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不自信现象及对策的研究

时间:2017-08-22 经验论文 我要投稿
青岛市四方区新星幼儿园 曾晓    摘 要: 自信是开启成功的第一把钥匙,是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自信心培养是幼儿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一个人要养成一个良好的自信需要曲折而复杂的过程。在幼儿园中我们经常见到不自信的孩子和他们“我很笨、不能干、很差”的现象,为此我针对幼儿自信心发展的状况进行调查,并做出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幼儿 不自信 现象 对策

一、绪论

21世纪的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培养自信型人才,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人的自信心不仅可以而且需要通过教育加以培养,“创造自信”已成为教育的目标和口号。自信心是指一个人对其自身能力、自身发展的肯定,是一种重要的个性心理品质。一个人的自信心对其整体的心理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自信的人,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有能力的,是受到他人重视的。自信心强的幼儿能积极地参加各项活动,并经常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发展能力;他们能积极地与他人交往,与同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自信心强的幼儿能勇敢地面对困难,大胆尝试。而缺乏自信并非不聪明,而是一种“不敢”、“不行”、“不好”的消极的内心体验,久而久之,会形成自卑、焦虑、敏感的性格,影响个性的健康发展,甚至会对幼儿的一生产生不良影响。当今幼儿不自信的现象颇多,如何帮幼儿找回自信? 幼儿不自信怎么办?本文对幼儿不自信的现象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本论

(一)幼儿自信心不足的表现

1、认为自己缺乏能力,害怕与别人相比,特别是被别人笑话,不愿意做可能有困难的事,总是害怕失败。

2.、依恋父母,用较长的时间才能适应新的环境,惧怕陌生人。

3、害怕去面对和尝试新事物、新活动。

4、上课时不敢或很少发言,不敢在集体面前讲话。回答问题时手足无措,声音轻。

5、敏感、多虑,容易因小事而过度焦急、容易烦躁不安和担心害怕。

6、经常指责和抱怨。

7、不敢主动地与小朋友交往,常常畏缩,退避,缺乏主见,总是跟在能力强的小朋友后面,听从他人的安排独处或独自游戏。

8、容易挑剔别人。

9、对自己的活动结果或过程缺乏自信心,经常要求成人的肯定,“老师我做得对吗?”“老师是不是这样?”

10、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感到不安,烦恼,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差、惧怕陌生人。

11、害怕尝试新事物、新活动,在活动时总是选择那些比较容易的活动,而逃避那些可能有一定难度的或有挑战性的新活动。

12、当有人提问时,常低头不语,害怕面对别人的关注,总想躲开别人的注意。

13、喜欢听从他人安排,没有自己主见;喜欢顺从、模仿别人。

14、在游戏中途喜欢旁观,不主动参与活动。

15、缺少朋友,很难与伙伴建立友好关系,表现的很孤独。

16、经常羡慕其他小朋友。

17、对自己特别挑剔,不满意自己的行为结果。

18、过于听话,性格顺从、做事负责、听话、守纪律、自制力强、有强烈的自尊心。

19、频繁地要求得到肯定,需要别人的注意和认同。

20、沉默、孤僻,不愿意和周围人说话、交流,不喜欢自我表现。

21、敏感、多虑,容易因小事而过度焦急、容易烦躁不安和担心害怕。

22、好胜。

23、遇到一点困难就犹豫不决,面对困难挫折时常常害怕、退缩、易放弃,而不能努力解决。

24、在集体活动中不愿当领导,也极少提出意见和建议。

25、优柔寡断、拖拖拉拉。

(二)造成幼儿自信心不足的主要因素。

1、成人过多的包办代替,使幼儿失去了锻炼提高能力的机会。

现今,越来越多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事无巨细,物质上应有尽有,精神上百依百顺,事事不必自己操劳和付出努力,孩子很容易养成一种凡事均要依靠家长的心态,认为自己离开家长就一事无成,对任何事情也不想费力去做。

@_@我是分割线@_@

我在小班就看到过这样一个孩子:他叫小鱼,今年3岁半,每次小朋友们自己穿衣服、吃饭时,他总会说:“老师,我不会。你帮我干。”如果让他尝试着自己做,他就会说:“老师,我妈妈说了,我什么也干不好。”这样的孩子就是家长过分保护的结果。出于保护孩子的好心,家长不敢让孩子尝试,实际上剥夺了孩子实践和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也剥夺了孩子的自信心。 

幼儿期,是孩子们学习各种技能,培养发展能力的重要阶段,外界各种大量的信息无时无刻地刺激着幼儿生理,心理上的机能,不断促进其功能的运转。而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不少家长溺爱、娇惯孩子,事事包办代替。有的怕孩子做事太慢,或反而给自己惹麻烦,大包大揽;有的过分偏重智育,忽视孩子能力的培养;有的怕孩子被同伴欺负,不让他出去与别的孩子一起玩,忽视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正常需求,导致孩子对新环境感到陌生、不安和无助。许多老师也有同样的行为,认为孩子是弱小的,需要我们的帮助,因此在教学中尽自己所能为幼儿做各种事情,解决各种问题,这种过度的照顾、过分的保护,实际上剥夺了幼儿锻炼的机会,使他们不仅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游戏能力、而且缺乏活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会与人交往、缺乏独立性、依赖他人,一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畏缩退避,而这更易遭受挫折、失败,而形成自卑。

