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概述

时间:2017-02-10 幼儿成长 我要投稿
去年11月份,我参加了华东师范大学组织的网络课程培训,学习内容为《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学习期间,我在网上聆听了课程中的八个讲座,记录整理了讲座的全部内容。现利用假期的休息时间,将这门课程的内容发布到网上,供有兴趣的老师参考、学习。以下为我记录的讲座内容。

第一讲 概述

⊙学习指导

一个教师能够利用观察来了解儿童,要具备两方面的知识:1、关于儿童身心发展方面的知识。2、关于观察方面的基本知识。目前,学前教育实践工作者已经从转变教育观念的阶段发展到如何在坚定的教育理念得指引下提高自己实践能力的阶段。

⊙一般观察

1、什么是一般观察?观察是人类的本能。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行为是由好奇引起的。观察是指通过人的感官,从周围环境中获得信息,并进行组织说明的过程。

2、观察的对象:物、事、人。

3、观察的要素:注意、对象与背景、主观介入、判断和结论。

⊙专业的观察

1、什么是专业的观察?是为了职业要求或科学研究而进行的;以正确的了解为目的;需要收集多方面的资料;需要对资料进行缜密的处理。

@_@我是分割线@_@

一般观察:事实接收→主观判断

专业观察:事实接收→主观判断

2、专业观察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客观性——是指事实存在的真实面。现实资料的呈现及提供的证据都必须符合客观的要求。

主观性——是指观察者个人主观的想法。决定资料的收集方向、辨别资料真伪或可靠性、分析或归纳出假设性的解释、分别解释的程度等过程中都要体现主观的作用。

主观与客观的整合——观察的目的是在揭露客观的事实,但是观察的过程却是通过主观的处理或诠释。

⊙专业观察的基本能力

1、辨识观察动机的能力。

2、追求可靠资料的能力。

3、观察工具的选择或制作的能力。

4、反省主观情绪或成见的能力。

5、区分客观与主观的能力。

6、摘要行为意义的能力。

7、用词语下基础定义(操作)的能力。

8、提出假设的能力。

⊙被观察的行为

1、什么是行为?

狭义:个体表现在外且能被直接观察、描述、记录或测量的活动。

广义:不只限于直接观察可见的外在活动,还包括以外在行为为线索,间接推论内在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_@我是分割线@_@

2、个体与环境的互动

环境的刺激:外显行为、内隐行为

刺激→行为反应

行为的产生是个体接受了刺激很快就出现的,行动者的思考或意识的参与比较少。

刺激→有机体的意识→行为反应

个体针对刺激产生思考及选择,决定了反应方式后才表现的行为。

内在动机→行为反应

发自内在的驱力、情绪或意念等的行为。

3、外在行为表现的特点(人类行为的共同特点):

﹡连续性:某一行为的发生,是有始有终的。

﹡整体性:人身体不同部位的动作及表情的意义不是分离的。

﹡程序性:先前的经验会影响后面的行为表现。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

1、什么是学前儿童行为观察?

通过感官或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资料的一种方法。

﹡行为观察的途径——人的感官或仪器

﹡是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学前儿童行为进行观察

﹡是有明确目的的观察

﹡观察过程中有严格的观察记录

@_@我是分割线@_@

2、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适用性

﹡适用于描述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状态或正在进行着的某些过程。

﹡适用于获取第一手资料或对研究对象进行纵向跟踪研究。

3、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具体内容。

日常生活、工具(材料)的使用、互动行为、游戏、语言阅读、认知行为、需要特殊照顾的儿童

⊙行为观察与学前教育

1、采用行为观察可以深入了解学前儿童的水平(经验获得、心理需要、能力发展、学习方式)。

2、采用行为观察,可以弥补学前儿童理解能力和反应方式等的局限,能观测到许多用其他方法无法测量的行为。

3、行为观察不受儿童合作态度的影响。不是最高行为,而是典型行为。

4、与成人和较大年龄的儿童比较,学前儿童比较自然、天真,更少受到观察过程的影响。

5、行为观察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和进一步发展有关学前儿童教育与心理发展方面的理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