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反思 《乘法竖式》教学有感

时间:2017-01-21 小学教师 我要投稿
教学案例: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竖式计算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后的计算很大程度上要依赖竖式计算才得以完成,其中初次学习加法和减法的竖式计算是在一年级下册,而乘法竖式和除法竖式是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乘法竖式与加法和减法的竖式有很多相似之处。在学习乘法竖式之前学生有了加法竖式和减法竖式的学习基础,所以乘法竖式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并不难,但是从学生学习加法和减法竖式到学习乘法属竖式间隔了很长一段时间,学生对加法和减法竖式的格式和计算要点会有所遗忘,因此乘法竖式时应该在遵循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设计教学。但是众所周知数学课的预习也有一些弊端,因此很多老师在数学课中不敢放手让学生预习,以避免课上出现一些不必要的意外。

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想尝试做个试验,看看预习到底对我们的数学课学习怎样的帮助。在教学乘法竖式时在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一个班,带着问题进行课前预习(以下称A班);一个班不预习,只是在课前进行一下相关知识的复习(以下称B班),看最终的教学效果怎样。

A班:为了激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回顾,同时又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我在安排学生预习之前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 计算加法竖式和减法竖式时我们是怎样算的,需要注意一些什么?请更别出两道加法和减法的竖式进行计算。

2. 乘法竖式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乘法竖式与之前的加法和减法竖式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列乘法竖式时你觉得要注意些什么?

3. 对于5×7= 的结果,想一想积应该写在哪里?为什么?

学生通过了这种目标驱动性的预习,对乘法竖式计算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

了解,在教学中我更多的是让学生来说,怎样想到乘法竖式的格式,列式时需注意之处,以及到计算中要做到数位对齐等计算的算理和算法学生都能够清楚的所明白,在这样的数学课上我感觉很轻松,真正的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他们所获取得知识都是通过自主的学习,同伴之间的互助习得的,因此在这节课上他们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的很轻松很快乐。

B班: 因为乘法竖式计算和之前的加法和减法竖式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格式相同,而且在计算中都要做到数位对齐。因此在课前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两道加法和两道减法的竖式题,指名学生板演的同时其他学生也做,再组织讲评。让学生回顾起加法和减法竖式计算的格式和计算中需要做到数位对齐。再引入新课的学习,并告知学生乘法竖式计算和之前的加法和减法竖式形式一样,并由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乘法的竖式,再让学生根据横式说说竖式各部分的名称,再到5×7= 的计算中让学生判断结果,想一想积应该写在哪里?为什么?

我感觉这节课的学习效果是比较好的,但是同时我也在反思,这节课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仍然是老师把持着,学生只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步揭开乘法竖式计算的面纱。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是屈居于老师的安排之中的,这样的学习内看教学的效果是好的,但是对于学生长远的发展来说是不利的,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没有学习自主性,更谈不学习方法锻炼,学会学习的目标就难以真正的实现。

案例反思:

对于大众学科来说预习能够使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在课上会更加关注自己在预习时没有理解的知识因而专心听讲,主动而又重点地学习,节省了不必要的讲授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开展课前预习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在预习过程中进行自主阅读、自主思考,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选择恰当的方法来理解和分析新知识。长期经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会在预习中逐渐掌握自学方法,将所学知识融汇贯通,学会举一反三。形成知识的构架和网络,为完成由旧到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知识迁移奠定基础。

语文、英语的预习可以是查查字典,分分段,写写段意,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等。然而由于数学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预习不能像语文、英语那样。这是由于数学教材的编排大多都是以静态的文本呈现出教学的内容,往往都是将概念结论等直接呈现给学生。数学学习就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学生要在课堂上经历探究的过程获取的知识,即数学课堂要通过动态的数学活动演绎、还原知识的产生过程产生。数学课的课前预习会使得学生对相关的概念、结论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在课上就很难再进行深入的探究这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决定的,他们不仅不能进行有效的课堂学习,反而会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障碍。因此对于数学课很多专家和学者都主张不预习,这样让学生保持对知识的新鲜感,从而更加主动的参与数学探究的过程,从而获取更扎实的数学知识。

我觉得数学课上也不是不能预习,学生进行数学课前预习,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选择合适的预习内容

教师要根据所教的内容看适不适合让学生预习,如果是学生初次接触的概念课,结论性比较强的课程就不适合学生预习,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典型的需要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得出结论的课例,这样的课例就不适合学生预习,预习就会减缓课堂经历探索过程的作用,学生就会只关注到结论而忽视学习过程的作用。

如上述《乘法竖式》的学习就比较适合学生预习。二年级《平均分》的第三课时是将两种不同的描述方法进行整合,因为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有的平均分的概念,这时就可以安排预习,这样的浴室既是对前两节课平均分不同描述方法的复习回顾,又是对下节课预设铺垫。诸如此类的复习课都可以安排学生进行预习,让学生对相关的知识概念进行回顾,为课堂学习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二、学生的预习方法进行必要的指导

对于适合学生预习的教学内容,在安排学生预习时也并不是就让学生自己看书就可以了,要让学生带着任务预习,数学课前预习的方法总结为“读”(读教材)——“思”(思考例题的思考过程,解题方法,为什么这样解?这部分知识运用到我们学过那些知识?教材中的有些问题盖如何回答?还可以怎样想?)——“练”(完成书上相关的“试一试”、“练一练”对自己的预习进行检验)。这些步骤中“思”是关键。上述的案例中在A班预习中设计的问题,其实就是对学生预习的方法进行了有效地指导。

三、教师教学的再设计

教师再设计教学时就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基础,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重新设计教学程序。对于学生来说,已经初步掌握了教材中例题的程序。如果教师还按照教材中的先例题再“试一试”“练一练”,学生就会对教师的教学失去兴趣,有“我已经会了”的想法,注意力自然不再集中。对教师重点讲解的内容不再注意, 完成练习时就会出现方法原始,不知道作业格式的现象。

纵观课前预习的实验,利弊都有,这就需要教师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及教材内容进行合理选择,以收到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