2、成人不恰当的期望和比较。

孩子成长的速度不是一致的,有的孩子从小一直遥遥领先,有的孩子则在某个阶段受到激发,发展起来了。所以,当一个孩子基础没有打好,能力没有开发出来时,突然给他设定过高的目标,父母逼着,尤其是对幼儿来说,他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有多大,也不知道什么叫准备,什么叫操练。

我见到过一个家长,他总是认为自己的孩子比不上别人的孩子。每天来接孩子看到他们的作业,就会说:“瞧亮亮画得多好,看看你画些什么呀!”“人家有八颗五角星,你才三颗,真让我失望!”一旦这种失败的感觉存留在孩子的记忆里,以后会在相同情境中自动的调出来。卢梭有一句天才的话:“我是上帝独特的创造物,上帝造完我就把模子毁了!”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拿孩子缺点和别的孩子的优点比,还是拿孩子的优点和别的孩子的缺点比,都是错误的。前者让孩子自卑,后者使孩子自负,不能让他公正地确认自己的价值。有一些学生在考研究生过程中,每次一到关键时刻就状态异常,导致失败。实际上就是从前失败的感觉在作怪。所以,作为成人,我们一定要保护孩子,不让他们经受不该经受的挫折!

3、成人过度的批评、指责。

父母虽然希望孩子成功,但挂在嘴上的却是孩子的缺点、毛病,把孩子的优点和付出的努力抛在一边,只字不提。随意地训斥、讽刺孩子,久而久之,使孩子失去信心、也失去了上进的动力。自信产生于孩子每天的进步和成就感中,应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相信孩子的能力并给予锻炼的机会。孩子都有尝试的愿望,家长要不厌其烦地给孩子机会,并允许孩子失败。让孩子的自信心建立在扎扎实实的能力之上,而不要为孩子做任何他自己能做到的事。期望适度。对孩子的要求是孩子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让孩子在行动中获得满足、成就感,让孩子看到自己努力的结果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允许孩子犯错误。孩子在尝试做事情时,难免犯错误,孩子从错误、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告诉孩子,犯错误不代表失败、无能。

4、幼儿锻炼的机会少造成不自信

每个幼儿都是不一样的,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许多成人忽视了这一事实,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不同的幼儿,还有很多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不考虑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对全体幼儿提出一个共同的目标,这就使得许多能力较弱的幼儿经常不能达到设定的目标,缺乏成功的体验而经常体味挫折感。

@_@我是分割线@_@

此外,幼儿园中说教式教学还占相当大的比重。幼儿缺乏动手、动脑、操作、探索的机会。由于缺乏积极思考、实践的机会,幼儿无从感受到自己的能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因而影响其自信心的树立。

5、成人没对幼儿进行操练却希望幼儿卓越的表现。

家长在看护孩子过程中千万注意不要把自己孩子和别的孩子比。人家孩子可能准备了很多年,因为孩子绝对有互相比较的心理。慢慢让孩子把该学的学完就可以了。我们家长为孩子设立不适当的目标,不懂孩子在同龄人中竞争策略。盲目要求孩子,人家的孩子练了九年的提琴,你都没有练过,去和人家比,这样绝对不行!这样等于我们逼孩子跳过他们无法跳过的坎,最后孩子伤了自信心!

6、幼儿没准备就匆忙上阵。

作为人生的向导,在孩子参与任何活动之前,你都要告诉他要做什么样的准备工作,生理的准备、心理的准备、物品的准备这些都是你要告诉他的。否则,孩子挫伤的是他的自信心。

7、失败的阴影,或形成的负面心锚。

孩子如果在心中有负面心锚,可能他在做体育运动、舞蹈动作时出现失误,大家开始嘲笑,这种耻辱的感觉他记住了。理智上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可是一旦做关键动作时这种感觉就出现了。焦虑、脸红、心跳、没有面子……这些感觉出现导致动作失衡,最后做坏了,结果大家又是一顿嘲笑。

学习、考试都是这样。比如你到台上讲话,由于没准备好,语无伦次,观众开始嘲笑。你可能特别敏感,把这种感觉记住了,可能导致一辈子都不再上讲台说话,因为一站到台上,你就会心跳,然后语无伦次。这种负面的阴影如果无法去掉,那么终生无法突破。人的局限来自于自己的脑海。如果孩子有过失败的阴影,或者观念中有上限,那么他就无法突破。一个小时记住30个单词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很简单的,可是如果他的观念里认为不可能,那么他就真的无法记住。

8、成人破坏性批评。

破坏性批评是说评的矛头指向了人本身。

我们班一个孩子因为喝水上课迟到了,班主任说:“你就不能快点?这么多人都在等你!”我认为这件事,老师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不负责任。我们都知道,父母、老师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而仅仅因为一次迟到,孩子的“人”被他最在乎的人否定了!所以说,破坏性批评是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最大杀手!

