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动手的机会

时间:2017-01-19 幼儿成长 我要投稿
孩子们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在园生活,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学习、生活。但是我发现他们的依赖性特别的强,尤其是动手操作(画画、剪纸等),每次都有幼儿说“老师,我不会做”、“老师,你帮我弄一弄呀”等求助性的语言。记得一次我们制作红灯笼,小丹刚拿到剪刀就跑出来跟我说:“张老师,你帮我剪一下,好不好?”随后,他把头低得很低,惟恐我再多看他一眼。一旁的甜甜也开始说:“张老师我也不会”。
看到她们渴望的眼神,我请小丹先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并蹲下身来问道:“你不剪怎么知道不会剪呀?”可小丹却委屈地说:“张老师,我不会,我以前没有学过。”看着他此刻无助的表情,我有一种帮助她的冲动。这时候旁边的几个孩子还有甜甜都说,“张老师,我不会”。这时的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难道她们该完成的任务全有老师来帮忙吗?她们一旦形成了这种依赖性,会对她们的成长有利吗?一连串的问题捆扰着我。记得颜之推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故须早教,勿失机也。”今天就是个好时机,我就多了一个心眼,没有急于帮忙,而是说:“别急,老师会来帮你的,不过你要自己先动手试一试。不试,怎么知道自己不会呢?”她朝我看了一眼,见我无动于衷的样子,他只好低下了头。其他的孩子听我这么一说,也只好自己动手剪了。在剪的过程中,我更多的去关注小丹、甜甜等依赖性强的幼儿,有一点进步就适时的表扬她们,并投以肯定的眼神。到了最后,几个向我求助的孩子都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尽管她们剪的不是很好,有些不该剪的地方都剪掉了,但是我觉得很欣慰,因为那是他们自己动手完成的作品。我还让他们带给爸爸妈妈看,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相信我的做法会对消除他们的依赖性心理有所帮助。
课后我又进行了反思,孩子的这种缺乏自信,求助心理到底是谁造成的呢?我想应该是环境所造成的吧。如今大多数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视之为宝贝,孩子自幼就在6:1的重重关怀之下成长,过度的宠爱往往导致孩子的日常生活严重依赖亲人,造成长大以后生活自理能力极差。但过度的依赖会导致幼儿在童年时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成年后也多不能正确面对现实或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与幼儿和家长的谈话中,我也发现个别幼儿在家里都是大人包办、什么事情都顺着他。
记得听小三班的朱老师说过,他们班的孩子家长来接时,看到孩子还没完成任务,就急着帮忙完成任务,急着带孩子回家。由于家长的这种包办代替,再加上教育中的一些失误,过多的强调结果,而忽视了最难能可贵的体验过程,造成了孩子的依赖性心理。
那么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大人要少照料孩子,给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因为过多的照料,过多的帮忙,只能使孩子更加娇生惯养。这样的孩子只会等待或要求别人的帮忙,养成依赖性。放开孩子,给他们自己动手的机会,相信他们能够飞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