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观察研究

时间:2017-08-22 经验论文 我要投稿
兴化市市直机关幼儿园 徐霞    【摘要】本研究试图观察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在对40名年龄为4—6岁的儿童进行一个月的观察后的结果表明,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受他们自身的心理状态,性格,和家庭教育,社会化等因素共同影响。

【关键词】 学前儿童 攻击性行为 观察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攻击性行为受哪些因素的产生

1.某些生理特征因素的影响

研究表明,[1]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如荷尔蒙的分泌、外貌特征、体质、气质等)对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有一定的影响。比如,那种天生爱哭闹、爱发急的“难带型”婴儿,长大后较易产生攻击性行为。但是,生理特征只是影响因素的一部分,是与社会环境、教育因素综合起作用的,而且往往必须通过环境、教育等因素才能体现其影响。

2.不良家庭环境因素

(1)家长过分溺爱幼儿。如今都是一个孩子,因此,家长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关爱过度、疼爱有加,对孩子百依百顺,无原则的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从不控制孩子的行为,让其为所欲为,以致养成孩子独占、独霸的习惯。在家里以自我为中心,成了小皇帝、小公主。调查表明,很多孩子主要由爷爷、奶奶带大,作为隔辈儿人,他们更加宠爱孙儿,甚至“遮丑护短”,“隔辈亲”演变成了“隔辈溺”,导致了孙辈的任性、骄横、恶打恶要等不良行为。

(2)家长过分限制幼儿。如今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气极高。因此在许多方面过分限制和束缚幼儿,这也不许玩,那也不许动;走路不能跑、说话不能笑,假日参加各种兴趣班儿,很少让幼儿与自然和社会接触、交流,从而达到他们的目的。加之他们严厉呵斥的表情,幼儿根本没有分辨的机会,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幼儿,其心理受到限制,并产生逆反心理。到了幼儿园,他们就会像放飞的小鸟,却因太过自由便会以攻击别人来满足自己的社会交流。

(3)家长过分放任幼儿。 这类家长只是把孩子看作是传宗接代的希望,使其自由发展,不加任何限制和要求,对孩子不关心、不重视。对孩子的任何行为不分时间、场所、性质,都不加控制,而是让孩子为所欲为。这样的孩子到了幼儿园表现的很松散、不服管教、不遵守常规、随意的攻击别人,与老师顶撞等。

3.社会环境因素

调查表明,幼儿的攻击是一种习得的社会行为,[3]影响幼儿攻击性发生的因素主要指消极的事件:包括身体攻击、言语威胁、物品的剥夺等;情境诱因:幼儿有时会受外在诱因的驱动(玩具、同伴中的领导地位等)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发生攻击;榜样的示范。幼儿模仿力较强,在各种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的后果,间接的习得了攻击性行为,或通过直接学习,即幼儿实际参与的打架、争抢玩具等。例如,有一幼儿本来很规矩,从不打人,由于他的好朋友是班里的调皮头,没事就打别人几下,他无形中就学会了,当别人碰了他插的汽车时,他便抬手打了那个小朋友幼儿行为的保持取决于对行为后果的强化。幼儿攻击行为的保持首先包括不恰当的惩罚。恰当的惩罚通常会导致幼儿对攻击行为的内疚和焦虑,从而有助于抑制其攻击行为的发生。但是,不恰当的惩罚不但达不到这一效果,反而会增加幼儿攻击的消极作用。例如老师对幼儿形成的攻击行为的深层次原因缺乏了解,不能找出问题性的“病因”,即未能“对症下药”,最终难以消除病根。再者与老师繁忙的业务和本身的师德有一定关系,繁忙工作后往往使老师产生消极的情绪,“不良行为”幼儿便容易成为“发泄”对象,不管情况如何,只知一味的批评孩子以求得暂时的平静,但过后这些幼儿还依然如故。

二、研究方法

1.方法

观察法

2.对象

4—6岁学前幼儿

三、正文

1.观察记录

案例(一)

某大班男孩(化名越越),2012 03 07

中午进餐时,因饭菜太烫,越越莫名其妙地抠别人;散步活动中,越越又无缘无故地去撞前面的小朋友,看到别人摔倒在地,自己却哈哈大笑;在绘画活动时,小朋友都认真地画画,越越这儿看看,那儿瞧瞧,冷不丁地用水彩笔到别人画纸上画乱涂乱画。

案例(二)

某小班女孩(化名熙熙), 2012 03 12

饭后看书,幼儿选择了自己喜爱的区域进行活动时,今天琪琪带来了新图书,正当她看得开心时,熙熙走过去抢琪琪的图书时,因琪琪抓住图书不放,熙熙就在琪琪的脸上咬了一口,最终抢到了图书.