9、成人对幼儿态度和评价的随意性。

  老师、家长对幼儿的态度和评价对幼儿自信心发展有直接影响作用。幼儿在与成人交往中,成人成为幼儿生活中的一面镜子,幼儿从这些镜子中看到自己,继而判断他们的所见所闻。有的家长以为只要把孩子的缺点说出来就能使孩子获得帮助和改变,孩子在家中习惯了被否定、被挑剔,接受了家长的这种消极暗示,那么孩子从家长那里获得的最大教诲就是时时发现和克服自己的弱点,以一种否定的态度对待自己,不能看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体验不到他人的重视和信任。如果反映的内容良好,幼儿则会做出积极的自我评价。反之则会推断自己毫无价值,不仅破坏了物质环境的美丽,而且不利于幼儿自信心形成和发展。

10、消极评价。

幼儿自信与自卑心理的产生受客观外界因素的影响非常大,它与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尤其是幼儿自我评价水平密切相关。幼儿时期的自我评价处于初步形成时期,缺乏独立性,他们容易轻信和接纳成人的评价。幼儿受成人影响很大,越小的孩子评价水平越低,认识自己常常依附于成人的评价,如“不聪明”、“不能干”、“胆小鬼”等等,孩子会把这些评语当成认识自己的主要依据。有的成人还习惯性地对孩子进行横向比较,如“瞧他画得多好,看你画得什么呀?”“看她多能干,看你什么也不会!”成人的这种消极、否定的评价,会使幼儿产生“己不如人”的感觉,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很笨、很差,会严重影响他们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的形成。幼儿接受外界的否定评价,并固定下来成为评价自己的依据,时间久了,就会产生自卑。

11、消极情绪。

孩子被批评了,在班级里或是在家里受伤害了。假如这种消极情绪连续21天,就会形成稳定的情绪状态。他的体内不是分泌良性的激素,而是恶习性的激素,这使孩子身体发育受到极大的限制。

@_@我是分割线@_@

父母要引发孩子的良性情绪,乐观、向上、快乐、幸福、宁静……人生来都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的。如果你的孩子总是从痛苦的角度去感受世界,那他的人生就太悲惨了!找到依赖,最后,形成不良的思维模式,变成一个平庸的人。

12、自我价值严重缺乏。

孩子在0-3岁时缺乏关爱,他在人前始终无法建立价值感。这时父母需要通过关爱、确认一些行为重新确立自我价值。一个人自我价值如果缺乏到极端就会导致他犯罪。因为他认为自己无价值,所以也认为别人无价值。无价值是对别人进行攻击伤害的前提,这是犯罪心理学上的公理。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是有重要价值的,他不可能学坏,因为他会感觉有太多事情要做,他怎么可能去伤害别人呢!当一个人认为人是无价的,能不敬畏生命吗!

13、成人强迫孩子做事。

当人感觉被强迫时,是没有自信可言的。如果孩子感觉被奴役被支配,自信心就受到严重伤害。这是父母直接导致孩子自信心的伤害。

14、成人对幼儿交流的权威性和不平等性。

在家庭中家长是权威人物,在幼儿园老师也是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家长和老师有时也会手持特权,随便使用各种词汇,尤其是使用限制幼儿思路和行为的词和否定言行的词。如:你不会做,不要去碰、你像小猪一样笨,这样的事都做不成等。成人的头脑里有这种“非此即彼”的意识,用“不”字给孩子画出行为界线。另外,成人用“应该”一词来衡量和指导孩子的行为,实际上是在强调自己的主观愿望,而忽略了孩子在客观状态下进行的创造,即没给孩子留下自我调整步伐的机会和空间。当孩子出现问题时,轻者批评、否定,重者训斥、讽刺。幼儿长期处于这种缺少接纳的环境中,孩子倾向于形成“自我无能感”,久而久之,做任何事会缺乏自信。

15、过多灌输,幼儿缺乏探索的机会。

在教育幼儿方面,父母和教师常常低估幼儿的学习能力,对幼儿灌输过多。灌输使幼儿不仅缺乏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而且缺乏动脑筋思索、猜想的机会,而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觉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性,不经过亲自思考、操作和实践,是不可能内化为自己的认识的。

16、成人对孩子的独特性欠缺认同和欣赏。

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情感、需求和意见视若无睹,他们会用这种话堵住孩子的嘴巴:“小孩应该有耳没口!”或“爸妈知道什么最好!”通常小孩把这种不认同视作对自己的轻视与不尊重。一些儿童心理学家认为,父母这种表现代表他们不够自信,所以才想要维护自己的立场。

17、完全透过奖惩的方法来教育孩子。

完全透过奖惩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只会让孩子缺乏自信,这种说法可能与许多人秉持的观念背道而驰。必须允许孩子犯错,让他们从错误中记取教训,而不要用惩戒措施威胁他们。一旦记取教训,他们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他们知道,无论做什么事,不是成功,就是遭受失败的结果。

