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教学反思

时间:2017-04-02 小学教师 我要投稿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说”为学生提供了课堂中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机会。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接触数学这门课程不久,对于数学的理解也只能用自己生活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就应将学生生活化的理解和数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用数学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细节片断: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

处理前:

师:要求小华摆多少个你是怎么想的?你找到了哪些条件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小英摆了11个,小华比小英多摆3个。所以我认为小华摆了11+3=14(个)。

处理后:

师:要求小华摆多少个你是怎么想的?你找到了哪些条件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是这么想的:小英摆了11个,小华比小英多摆3个。所以我认为小华摆了11+3=14个。

师:要求小华摆了多少个,你发现小华比小英多摆3个,那么也就是比多少多摆了3个?所以你用了什么方法计算?

生:小华比小英多摆3个,也就是比11个多摆了3个。所以我用加法计算的。

师(鼓励):那你现在能根据老师的提问再回答一遍吗?

师、生共同:要求小华摆了多少个,也就是求比11个多3个的数是多少。所以用加法进行计算。11+3=14(个)。

师:你们会说吗?自己说一说。

学生自己试着照老师提供的模板说一说。

面对这样一个《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教学中,教材出示了三位小朋友比花的场景,这样的场景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让学生感触到了生活中的数学。处理前,学生用生活化的语言说出了自己理解的数学,就像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各人各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方法。处理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统一了说的方法,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说出比较的对象以及运用的方法,很好的讲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同时,在说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就用加(减)法来进行计算,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同时学生也自主建构了关于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技能,并且获得了一些成功的快感,从而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