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反思,让教研活动活起来——创新设计教研组经验交流

时间:2017-08-22 经验论文 我要投稿
我们小班组是一支蓬勃向上、勇于进取、积极探索的队伍,又是一个勤奋团结、充满活力、求实创新的团队。现有教师6名,虽然是只小小的队伍,但在我们这个集体中老教师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中青年教师成熟稳重,努力专研,青年教师活泼好学,乐于尝试与探究。在开展教研组活动中,作为教研组长的我,一直以“团队为中心”积极努力的探索新的教研方式,使教研活动开展的有效扎实。我一直深信,恰当的教研活动方法,能使教研研究更为深入、有效,更能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我们发现:以往教研模式最大的不足在于忽视了教师的主体作用,教研活动中教师间的沟通和交流大多停留在表面,往往有些有些活动是浮在表面,教师也往往走过场,很少有对教学问题和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探究。因而我们小班教研组根据这一现象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很改革,制定出了相应的教研活动方式,形成了浓浓的教研氛围。在教研活动中我们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采用面上交流和点上探讨相结合,年级组和班级学习相结合的形式,使研讨活动更具灵活性、更具互动性和有效性。下面我就谈谈我们教研组一些创新措施。
“个人诊断反思”—解决教师课堂生成的问题。
  “顿悟使人进步,反思使人成熟。”每一个活动背后都蕴含着一个教学理念。而及时的反思是教师提升专业水平,不断进步的有效途径。面对活动中出现的的问题与困惑,在教研活动中鼓励教师时时反思、事事反思,通过反思,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1、日常教学活动后反思:
日常活动的课后反思是指组内的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对自己在某一环节进行反思,教师在每上完一节课后,对自己在教育理念、教材选择、目标的设定、教学策略的运用、幼儿学习上的问题和信息反馈等,认真进行反思,把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教学中的失误、教训,以及幼儿在课上出现的困惑、错误,独到的见解,教师从中受到的启示和今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改进的想法等等,一一记录反思下来。而我们教研组就提供给老师们一个平台,在每天幼儿午睡的时候,抽取一点的时间,和大家一起探讨、总结。让大家及时捕捉不足,分享精华。从而达到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我们小班组就三个班级、6位老师,两两结对,两天轮流,一次一个班级的老师自愿给教研组提供研讨的素材。但是这种及时的反思,就对老师们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教师必须要对自己的课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知道活动的领域定位、目标设成、教学方法,而这些前提教要求老师们熟悉教学活动,这时候的老师们就会认真研读教案、分析教材,认真准备,力求每堂随堂课都能像展示课一样精彩。经过一段时的时间下来,发现教师们的备课水平、教材分析、课堂把握、反思领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值得庆幸的是在这种个人反思诊断教学研讨中,我们也发现了反思的窍门,给大家参考:
1、反思要有针对性。在老师的反思中,不难发现老师的反思都比较笼统,单一死板。在平时的教学反思中,我们可以选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有重点的反思。
2、反思的内容不要局限。在反思的时候不要太片面,要从整体思考。
3、贵在及时。 刚上完一节课后,总会有一些课后感受,但时间一久,记忆就会淡薄,因此,在课后要及时反思,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教学。
4、贵在坚持。 写课后反思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贵在坚持,日积月累。
5、不求数量,但求质量。课后反思不必要求多少字数,有感则长,无感则短,但要切中要点,避免形式上的反思。
6、反思后要深思。有了反思,那我们不该只是反思了就结束了,要让它有价值。对这些反思进行深思,好的要思考怎样继续发扬,不足的要思考怎样改进它们,如此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所以每次反思了还要继续再反思,每个阶段去看都会有不同的发现和启示,要充分利用反思的价值,这时候就会有第二课时、生成活动,也就不怕小班没有活动课上了。