18、父母不够自信。

尤其是母亲,母亲的角色对我们影响至深,因为我们人生中最易受影响的时期都与母亲一起度过。许多成人会透过态度、行为和举止等,把对错误的观念、看法和价值观像传染病一样传染给自己的孩子。如果我们的父母没自信或感到自卑,作为孩子的我们也会深受影响,认为自己应付不了家里和学校那些最简单的问题。事实上,父母 “错误的”假设会变成我们生活的“事实”。从出生后到五岁左右这段期间,是大脑快速发育的时期,心理学家称之为「印记阶段」(imprint period)。在这段期间,大脑接收到的印象会变成你的行为模式。因此,在这个阶段如果父母的表现没有自信,很容易会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19、成人过于看重金钱和物质。

有些父母过于看重金钱和物质,他们的孩子也继承了这种价值观,而被物质生活所束缚,努力奋斗和打拼追求物质上的成功。这导致他们多数会为金钱而结婚,并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_@我是分割线@_@

过于重视金钱和物质的孩子,喜欢在别人面前摆阔,总是花钱购买一些他们不需要的东西。物质主义破坏了孩子对自身真正价值的理解,他们的生活重心在于追逐财富,借以慰藉他们的自卑感。

20、单亲家庭。

对于父母离异的家庭而言,孩子无疑成了受伤害最大的人;当看着别人的三口之家出现在游乐场、剧院、海洋馆时,不可避免的会让单亲的孩子羡慕、想念自己的亲人,有失落感,产生自卑、不自信的心理。有时候父母情绪不好,难免会对孩子说些过激的言语,如,我一个人养你容易吗?类似这样的话虽然家长不经意,但却对孩子的心灵伤害很深。

21、经济条件成长环境。

每个家庭的经济条件都有所不同,经济基础较好的家庭在给孩子挑选用品时档次、价位也可能相对较高;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则会量力而行。而小孩子间多少都是会有攀比的心态的,长期看着别人家孩子吃的、用的、穿的都比自己的好时,就会对自己产生自卑,觉得自己的拿不出手。作为家长,应该从小灌输正确的思想,让孩子学会满足,经济条件的好是远远没有上限的。攀比思想使不得。缺乏自信心已成为独生子女的综合症。现在90%以上的幼儿家庭是封闭阳台、封闭走廊、层楼重锁,他们不缺吃,不缺穿,唯独缺少自由和玩伴,在调查中发现这样的幼儿存在一些共同的现象。

22、家园缺乏配合。

幼儿自信心培养过程中,幼儿园与家庭之间携手合作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教师注意对幼儿进行鼓励、表扬,父母却时常随意贬斥、否定幼儿;如果教师注意给幼儿创造锻炼、自我服务的机会,幼儿回家后父母却什么都包办代替,不敢放手;如果教师注意给幼儿提供观察、操作和交往的条件,让幼儿通过与材料、与周围人相互作用来调整和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发展相应的技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父母则不配合。可想而知,自信心从何培养。

23、身体不健康。

身体不健康会导致孩子在与其他孩子互动中,产生技不如人的感觉,也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信心,从而可能使孩子找到做不好事情的客观原因。 

24、孩子天生内向,胆小的性格。

性格内向、胆小,不爱说话、不合群,缺乏与同伴的交流合作,往往对遇到的事情表现出退缩行为,而不愿主动去尝试。不敢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不愿与小朋友交流,在被遗忘的角落,孩子会失去自信。

25、比较浮躁,掌握技能不扎实。

有些幼儿学习不扎实,当新知识一出现,他只明白其中的一点,便说"我会了",而不深入学习,学习很浮躁。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因技能达不到而放弃。

(三)增进幼儿自信心的方法。

1、成人要给予幼儿适当的评价。

儿童在学习时出现的不理解、不熟悉、不巩固完全是正常现象,千万不能因他们的学习不能在短时间内见效而贬低他们的学习热情。对儿童各方面的缺陷和不足万万不可当面批评,说他们“笨”、“忘得快”、“不爱学习”、“反应慢”等。批评儿童无疑是对他们自信的最大打击。儿童的好坏也决不可通过排列名次来互相比较,更不能用一个儿童的弱点与别的儿童的优点相比,这是教育之大忌。批评和惩罚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自卑心态,降低教育效果;而表扬与鼓励则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增强教育效果。

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就要善于鼓励幼儿,“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激励的条件下,其自身潜力的发挥是平时的2至3倍。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与激励。因此,对于幼儿的任何进步都要给予热烈的赞扬。正确的表扬可以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减少心理紧张。其做法是对事不对人,要对活动过程中孩子所作的努力进行评价,让幼儿明白真正值得表扬的是什么;而不是简单地给孩子贴上“好孩子”标签。

例如:当孩子主动地向我问好时,我会说:“你真有礼貌!”而不是“你真是个好孩子!”其次,表扬要诚心诚意,不要参杂批评的成份,如“今天画得不错,可你不如豆豆画得好。”老师的本意是鼓励孩子进步,可孩子却觉得老师在批评他。使自信心受到害伤而放弃努力。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成人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闪光点,特别是要给予发展慢的孩子以关怀和鼓励,让孩子懂得人人都有长处。让孩子从成人的赏识,夸奖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他就会觉得“我能行”“我一定能干好”

