天真的猜想说孤儿院中的小朋友会不会没有头,而曾经去过孤儿院的孩子们则解释道:“那些小孩长得和我们都一样,只是没有爸爸妈妈。”整个绘画过程中,孩子们常自言自语的描述自己那副图画表达的意思。“我要画一个妈妈给她”,“我要画一个漂亮的房间送给她”,“我要画一个长得很漂亮的孤儿院阿姨”… …3、4分钟后,有些孩子干劲开始削减,停下笔看起电视来了。同桌的小伙伴竟像小大人一样的教育起偷懒的孩子们来,“时间是最宝贵的东西,你知道吗?”,“电视回家后也可以看,现在你不能浪费时间”,“如果你没画完,园长奶奶赶不上送去孤儿院的车,那个小朋友就拿不到我们的画了”… … 在报时人员每次提醒完所剩的时间时,都会有孩子大声的跟着复述一遍,以便激励自己和小伙伴们抓紧时间,认真画画。实验结束后,这群孩子还追着园长,再三“叮嘱”她要将画送到小朋友身上,有些孩子还提出是否可以一同前往。
    4由此可见,当孩子只是在单纯完成老师家长所布置的任务时,他们做事的积极性与热情是没有被调动的,责任感更是没有被真正的激发。他们不过是在被动的在形式上有所参与罢了,对完成任务的质量也丝毫没有追求。而当他们理解到他们所作所为背后的意义、他们角色的重要性时,当他们认识到他们此刻的付出会换来别人的快乐时,他们富有内在动机与情感体验的责任感就油然而生了。这种责任感便成为了约束他们行为的自身因素,也就是自律。
 
五、如何培养儿童责任感
了解了幼儿缺乏责任感很重要的原因之后,实行相应的教育方针与对策是非常重要的。幼儿责任感的培养,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幼儿园的老师与家长们共同的配合与努力。
1. [7]一个人的成长是遵循趋同性原则的。“对于人类高级的智慧和技能发展来说,模仿别人的能力是一个主要方面”。古人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孩子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与幼儿园老师和家长的相处中度过。大人们的各种行为举止,孩子们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个人在幼儿时期,由于理解力有限,不能明白深刻的道理。但是,若成年人们能以身作则, 做到在工作中认真负责,在生活中乐观向上,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我相信这将是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们上的最好的一堂课。
 
2. [10]“教师与家长要把幼儿看作是有意识、有潜能的人。其目的不是简单地限制、管理孩子,而是为了有助于让他们学会自我控制,明确自己的责任,愉快地给自己发出命令。”首先,应向孩子们讲述一些社会中各个角色里的英雄事迹,同龄孩子们值得表扬的先进事迹,以及一些听着让人深恶痛绝的反面教育。让孩子对这些富有责任感的任务充满向往,同时明辨是非,了解到不负责任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且后果严重。随后,老师和家长都应该在生活中去创造一些机会,让孩子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承担一些责任,为社会尽一份力量。

