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师,你在听吗?——幼儿教育活动中师幼对话”心得

时间:2017-08-22 经验论文 我要投稿
师幼之间的对话也就是师幼之间的互动形式之一,师幼互动的现象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是有效还是无效,具体一点如何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增加提问的有效性。
记得以前开展过的一节教研活动《小螃蟹找工作》,三节教学活动实施下来之后效果真的不一样,特别是活动中的两个问题——1. 小螃蟹长大了,它想找一份工作。你能为小螃蟹介绍一份什么工作呢?2.小螃蟹有什么特殊的本领,根据这个本领你可以为小螃蟹介绍一份什么样的工作。这两个问题其实设计的意图是不一样的,在活动中也出现了不一样的效果。
这个问题应该是一个比较开放性的问题,在第一次教学活动中,第一个环节提出了“小螃蟹长大了,它想找一份工作。你能为小螃蟹介绍一份什么工作呢? ”幼儿能反复的根据小螃蟹大钳子的本领来帮助它介绍工作,听了故事之后,小螃蟹利用大钳子找工作这一特点失败了,然后提出了“我们想想小螃蟹它有一个最特殊的本领是什么?会吐泡泡的小螃蟹能做什么工作呢?”这个问题提出后,幼而想了想,一开始有孩子提出关于这一本领的相关职业,可是说着说着,又回归到大钳子这一本领,不管教师怎么引导大部分幼儿还是围绕着大钳子这一本领进行讨论。所以这个问题的提出时无效的;分析原因,幼儿对于螃蟹会吐泡泡这一本领不是很熟悉,大钳子是螃蟹特征的代表,幼儿的思维被固定住,所以在活动中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在开展下节教学活动的时候,要进行活动前的经验丰富。
在第二次开展教学活动之前,乐乐班的教师对幼儿进行了活动前的丰富;在活动过程中,两个问题的提出顺序是一样的,与第一节教学活动不同的是,问第一个问题有的幼儿就能根据小螃蟹吐泡泡这一本领进行讨论介绍相关的工作。 互动效果明显比第一节教学活动好,在提出第二个问题之后,幼儿出现的反应与第一节教学活动出现的现象是一样的,我在这一环节中也是加以引导,可是还是没有出现预期的效果。分析原因:在提出第一个问题的时候,幼儿已经提到了螃蟹吐泡泡的本领,并介绍其合适的工作,这个时候我没有给其反应,如果在这个时候能够强调幼儿的回答并加以引导,相信出现的效果肯定是另一番景象。这对这一情况,我们把教案进行了更改,把来个问题合并在一个环节中。
在第三次教学活动中,提出第一个问题之后,幼儿能根据螃蟹的本领来帮它介绍工作,当有幼儿讲到螃蟹吐泡泡的本领的时候,我就重点把他引导出来,延伸下去,这样的互动效果在前面两节活动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回答也是出人意料的,他们都是围绕海里的工作来给小螃蟹介绍,在肯定他们的基础上,继续加以追问——陆地上有什么工作是适合它的?在我抛出一个追问之后,幼儿能继续围绕自己的想法展开想象,并以教师的提问继续展开想象。达到了教师预设的目标。
这一教研活动中,教师通过每一次的活动进行反思,改进为了就是更好的让幼儿发挥他们的想象,大胆的讲述。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不是为了完成目标而进行,是为了通过一节教学活动提高幼儿某一方面的能力或者说是丰富幼儿某一方面的知识经验。这关系到了教师在活动中的定位、解读幼儿的答案等等,非常多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