2、成人应大胆地放手。

教师和家长若是处于高高在上的姿态,便总认为孩子们不行,从而使他们失去了许多锻炼机会。而孩子们又往往特别崇拜大人,信任大人,所以成人认为不行的事情,他们便认可。这样一来,无形中就使得孩子们失去了自信。从家长到教师,都应该坚决摈弃“听话、听教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不乱说乱动就是好孩子”等错误观念,应该相信孩子,支持他们大胆去干。放开手,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去发展,以增强他们的自信。自信心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一种认识,幼儿时期正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想让幼儿从自身获得信心,感受到自己实力,成人就必须给幼儿以充分的信任,帮助幼儿通过亲身实践经历产生对自己能力的正确认识与评价。

@_@我是分割线@_@

如:对身体素质差的孩子,成人要多鼓励帮助,陪伴孩子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对自理能力差的孩子要多给机会练习;对手工、绘画、舞蹈技能差的孩子要耐心指点。使孩子逐渐树立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在日常生活中,成人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做一些易完成的事,使孩子有机会获得成功的机会,成功后再增加难度。当孩子取得成绩时,应及时表扬,充分肯定进步。即使孩子失败了,也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让他再试一试,使他们知道通过努力能获得成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在培养孩子能力时,成人不能包办代替,使孩子失去锻炼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同时也不能操之过急而责备孩子,否则对孩子树立自信心不利。

3、注意教育的民主。

要尊重儿童,真正把儿童当朋友去对待,既平等、严格而又亲切,能培养儿童快乐、上进的积极品质,特别是自信。研究发现,虽然我们在爱孩子上远远超出西方国家,但在尊重孩子、相信孩子的独立能力上却比不上西方国家。我们民族受几千年封建家长制的影响,不尊重子女是通病,忽视子女独立人格的塑造,形成当前这些独生子女共有的能力不强、依赖性强、不自信的缺点。针对这一点,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养方式,遇事多让孩子独立去解决,而不是包办代替,让他们在独立完成、动脑动手中体验自己的能力,从而增加他们的自信。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句话:“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自信感,如果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就都不能在他们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来。”

4、引导儿童克服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有时也称自卑感,指的是一种对自己的能力及某些心理品质的评价偏低,而产生的不如别人的一种自我意识。一般来讲,自卑心理的产生常常是和别人比较的结果,也就是说,没有横向参照和攀比的对象,一般不会产生自卑,做一件谁都没有做过的事,即使失败,也不会产生自卑。自卑的直接原因常常是在做同一件事时,别人能做好,而自己做不好,并因此受到别人的负面评价,如受到嘲笑、挖苦,久而久之,产生自己不如他人的心理。

对待有自卑感的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人生免不了要经受挫折和失败,失败的原因除了主观原因之外,还有许多客观原因。因而,首先,要引导学生合理地分析失败的原因,如分析主观方面,是不是自己的期望值过高了,或者自己的意志不够坚强,情绪波动,身体欠佳等;客观方面,是不是没有注意扬长避短,拿自己的劣势去和别人的优势竞争。其次,要引导学生懂得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如果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便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2)要教育学生学会自我激励,自我悦纳。自我激励是一种心理自我暗示的方法,也就是在遭遇挫折和失败时,要暗示自己,不要紧,下次再来,我一定能成功。或者反复强调自己某方面的天赋和能力,反复强调自己应达到的成功目标并以此激励自己的斗志。许多有自卑感的学生有时也能够认识到不该因为某几次失败而心灰意冷,但就是打不起精神来。这常常是由于他们的行为得不到别人的鼓励造成的。在社会心理学中,这叫做社会赞许性动机。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在没有获得这种切实的成功之前,发现和赞美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价值,取得和“社会赞许”一样的效果,从而使自己获得自信,摆脱自卑的阴影。

(3)教师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给自卑的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等他初次成功并有了信心之后,再逐渐提高学习的难度,使其提高自信,消除自卑。

(4)教师还应给予自卑的学生特别的关注,根据测验和谈话,了解其长处,让他发挥自己的优势。比如要求他为教师做些事情,可让他感到受重视,对于他学习上的努力永远表示欣赏,指定他担任某次讨论会的主持人,让他有表现的机会等。

5、要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就要增强幼儿的耐挫力和教给补偿的办法。

在生活中,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一帆风顺,怎样评价自己,怎样对待失败,不同态度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正确分析孩子的情况,尤其是当孩子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应珍视孩子的努力,帮助孩子正确对待不足和失败,要让幼儿明白,做任何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只有不断战胜困难的人,才能进步。如有的孩子遇到失败只会伤心难过,这时成人要主动接近他,帮助他分析失败的原因,鼓励他通过其他补偿方式来弥补弱点以获得自信。有的孩子智力发展一般,但社会性发展较好,能关心集体,热爱劳动,成人要帮助他们发扬长处获得自信。