集体活动,幼儿自由的坐在地上,熙熙坐在最后一排.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后,让幼儿自由讨论.熙熙一会儿抓旁边小朋友的衣领,还故意把别的小朋友绊倒.老师发现后,叫她起来回答问题,她回答正确。

分组活动,老师引导幼儿自由观察图片。熙熙站起来,四处走,看一看,与一位小朋友开玩笑。老师发现了,瞪她一下,她回头看图片了,等老师不注意她了,她又到另一位小朋友后面,用肘绕住她的脖子,把那位小朋友绊倒在地,她很开心。

案例(三)

某小班男孩(化名明明), 2012 03 16

明明今年5岁,是班级中个子最高,力气最大的男孩。他经常欺负其他小朋友。今天自由活动时他双手拍得一声打他身边小朋友的肚子,把小朋友拍哭。在中午进餐,他有意拧其他小朋友的耳朵。而在午睡起来后,他学着电视武打片里的动作,指手画脚,,向其他的小朋友操练一番,把小朋友的衣服弄脏,撕破,甚至打伤小朋友的眼睛、鼻子等等。

案例(四)

某中班男孩(化名鑫鑫), 2012 03 20

一个不到6岁的小男孩,在幼儿园中表现得十分"调皮",他常常趁老师不注意,打这个小朋友一拳,踢那个小朋友一脚,有时还故意将玩具弄坏.但今天的事特别让我难以理解,今天早上教室里飞来一只蝴蝶,不巧的是被鑫鑫看到了,他就以蝴蝶来取乐,他抓住这只蝴蝶后先将它的翅膀一一扯掉,然后看它飞不起来的样子。就他这样子所以班上的小朋友都不喜欢他,不愿意和他玩。

案例(五)

某中班男孩(化名浩浩), 2012 03 28

浩浩是一个比较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一对大大的招风耳,两只小小的眼睛,一张翘翘的小嘴巴构勒出了这样一个可爱的小男孩。但他却是让老师头疼的对象,今天活动结束后老师正在组织小朋友们进行生活自理活动、解小便、喝水。而他呢?也没闲着,忙什么呢?忙着和邻座的小朋友“比武”,嘴里还不停地喊着:“奥特曼,怪兽!……”为此,我们给他换座位。可每次我们给他换到哪里,他就打到哪里,甚至还出言不逊,说别人“笨蛋”、“臭屁”、“大屁股”、“打死你”之类的话。他旁边的小朋友喝完水正靠在座位上休息时,他却兴奋地在教室里又跑又跳,惹事生非,而且视老师为无物。所以我总是耐心地讲解给他听攻击别人产生的后果,刚开始他还能有所控制,但时间一长他就又原形毕露了。刚刚跟他讲过,第二次叫住他时,他竟然说:“你说什么,我忘记了!”“我是打人了,那有什么关系,有什么了不起的!” “他们不要和我做朋友就算了,我才不要朋友呢!”

2.案例分析

案例(一)分析

(1)我认为越越的攻击性行为主要是自我控制能力不强而表现出来的无意识的失控行为;

(2)越越表现出来的许多行为特征可能与成人的过多关注有关,他已习惯成为人们注意的焦点,一旦别人不注意他,他就会感觉被忽视,就回作出一些过激行为来以引人注意;

(3)由于越越的攻击性行为使他与同伴之间的关系不太协调,小朋友常常出于害怕而疏远他,满足不了交往需要的他便只好以新的攻击性行为来引起同伴的注意,如此这般形成“恶性循环”。

案例(二)分析

(1)为了引起他人注意

生性活泼好动,喜欢表现自己,往往寻找各种方式来引起他人的主意.但她选择的方式不对,无意中攻击了他人。这说明了她没有掌握正确的交往方式,需成我们老师加以正确指导。

(2)自我控制能力差

从小受到外公外婆的溺爱,养成不分场合,时间和对象,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丝毫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什么都以自我为中心,并没有了解“打人是不对的道理”。

案例(三)分析

(1)家庭教养

案例中的明明,爸爸妈妈外出打工,他跟着奶奶生活。奶奶个性好强,文化素质低,外号是“死不讲理”。奶奶担心自己的孙子在学校吃亏,就经常这样教育孩子,致使孩子产生了一种不健康的自护心理。

@_@我是分割线@_@

明明的同桌是暑期从外园转来的女生叫颖颖,颖颖文静、胆小、老实,明明常常无缘无故把她打哭。明明却认为自己很有本事,很像电视武打片里的“英雄”、“老大”。

(2)大众传媒.

