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谦让行为的培养之我见

时间:2017-09-22 家庭教育 我要投稿
现象描述:

1、幼儿在游戏交往时的谦让表现。

幼儿自主游戏是幼儿与同伴进行社会交往的基本方式,也是幼儿行为表现最真实的时刻,在这时对幼儿的各种谦让行为进行记录,可为研究提供最有价值的材料。

在建筑角游戏活动时,经常会发生争吵现象,“积木明明是我先拿到的,却被XX抢去了”,“玩具是我从家里带来的,不能给别人玩,会弄坏的”当矛盾冲突发展到幼儿无法自己解决时,教师参与的调解才让一方表现出很勉强的谦让,当然也发生过互不相让,竭力为自己辩护的场面。

2、幼儿生活中谦让行为的表现。

幼儿的一日活动包括各个方面,除了学习、游戏,生活也是内容之一,所以对幼儿生活中的谦让行为记录也必不可少。

午饭后的水果餐一般都是请幼儿轮流分的,无意中我听到轮到的孩子兴奋地说,“哈,今天终于可以吃最大的了”,还有手工活动时,分材料的幼儿跑到我面前说,缺了一张,当我问他谁没有时,他举着手里自己的材料说,XX没有,其他都有,丝毫没有将自己的材料先给别人的意向。

虽然这些只是极其琐碎的事例,但却是最幼儿最真实的表现,也明了幼儿谦让观念的缺乏。要让孩子们言行一致,产生分享与谦让的意识,并将其转化为幼儿自觉的行为,需要我们进行反复训练和指导。经过较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幼儿分享与谦让品质的培养。

(一)调查统计,寻找影响幼儿谦让行为产生的原因。

由于幼儿与我们接触的时间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时间还是和家长在一起,但幼儿最真实的一面往往都在家庭和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为了全面细致地了解每位幼儿,我们家园合作,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幼儿在园外的各种表现。

@_@我是分割线@_@

让我们惊奇的是,能产生谦让行为的幼儿,家长教育观念都较科学,对实施谦让教育较支持!而无谦让行为产生的幼儿,教育方式欠科学,对孩子过于宠爱,而且对实施谦让教育不大支持,怕幼儿吃亏。由此可见教育环境对幼儿谦让行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同的教育环境产生了幼儿不同的谦让行为!我们要求家长尽力配合教育,

为幼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活环境,当幼儿谦让意识出现萌芽时,成人的鼓励成了幼儿谦让行为产生的动力!久而久之,这种强烈的谦让意识促使幼儿产生了谦让的行动!而幼儿则恰恰相反!家长对谦让教育的不支持态度抑制了幼儿意识的产生,或许他曾经有过这种意识,但由于环境的影响,这种意识就被无情扼杀了!而如果能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这种被动的谦让还是可以化主动谦让的!由此看来,要培养幼儿的谦让行为,必须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包括在园和在家的生活学习环境。

(二)创设环境,培养幼儿的谦让意识行为。

通过对已有资料的分析研究,发现学习生活环境对幼儿谦让行为的产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从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入手,和家长合作,共同努力,培养幼儿的谦让行为。

1在园内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采取各种方式让全班幼儿感知、形成并逐步强化谦让的意识产生谦让的行为

(1) 随机教育,以点促面

孩子每天都会碰到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其中很多都可以作为教会孩子明白事理、学习社会行为习惯的好材料,所以我们随时捕捉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包括在园内园外的各种生活、游戏、学习事例,其中园外的事例,主要通过家长获得,特别是有主动谦让行为的事例,不仅在全体幼儿中表扬,而且将事例公布在家园栏中,将这种行为给予肯定,也让有粗浅谦让意识的幼儿在荣誉感中得到强化。家长对这一活动非常支持,不时有家长向我们反映孩子的变化!