@_@我是分割线@_@

成人还要教育孩子看到自己和他人各有长处,当自己获得成功时要关心帮助弱者,当自己失败时也不自卑。成人要经常展示孩子的强项,使孩子获得自信。

6、用肯定性言语和鼓励性言语促进孩子树立自信。

 强化自信的方法很多,抓住契机进行正面引导尤为重要。孩子如果能经常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表扬,会使他们兴趣盎然,信心百倍,情不自禁地向前努力,也能满足其潜在的争强好胜的欲望,增强其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要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对孩子在实践中所做的任何一点努力和克服微小的困难都要及时予以支持和适当帮助,并尽可能地让他们尝试成功,因为成功感是建立自信心的动力。父母可以这样鼓励孩子:“你比上次进步了”,“跌倒了,自己爬起来”,“你能做好”,“我们再试一次”,“你能行”等等。总之,父母要采取信赖、欣赏的态度,只说鼓励话,不说泄气话,更不说抱怨挖苦的话。因为父母的每一声赞许犹如一束阳光,温暖孩子的心田,每一位孩子,不论其个性品质如何,成绩如何,无一例外地都渴望得到父母的重视、肯定,都渴望照耀到鼓励、赞许之春日阳光,特别是那些对自己缺乏自信的孩子。因此,做父母的,在教育孩子时,如果少一些偏见,多一些平常;少一些歧视,多一些尊重;少一些冷眼,多一些赞许,让孩子享受到温暖的阳光。那么,无论哪种层次的孩子都会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原动力,这样,潜能将被激发,奇迹将会出现。当然,还要适当把握赏识力度,不同孩子赏识的程度不同,如胆小、呆板的孩子多肯定鼓励、少批评指责,对调皮、好动、表现差的孩子要善于捕捉其闪光点,及时肯定鼓励,扬长避短,好孩子、任性的孩子适当赏识,多提新的更高的要求或多鼓励他克服任性的行为。

7、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那种事事依赖、处处顾惜的孩子总是期待照顾,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反之,将孩子毫无准备地置于新情景之中,突然推向自立,也会使孩子受到挫折、丧失信心。因此,父母可以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允许孩子尝试错误,放手让孩子去想,去做;注意“君子动口不动手”似的指导,多提建设性的意见,少为孩子做不必要的帮助,每天给孩子简单的任务让他独立完成。当然,在获得能力的过程中,不能过分控制孩子,剥夺孩子选择的权利,误以为获得能力是按成人意志进行这样、那样的练习和学习。同时,也不能过分放纵,让孩子一切自行其是。家长必须懂得,儿童自己能做什么,不仅取决于他们的成熟程度,而且也取决于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对他们的适宜程度。因此,父母从日常生活入手,适时、适宜地提出他们力所能及或稍克服困难就获得成功的要求,给予独立锻炼的机会,才能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建立真正的自信心。

8、让孩子从成功的喜悦中获得自信心。

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条件是让孩子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而过多的失败体验,往往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因此,老师、家长应根据孩子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提出适合其水平的任务和要求,确立一个适当的目标,使其经过努力能完成。如让他跳一跳,想办法把花篮取下来,从而在不断的成功中培养自信。切忌花篮挂得太高,而实际能力不及,连连失败,致使自信心屡屡受挫。同样,他们也需要通过顺利地学会一件事来获得自信。一个在游戏中总做不好的孩子,很难把自己看成是成功的人,他会减少自信心,并由此不愿再去努力,越是不努力,就越是做不好,就会越是不自信,形成恶性循环。成人应通过帮助他们,完成他们想要做的事来消除这种恶性循环。另外,对于缺乏自信心的孩子,要格外关心。如对胆小怯懦的孩子,要有意识地让他们在家里或班级上担任一定的工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大胆自信。

9、及时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值。

 现代情绪理论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自信心与他的成功率成正比,成功越多,期望值越高,自信心越强,反之失败越多,期望值越低,自信心越弱。儿童的阅历和能力是有限的,在许多事情上容易面临困难与挫折,因此,成人一定要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切不可拔苗助长。我们提倡的教育方法是重视孩子发展区的需要,提出的要求应是循序渐进的,成人对孩子的期望值要与孩子的身心发展及所处的客观条件相适应,必须是孩子经过努力就能达到的。如发现这一期望值不适合孩子的实际发展状况时,应及时调整,避免孩子经常处于踮着脚尖还够不到苹果的处境。因为多次的失败会降低对自己能力的评价,丧失信心。

10、重视与保护孩子的自尊。

多赞许,少责备,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因为有高度自尊心的孩子,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充满信心,而缺乏自尊心的孩子,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认为没人爱他,缺乏自信。因此,作为老师、家长,切忌用尖刻的语言,讽刺挖苦孩子,不用别家孩子的优势比自家孩子的不足,不能在别人面前惩罚孩子或不尊重孩子,不把孩子的话当“耳旁风”,不滥施权威,以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之产生自卑感,而丧失孩子的自信心。因此要特别的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帮助孩子发展自尊感,树立坚定的自信心。