明明在家常常看电视。奶奶不识字,也不知道什么样的节目适合幼儿看,任凭明明的心意,明明常看些不适合他看的武打片。有时也看一些含暴力场面的电视。

案例(四)分析

(1)直接外因.

挫折

有段时间鑫鑫受冷落,轻视,情绪易激动,喜欢惹是生非来吸引同伴和老师的注意,对同伴进行攻击.这是孩子吸引旁人注意的方法。

挑衅

鑫鑫是个调皮的孩子,犯错误时,难勉会受到同伴的轻视或瞧不起,而伤害自尊,尤其是在男小朋友面前,有敌意性偏见,从而进行报复,主要针对某些男同伴实施攻击行为。

(2)家庭环境.

其一,鑫鑫的父亲是巡警,母亲是医生.家长的性格冲突造成对孩子的影响.父亲容易实施暴力,母亲懦弱,父亲的言谈举止对鑫鑫很大。

其二,家庭环境氛围,经常产生冲突,容易使孩子心烦意躁。

其三,父亲的遗传因素 。

其四,母亲对孩子的过度溺爱,无原则的爱。

其五,鑫鑫日常接触到的同伴,往往是父亲同事的哥哥,从而产生了暴力的负面影响。

案例(五)分析

(1)漠视其行为:听他的老师说在一次和他爸爸讲到孩子在园的攻击性行为时,他也谈到浩浩在家里也经常和他堂妹打来打去,还把她打哭,我们也经常说他,他总是说是不小心或者是跟她玩玩的,我们也不好说什么!当孩子对别人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时,他们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这就使孩子的打斗行为合法化,使孩子失去控制自己攻击性冲动的机会

(2)管教方法不当:有一次浩浩告诉我说,因为小朋友们在他爸爸那儿告他的状,所以有一次爸爸打了他。还有如果自己不听话,,爸爸也会打他。当孩子的行为使大人不满意时,就会惩罚孩子,打屁股,打耳光,这又向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模仿条件,不但达不到控制攻击性的目的,反之却变相的暗示孩子。当别人使你不满意时,你应该怎么样对付他?

(3)满足过了头:在幼儿园和孩子们一起玩玩具时,经常会看到浩浩跟别人争抢玩具、然后他利用攻击性手段最后拿到了那个玩具。他的老师跟家长说起此事,家长说:“他的什么要求我们都满足,他要买什么玩具、光盘我们每次都给他买,怎么他还要去抢别人的东西呢?”殊不知,父母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这很容易导致孩子占有欲旺盛,当他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以攻击手段来发泄不满情绪,当他知道利用攻击手段能达到目的,并且没有被制止,这样就助长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4)家庭环境的影响:浩浩告诉我:“爸爸总爱去打牌,妈妈不让他去,他就和妈妈吵,吵着吵着有时候还要打妈妈,妈妈就一边哭一边骂爸爸,我也哭了,有时候他们打骂,我就用一个大的东西把他们俩人隔开……”在这种环境中,父母的行为给了孩子一个攻击性行为的榜样,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就在小小的眼睛里得到了强化。

四、结论

1.研究结论

幼儿方面:

通过开展课题研究,从课题研究开展以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了明显下降的趋势,基本消除了无故打人、骂人、破坏他人物品的不良行为习惯。同时,也会发现,在成人的引导与帮助下,有些幼儿也已逐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或是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当遇到矛盾时,与小朋友们共同协商或是寻求成人的帮助。

家长方面:

要和家长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各种方式向家长宣传家教知识,让他们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根本的改变,护短、以暴制暴、放任或溺爱的现象逐渐减少,民主型的家庭氛围在很多家庭中开始显现,这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孩子们的攻击性行为,而且也促进了孩子健康性格的形成。

教师方面:

(1)疏导多余的精力。多给他提供活动机会,让他有事可做。

(2)加强注意力的训练。安排在老师容易顾及的地方,在活动中注意培养他的注意力并多表扬肯定。

(3)在游戏中培养自制力。有意让他在游戏中担当“重任”,如让他当组长,裁判,或老师,警察的角色,从而让他学会约束自己,习得游戏规则。

2.研究反思

(1) 一般幼儿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行为问题,只是程度不一而已。[4]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消除,因而不能给幼儿乱戴帽子。但是如果确定某幼儿确实存在问题行为,一定要高度重视,因为个体的攻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即学前阶段就表现出攻击性的儿童到青春期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的概率在一定程度上也较高。因此,为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也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而尽教师的职责,我们幼教工作者必须充分重视研究儿童攻击及其控制,“及早矫正,因材施教”,防止该行为影响他的正常发展。

(2)在帮助幼儿纠正攻击性行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及家长的作用特别大。一方面,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较多的接触幼儿,且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多发生在幼儿园中,教师对待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应以耐心说服为主,尊重孩子,关心帮助孩子。另一方面,家长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教师。当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对其他幼儿造成一定伤害时,不可采用同样的攻击性为来教训幼儿,这样反而消极巩固了攻击性行为。幼儿年龄小没有是非观念,[5]我们教师和家长应对幼儿加强是非观的引导,让幼儿明白一些简单的行为准则,知道那些是不应该做的,此外,幼儿也会从成人的行为及评价中学会一些正确的行为态度及行为方式。另外,我们要争取家长的支持,在教育上达成共识,正确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五、教育建议

1.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并注重成人的榜样作用

[6]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日常中多阅读有关书籍,认真学习,深刻领悟,根据自己班幼儿发生的不良行为,结合教育的经验,逐步形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由于幼儿的模仿能力比较强,对各种行为缺乏正确的认知,只是一味的学习模仿,因此作为成人,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行为应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给幼儿起到榜样的作用。

2.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日常中,家长要给幼儿提供较为宽敞的游戏空间,而不是繁杂、拥挤的活动空间;尽量避免提供有攻击倾向的玩具(如玩具枪、刀等);阻止幼儿接触不良传媒,某些影视特别是暴力影视剧,可能会使孩子学会一些攻击性行为。教师在设置环境时,应给幼儿创设一个尽量避免冲突的空间。各活动区域应稍有间隔,防止幼儿因空间过分拥挤,引起无意的碰撞造成冲突和摩擦。玩具数量要充足,以减少幼儿彼此争抢玩具的矛盾冲突。另外,教师还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愉悦的心理环境。如果教师对待幼儿严厉苛刻,则幼儿必定对教师心存畏惧,被动服从。在这种气氛中,幼儿往往会对教师的不满情绪通过攻击同伴发泄出来。因此,尽量避免给幼儿造成过多的挫折感和压抑感,从而减少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因素。

3.努力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运用恰当的惩罚方式

有攻击行为的幼儿虽然有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同样也有许多积极可贵的地方,如好问、好探索、聪明、有主见等,只是由于教师主观看法及幼儿一些消极的表现而被忽视了。如果教师能以平静的心态,换一个角度看待这些幼儿,就能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闪光点,充分挖掘、利用这些闪光点,是教育这些幼儿的有效办法。[7]首先,惩罚要及时,使幼儿的攻击行为能得到迅速的反馈,在惩罚时应向幼儿讲清楚错在那里,应怎么去做,其次,惩罚要针对具体的行为,适度且就事论事,不要提高到道德品德方面,以免对幼儿的自我评价产生影响。

4.家园合作,逐步转变幼儿不良行为

幼儿的发展来自幼儿园、家庭、社区等多方面的影响,幼儿园、家长和社区要密切配合,改善幼儿生活与受教育的整体环境,逐步转变幼儿不良行为,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总之,我们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这些不良行为的幼儿,对于他们身上的优点,我们予以鼓励、引导、发扬,对于他们的不足,应相信他们会改正,并创设条件,帮助他们一起克服,以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快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学前教育网

[2]《矫治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策略研究》

[3]《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年01期 陈昌凯 , 徐琴美

[4]《采用间歇强化法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2003-05-25 兰玉荣

[5][美]B.Raven和J.Rubin著:《群体心理学》,刘永和编译,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6]《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杨丽珠、吴文菊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高申春著:《人性辉煌之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