(2) 榜样示范,潜移默化

幼儿天性爱模仿,特别是老师的言行及经常受表扬的同伴的行为。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认知和情感体验,我结合教学内容向他们讲述了“孔融让梨”的故事。

@_@我是分割线@_@

让幼儿分析:大家为什么表扬孔融?并通过角色表演,使幼儿懂得分享和谦让是一种优良的品质,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孔融学习。接着我又让幼儿学习歌表演 “谢谢好叔叔” 、“让座” ,让幼儿体验搀扶“奶奶”上汽车,“奶奶”站不稳,需要别人的关心与照顾,再让幼儿给 “奶奶” 和“老妈妈”让座,汽车上的“乘客”都为他鼓掌,使幼儿体验谦让所带来的光荣与愉快,感受分享与谦让行为的快乐,继而使幼儿产生自觉、稳定的分享与谦让行为。还有和小班幼儿结对开展,诗歌表演《分果果》,通过为弟弟妹妹表演,不但增强了幼儿的谦让意识,也间接为小班树立了好榜样!为了

(3)、情境模拟,强化认识

情境模拟主要通过创设正反结合,道理与生活相联系的辨认环境,让幼儿分辨好坏、对错,从而确定自身行为的发展方向。根据皮亚杰发展理论,对幼儿来说,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幼儿在与环境中的人和事、物的相互作用。根据这一理论,我们通过请幼儿模拟生活中的真实事例,针对事例进行讨论评价,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比如,组织幼儿开展 “娃娃家”、“大家一起玩”的游戏时,我向孩子们提出,当有“客人”来“娃娃家”做客时,“妈妈”、“爸爸”和“宝宝”应当怎样热情待客?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我启发他们学习分享和谦让,把心爱的玩具送给客人玩,把喜爱的书给客人看,把美味的糖果与客人分享。在让幼儿用语言表达的同时,分享与谦让的行为也就随之产生;在玩“书报亭”游戏时,我准备数量较少的图书,有的孩子拿到了书,有的孩子没有拿到,于是我就问拿到书的孩子:“别的小朋友没有书看怎么办呢?”让幼儿通过思考,自觉产生分享的语言和行为。有的幼儿说:“把我这本书给他看吧!”并将书递给没书的孩子,对这些有分享言行的幼儿我及时地予以表扬,用欣喜的口吻赞扬孩子的进步,以激发其他幼儿产生分享行为。在以后类似的活动中,孩子们多次实践,逐步学会了分享与谦让。

2、在园外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

家庭生活是幼儿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我们请家长配合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

我们通过个别交流、小组座谈、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与家长一起分析谦让教育的利弊,聆听家长对我们这段时间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探讨谦让教育与幼儿良好个性形成的关系,家长也很贴心地和我们交流幼儿在家的表现,家长的支持是我们工作最大的动力!同时,一个良好、温馨的家庭生活环境,更为幼儿谦让行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_@我是分割线@_@

三、总结回顾,提升幼儿的谦让行为。

通过大量的工作,班里幼儿的谦让意识明显增强,谦让行为明显增多,

1、幼儿在园表现方面:

以前幼儿集体活动时偶尔出现的谦让行为大多是在老师的提醒下形成的,同伴之间争抢玩具的现象、自由活动时的冲突特别多。实验后幼儿的谦让意识明显增强,谦让行为明显增多,全班幼儿关系融洽,和睦相处,幼儿之间也比以前团结,幼儿谦让行为的自主性明显增强!愿意把自己的东西借给同伴用、玩,愿意谦让,与人分享!

2、幼儿在家表现方面:

过去多数家长与幼儿的交往往往处于“不平等”地位,家庭成员都以“保护者”的身份出现,这样的教育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幼儿谦让行为的产生;现在,通过家园合作、共同教育,幼儿在园的行为都能在家得到巩固,“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使用率明显增多,对长辈也更加尊敬,“小皇帝”的现象减少了,与成人交往时的谦让行为也增多了。

教育在幼儿身上的作用是明显的,通过这段时间的摸索探索,幼儿的谦让行为的表现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我们也发现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孩子从三岁起就离开父母入幼儿园过集体生活。在集体生活中,结交朋友,培养集体感和生活自理能力。很多幼儿都会面临是否合群的问题,所以在孩子入园前就要多做准备,在家中就开始培养幼儿的谦让、分享行为。不让孩子受特殊的优待,这样入园后幼儿的适应期就大大缩短。为避免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受挫,更要陪养幼儿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我们在培养幼儿谦让的同时,也要注意让做出谦让的幼儿明确自己的合法权益要得到维护,每个人都不可能毫无原则地一味谦让。同时还应让接受谦让的幼儿明白自己不能永远地接受他人的谦让,否则会形成依赖他人和贪图便宜的心理习惯。总之幼儿的各种良好社会行为的形成并非朝夕能就,谦让只是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幼儿良好社会个性的形成要经历一个从平衡到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做到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