11、增强幼儿的耐挫力和教给补偿的办法。

在生活中,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一帆风顺,怎样评价自己,怎样对待失败,不同态度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正确分析孩子的情况,尤其是当孩子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应珍视孩子的努力,帮助孩子正确对待不足和失败,要让幼儿明白,做任何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只有不断战胜困难的人,才能进步。如有的孩子遇到失败只会伤心难过,这时成人要主动接近他,帮助他分析失败的原因,

@_@我是分割线@_@

鼓励他通过其他补偿方式来弥补弱点以获得自信。有的孩子智力发展一般,但社会性发展较好,能关心集体,热爱劳动,成人要帮助他们发扬长处获得自信。成人还要教育孩子看到自己和他人各有长处,当自己获得成功时要关心帮助弱者,当自己失败时也不自卑。成人要经常展示孩子的强项,使孩子获得自信。

12、调整成人与孩子间的关系。

孩子与老师、家长间的关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自信心程度,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首先应检查一下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是否有助于自信心的培养。如果孩子感到老师、父母喜欢他、尊重他,态度温和,孩子的感觉很好,往往就活泼愉快,积极热情,自信心强。相反,如果老师、父母对孩子训斥多,粗暴,态度冷淡,孩子就情绪低沉,对周围的事物缺乏主动性和自信心。

13、在集体教育活动中培养

自信心强的幼儿在平时的集体教育活动中能积极动脑、大胆探索,举手发言,表现出自己的才能,但也有些幼儿往往由于缺乏自信心不敢表现自己。针对这两种情况,首先根据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不同,对症下药,对能力弱、年龄小的幼儿可以让他回答简单一点的问题,在得到老师和伙伴的肯定后,使他认识到“我也行!”,再通过阶梯形的培养后,使他认识到“我也能!”’从而达到培养其自信心;对能力强的幼儿提一些“跳一跳”可回答出的问题让他更有兴趣,认为大胆发言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达到进一步发展其自信心。其次,在集体教育活动中鼓励幼儿大胆表演,身体动作的表演比口语表达更能锻炼幼儿的自信心。教师在集体教育活动中经常把故事、歌曲等内容编成一个个小短剧让幼儿二、三人一组,在集体中表演,还发展到积极动脑,自编一些生活中发生的故事在集体中表演,这表明自信心进一步增强。在集体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大胆发言和表演能力,是培养幼儿自信心的主要手段,幼儿有了自信心,就能积极、愉快地面对每件事。

14、在挫折中引导。

独生子女在家备受长辈们的呵护,受不得半点委屈。让幼儿经受点挫折,正确面对挫折,在挫折中引导幼儿树立自信心比通过鼓励建立的自信心更牢固。例如,我班的一名幼儿能力很捧,在“故事大王比赛”中都落选了,很伤心,认为自己不是别人心目中能干的孩子了,自信心动摇了。面对这种情况,我帮助他寻找、分析失败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弥补,鼓励在下次比赛中取胜,并劝导他每个人都会遇到不愉快的事,这是正常现象,不要因为一个小小的挫折就认为自己不行,你一直是老师心目中最能干的小朋友。经过及时疏导这名幼儿又找回了自信心,在“六一”汇演中刻苦、认真终于捧回了奖状。相反,如果成人在幼儿受到挫折后不能正确引导,将会让幼儿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自信心得到摧残。例如:幼儿在学习跳绳中,开始有一段时间不会跳,有的家长就用“蠢”、“笨猪”之类的话训斥孩子,结果是孩子不但学不会跳绳,而且胆子也变小了。正确的方法应是教师或家长要从跳绳的方法、技巧、训练方面加强辅导,不断训练,决不能用“笨猪”之类的字眼造成对幼儿的伤害。幼儿受挫折往往是不可避免的,正确引导能增强幼儿自信心,打骂讽刺将严重损伤幼儿自信心。我们要培养幼儿经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之不因此而自卑。挫折恰恰是锻炼意志,增强自信心,造就人才的到摧残。例如:幼儿在学习跳绳中,开始有一段时间不会跳,有的家长就用“矗”、“笨猪”之类的话训斥孩子,结果是孩子不但学不会跳绳,而且胆子也变小了。正确的方法应是教师或家长要从跳绳的方法、技巧、训练方面加强辅导,不断训练,决不能用“笨猪”之类的字眼造成对幼儿的伤害。

15、让孩子分担适当的家务。

孩子虽小,但也应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帮妈妈擦擦桌子、摆摆碗筷、摘菜、洗菜、甚至洗碗等等。不要把孩子当作温室里的花朵,更不要怕孩子做不好或搞破烂而扼杀了孩子的学习潜能。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婴幼儿也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常常“不自量力”,但这种“我自己来”的愿望却体现出孩子旺盛的生命力。只要家长认为他行,相信他行,孩子就自然会产生自信并主动去动手动脑,勇于探索、尝试、从而获得较快的发展。因此基于信任孩子这一点,家长应常说“你能行”这句话,并尽量满足孩子“我自己来”的需求。我经常让自己的孩子下楼倒垃圾,到小区门口便利店里买东西,当孩子完成你吩咐给他的任务时,脸上喜悦和成功的表情,就象打了一场胜仗。因为孩子他渴望独立表现自己,模仿成人做一些事情,满足他的要求,信心就是在这些琐碎的事情中慢慢建立的。逐步培养了孩子思维活跃、胆大、有主见、活泼开朗。