2、教学录像诊断反思:
“上课录课——课后回放——自我诊断——组内评课——集体会诊——二次反思”。给自己的课录像,是我们创新提出的新举措。帮教师录下上课的全过程,让教师通过自己看自己,写出自我诊断反思,然后再把录像带到教研组,进行集体诊断,共同剖析本节课的成功与失败之处,反思教学行为与新课改理念的相悖之处,最后由做课教师借鉴大家的意见后写出二次反思笔记。实践证明,“录像反思”是一面多棱镜,不仅“照”自己,而且“照”别人,它让教师准确地诊断出自己的问题,及时地在反思过程中找到了课改的方向,是教师提高自我诊断和自我反思能力,不断完善自我的一种有效手段。以《小狗做客》为例
.录像片段一:
4.给小狗按大小特征排序
a三只狗狗要去小鸭家吃饭,可是小鸭幼儿要求:要让他们排队去,我们来给他们排排队。
b让幼儿从小到大,从大到小排序。
(教师的反思诊断:幼儿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接触着不同大小的事物,所以在让幼儿比较大小时,有些幼儿就一眼看出了哪个是大狗,哪只是小狗,而对于第三只狗是什么狗时,幼儿就不知该怎么定义了,此时,我就将答案直接告诉他们,再给他们分析,“我们叫他中狗,因为她比大狗小一点,比小狗大一点,”这样幼儿在了解大小的同时,对于“中”也有了一定的概念,对后面的内容也进行了铺垫。)
录像片段:小鸭分餐具:
教师诊断反思分析:幼儿在对于小鸭请狗狗们吃什么时,可能由于一开始是以过生日为导入的,所以幼儿们都觉得是小鸭会请狗狗们吃蛋糕。因为事先也想到可能会出现这一情况,所以我就用“今天小雅就请狗狗们吃好吃的肉骨头”,中间我也做了引导,让幼儿们从狗狗最喜欢吃的食物出发想象,幼儿们也很顺利的进入了下一个问题,不再纠缠于这一问题。)
执教教师课后反思:我想如果在课前对“大、中、小”中的“中”做充分的的课前反思,那么,也就会考虑到这个问题,课堂上也不会出现部分时间的概念模糊不清,也可以有效的节省不必要浪费的时间。同样,如果能做好很好的课前反思,那么,在游戏环节,对于时间的掌控就可以把我的很好。所以,我觉得在课前做客前反思是很重要,也很有必要的。
组内老师的诊断反思
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陆老师采用了幼儿非常熟悉的生活场景:“小鸭过生日”的生活场景。因为现在幼儿在幼儿园过生日的事情比比皆是,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在整个活动中教师的提问紧扣主题内容,语言比较精简,目标的达成度比较的好,如果教师能在分勺子和碗的时候,如果教师在进行追问一下:“为什么要这样分呢?”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追问是很重要的,只有通过再一次的追问才能让幼儿深刻的体会到大和小,同时也是为下一环节打好基础。
  我们坚持课后反思,坚持录像反思,帮助教师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通过这次诊断反思后,找出了活动中的不足和亮点,认真的陆老师又进行了第二次的教案设计,进行了第二次的教学展示,保留了第一次的精华,修改了第一次的不足,展示了不同的教学效果,使活动的有效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3、经常写诊断反思教案
  平时备完了课,我们就早早了事,好像就结束了,但是今年我们调整思路,要求每位教师要写反思教案。备完课并不等于有好的教学效果。教案只是个教学思路,但是我们无法预测课堂中的临时情况,需要我们时时做好调整。我们老师可以在教案旁边留出一点地方,记录对教材分析,应删减、调换、补充的内容、在教学重、难点上教学目标幼儿的差距、对教学顺序的安排是否合理,对教学组织,包括提问设计、组织形式、回应策略是否有艺术性,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来个总体评价,教学特色、教学效果、教学困惑与改进方案等细致的记下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种教师的诊断反思,使教研活动焕发了新的生机。面对教学路上的问题和困惑,我们不再感到神秘,不再选择躲避,我们的教研工作也不再是无针对性地研究,老师们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通过不断创新的教研形式和内容,更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被正视,更多教学智慧被启迪。作为活动的主人,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主体性逐渐凸显,在自我反思、同伴切磋互相学习的交融中,我们的教研活动相信会越来越好,教研之路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