@_@我是分割线@_@

[11]在幼儿园里时常能看见掉落在地上的图书或玩具,经过的孩子们却对其视而不见。问起原因,孩子们便理直气壮的说“这不是我弄掉的”,或是“今天不是我值日”。因此,老师们可以尽可能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如“我是值日生”。“以大带小”,“我是老师的小助手”以及“班长轮流制”等。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会到作为这个集体的一份子,应该有责任让这个集体变得更加美好。作为同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应该有责任关爱照顾其他的小伙伴们。久而久之,这种负责人的态度不仅只体现在活动中,还会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4]牛牛小朋友是某个幼儿园班级上自理能力较差的一个孩子。老师为改变他的一些不良习惯,没有对他进行说教,而是为他创造了一个提升集体责任感的机会,委派他作班上的“玩具整理员”,每天在整理好自己的玩具后,再帮助其他的小朋友整理玩具。这一下就调动了牛牛的积极性,让他觉得自己对集体十分重要,是老师的好帮手。时间久了,也养成了爱整洁与做事认真负责的好习惯。
[11]当幼儿园老师请小朋友从家里带一些废旧物品或者图片资料时,不少忘记的小朋友第一时间就是将责任推到家长身上,认为是爸爸妈妈们忘记给他们带了。因此,在家里家长们因创造一些机会增强孩子们的独立性与自主权,而不是一味的包办与庇护。例如,家长们可以在顺应孩子们好奇心的同时鼓励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另外,在家饲养小动物也是培养小朋友们责任感的一个好方法,让孩子们切身体会到什么是付出,什么是关爱。但无论是做家务也好,饲养小动物也好,家长们都需要鼓励孩子们坚持。[2]某幼儿园小朋友青青的妈妈提起女儿帮家里刷碗的事时曾说过,孩子一开始很有兴趣,刷地很认真。可没几天就感到没劲了。于是她就实行对孩子发工资的制度,鼓励孩子坚持下去,并让她明白真实的生活不都是顺应这自己的兴趣的,有坚持、有付出才会有收获。所有的得到都是来之不易的,这才是生活。最后,青青通过自己的努力,用“工资”给自己买了一盒水彩笔。
3. 表扬是非常重要的。老师与家长的表扬,可以让孩子明白负责任的行为所带来的心理上的愉悦,进一步促进孩子自身对责任感的渴望,直至养成一种习惯。
 
六、结尾
[12]古代教育家孔子认为,“一个人首先要有丰富的认知,才能分辨善恶荣辱,决定取舍而不迷惑,才能把遵守道德规范视为自己内心的需要。”这里的认知,运用到幼儿责任感的培养上,是指让孩子们充分认识到一个单纯任务的背后,自己所充当的角色与自己行为上对他人、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而内心的需要,在这里说的就是责任感的内在动机与情感体验吧。
一个富有责任感的孩子,一个能真正理解责任感的孩子,今后将会因为热爱而学习,因为热爱而工作。因为他懂得他的热爱,将换来自己的幸福生活,将会服务于大众,将会成为一股建设祖国不可或缺的力量。
我祝愿,今日在孩子身上播种的这份责任感的认知,明日将收获一个成年人美好的前程与一个国家光明的未来。
 
七、致谢
    感谢盈颖幼儿园园长徐晓文女士,给予我宝贵的建议与意见。感谢她实验场所的提供,以及实验过程中的多方面的指导与与协助。
 
八、参考文献
[1] 陈玲玲. 培养幼儿责任感之我见[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27): 204-204.
[2] 尹飞. 浅谈幼儿责任感的培养[J]. 大众文艺, 2010, (13): 258-260.
[3] 徐由翠. 幼儿个性培养中应注意的几个重要方面[J]. 幼教天地, 2009, (12): 228-228.
[4] 候玉荣. 幼儿责任感培养初探[A]. 《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 2002:671-672.
[5] 景晓娟, 景晓强. 北京市7-12岁儿童对“责任”概念自由描述的调查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30(2): 59-62.
[6] 蒋莹. 蒙氏混龄活动中幼儿责任感的培养[J]. 幼教天地, 2011, (46): 226-228.
[7] 张俊平. 论责任感和儿童社会责任感的教育[J].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2, 12(2):32-36.
[8] 刘霞. 在“小鬼当家”的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责任感[J]. 广西教育, 2010, (22):64-64.
[9] 顾承厘, 唐惠英. 儿童班集体责任感培养的研究[J]. 上海教育, 1990, (5): 37转23:
[10] 彭林花. 在值日生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责任感[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2, 19(1): 114-114.
[11] 汪静. 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J]. 幼教天地, 2009, (12):227-229.
[12] 朱春娟. 认知 动情 导行——浅谈大班幼儿责任感的培养. 好家长, 2011, (8): 47-78.

             指导老师:徐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