16、告诉孩子“你能行”

有些孩子生活里常自我预言“我很没信心” 、“我是没用的” 等,这种消极的心理会让他没勇气尝试新的事物。父母应该:让孩子先尝试去面对、体验、感受、判断等处理自己面对的困难。父母从旁引导、积极的表扬、肯定和鼓励,让孩子淡化“我无能”的心理,建立“我也行” 的心理。如:“妈妈知道你能整理好,别心急,想一想,然后,你就能把事情做好” 、“只要你有心尝试,必定能完成它”避忌:父母的指责或讽刺,如:“都知道你是不行的,看!把事情越弄越糟!”“自己不能又不讲,还要勉强,还不是需要我帮你解决!”

17、培养孩子的特殊才能。

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来培养他的一些特长,透过特长建立孩子的自信心。最重要是,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特长” 。父母应该:除了学业,鼓励孩子多参与课外活动、社区义工活动等。

@_@我是分割线@_@

这不但可以让孩子 培养自己的兴趣,而且让孩子有机会接触那些需要别人关爱与帮助的人,这些都可以增进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避忌:拿孩子与他人比较,或过于限制保护孩子生活,以致他无法发挥自己的专长。如: “人家学画画,你也学画画,但人家拿奖,你呢?” “你只要专心把功课考好,其他不重要。”

18、接纳孩子的原貌,不要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中国人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总是依照自己的野心来要求孩子,而不衡量孩子的能力。作为父母的,要尽量接纳孩子原来的面貌,不要把他塑造成你所希望的样子,不仅要接受他的优点,也要接受他的缺点。不要时常对孩子做出负面的评论,这样会使孩子误以为自己的能力不好,而自暴自弃。鼓励他勇于尝试,勇敢地面对失败、面对挫折。最重要的是让他懂得,“自信力”并非是父母或别人给他的,是从自己身上找到的。

19、帮助孩子建立合理的成功期望值。

家长要针对自己的孩子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建立适合自身发展水平的合理的成功预期,教育他们不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这样可以避免孩子因期望过高而又难以实现从而遭受心理挫折。父母应一方面教育孩子学好本领,掌握知识,为参加竞争打下好基础,积极准备参加竞争。另一方面应利用一切机会,如参加各种形式的考试,体育比赛,画画比赛,知识竞赛,讲演会,小发明、小创造等,帮助孩子与同伴竞争,比试高低,这样既可以发现孩子的潜质也可以鼓励孩子做竞争的强者,以增强孩子的好胜心、必胜心,从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另外,年纪较小的儿童往往耐心不足,急于求成。还要帮助他们正确对待进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反复”现象,做好应付失败的心理准备,使孩子不能只期望成功,更不能有过高过快的成功预期。

20、言传身教,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在中外历史上,乃至学生的身边,都有很多天赋平平或身处逆境但不甘平庸,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顽强拼搏,终于取得成功的人。利用儿童、青少年崇拜英雄,模仿力强的特点,家长可以有针对性地从中选取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生动事例介绍给自己的孩子,并注意引导、帮助他们得出正确的结论,为增强其自信心提供活生生的依据。创设培养孩子自信心的环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信”起来。平时,遇事常对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你一定能行,你肯定做得不错”。因为孩子自我评价往往依赖于成人的评价,成人以肯定与坚信的态度对待孩子,他就会在幼小的心灵中意识到: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老师、家长是孩子的效仿榜样,因此,在孩子面前更应该有自信心及乐观的性格,有魄力,自强,办事不怯懦。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形象,创设良好的精神氛围,也是形成孩子自信心的方法。

总之,培养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可以通过上述任何一条途径来进行,但上述几方面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各种途径是相辅相成的。另外,要注意把握培养孩子自信心的“度”,防止不适当的教育把孩子从一个极端推到另一个极端。如果培养出来的孩子由于过度自信而骄傲自满,甚至狂傲无羁,这就从根本上背离了教育的宗旨。如果家长和教师能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用因材施教的科学方法教育孩子,从小为其播下自信的种子,那么将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并能为他们今后适应社会生活,在事业上不断开拓进取,获得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通过各种活动,使幼儿学会辩证地认识自我,既看到自己的优点,又发现自己的不足,使他们在一次次地尝试、探索、创造中,不断地证实自己,增强自信心。

参考资料:

  1、刘雅琴【J】.《试析儿童自信心的培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第六章.

  2、申婕 【M】.《浅谈自信的培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第三章.

  3、董晓燕【M】《家长应为孩子播下自信的种子》 ,《幼教博览》2000年第12期

  4、杨蓉【M】《让孩子充满自信》,《幼儿教育》1998年第1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