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于捕捉孩子的兴趣点

时间:2017-08-22 经验论文 我要投稿
对于孩子来说,兴趣是探索和学习的源动力。它不仅能提高孩子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还能使活动成为快乐的事。我们发现:户外活动时,总是能看见几个孩子们趴在地上,“研究”蚂蚁为什么搬家?站在太阳底下想自己的影子为什么早上长中午短?小金鱼每天在水里游,它是怎么睡觉的?等等,孩子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为了寻找答案,他们会查看书籍、网络,与家长的询问、与同伴的交流。在这些信息的获取中,我们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进行探索活动。把知识呈现给孩子或回答他们的问题,并不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帮他们自己发现答案比公布答案重要得多。这就是主题活动的延伸,即根据主题创设的区域活动,充分挖掘潜在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内容,让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继续深入地“研究和探索”。

例1:在开展“有趣的动物”这一主题时,我事先在自然角投放了几只蜗牛、蜗牛壳等。孩子们看见了,便开始讨论起来“呀,有螺丝”;“不是不是,这是蜗牛。螺丝生活在河里的。”“怎么还有许多空的壳,蜗牛到哪里去了?”“是不是这房子太小了?蜗牛爬出去找大房子了。”看着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一副认真的样子,我建议由孩子们来饲养蜗牛,仔细观察,然后再想办法验证。第二天,正当我拿着在网上查询的一些有关蜗牛的资料和图书进活动室时,看见孩子们早已对照自己带来的书本开始研究了。“我昨天晚上问爸爸了,蜗牛喜欢生活在草地里,因为它们要喝露水。”“我有蜗牛的书,看,蜗牛头上的这两个不都是触角,一个是眼睛。”“我知道蜗牛长大了,它的壳也会一起长大的”……. 越来越多的孩子参与到我们的话题中,于我们一起讨论研究,几个农村的幼儿还特地从地里找来了一样的蜗牛和壳。同时,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孩子们对“蜗牛”产生了更多的问题“蜗牛为什么爬得很慢?”“蜗牛的眼睛在哪里?”“蜗牛有脚吗?”“蜗牛的壳是干什么用的?”……

例2:同样在这一主题中,我们商量根据孩子的兴趣是否可以增加“恐龙”作为一个活动内容。在大家的赞同下,我们发动孩子从家里带些自己喜欢的玩具。一天,我一进班就发现孩子们都围着一张桌子,兴奋地叫着,指手画脚地说着。原来是班上平时酷爱动物的权权带来了许多恐龙模型,正津津有味地和大家讲述恐龙家族的事故呢,语气、神态真像一个较熟练的讲解员。当他讲到霸王龙的时候,还装出一副龇牙咧嘴、张牙舞爪的样子,在旁的小朋友“啊”的叫起来,孩子们都被沉浸在故事情境中。这时,权权突然发现了我,我立即投给他一个鼓励、肯定的目光,他似乎明白了我的意思。孩子们还是不停地问这问那,兴趣没有得到完全的满足。我灵机一动,对小朋友说:“权权的恐龙故事讲得怎么样?”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好!”在孩子们的赞扬声中,权权微笑地扬起头,一副很神气的样子。这是一个小朋友向我建议:“老师,你叫全班的小朋友都带恐龙来,我们像博物馆里一样把它们展出来,多好呀。”于是我借着孩子们的提议说:“好呀,博物馆有馆长、讲解员,我们大家都可以来试一试,好吗?”孩子们查资料,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继续相互的讲解,既学会了自己解决碰到的问题,又让自己懂得了许许多多的关于恐龙的知识,这也就更激发了孩子们探索的欲望。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长,成为具有探索精神的人。

反思:幼儿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尤其是大班的幼儿,在发现自己感兴趣、同伴间发生意见分歧时他们就会学着发挥自己的全部智慧去探索,通过各种方法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促进了孩子的合作,孩子们在相互交流中互相启迪,互相激励,共同发展。因此,区域活动中开放性的材料蕴涵着丰富的孩子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在区域活动中以科学的教育观为理念,积极引发孩子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仅能使他们在活动中养成收集信息、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勤学好问、乐于实践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品质。同时也促进了孩子交往、表达、表现和实际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