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课堂,智慧的碰撞

时间:2017-11-25 小学教师 我要投稿
今年的南湖之春以“关注差异,和谐发展,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数学专场在“智慧课堂,快乐数学” 主题背景下。平湖艺术小学的郁静,来自桐乡的胡燕峰,来自嘉善的于志峰,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金华市站前小学校长俞正强执教了《平面图形的复习》观摩课,作了《开心地上课》的学术报告。为我们演绎了四节精彩纷呈的课和一个专家报告,静下心来细细回味,感受颇多。

一、问题驱动下的动手操作

第一节课是来自平湖艺术小学的郁静老师上的是《长度和长度单位》。本课是小学阶段学习计量单位的开始课。内容为二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上课的是一年级的学生。凡是教学“长度和长度单位”,没有不让学生进行操作的。在课中,郁静老师在问题驱动下,安排了几次不同层次的操作学习,灵活地作出适当的引导,带领学生逐步走向思维的深处。

片断一

师:最近我校也想做一套你们这么长的课桌,小朋友们你们有什么办法知道课桌有多长?

生:用尺子来量。

生:做一把长的尺来测量……

师:能不能用我们身边的东西来量一量?

生:用数学书。

生:用铅笔盒来量。

生:用大一点的黑板。

老师:身边还有什么东西?

生:用铅笔。

……

师:下面我们就用你们想到的方法来量一量课桌究竟有多长?

生开始动手测量汇报。

师:我们用了这么多工具量出了多长?我们怎样跟老板说?

生:喂,老板我门学校要订桌子,4支铅笔那么长,2支铅笔盒那么长,4个手掌那么长。(学生边粗嗓音,以打电话形式)

师:那老板听了我们的电话,他能知道多长吗?

学生争论。得出同样长度,因为工具不一样,所以量出来也就不一样了。那用什么方法来量老板就知道了呢?(引出尺)

在问题驱动下的动手操作,学生积极主动,思维指向集中,体验真实、深刻。让学生感悟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再次那用什么方法来量老板就知道了呢?(引出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尺的深入了解和研究,用尺来操作也是学生自发的。

二、经验支持下的概念理解

第二节课是来自桐乡的胡燕峰老师上的选自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从学生生活导入,在学生的经验支持下,给予学生们更多创造、思考的灵气。

片断二:

师:他从你家有多大?

生:180平方米,135平方米……

师:180平方米指的是什么?

生:家里的面积。

师:家里的面积指的是什么?

生:四周的长度。

生:家里的空间。

生:地面的大小。

师:舞台面的面积指哪些?桌子面的面积指哪些?讲台面的面积指哪些?

(学生交流,教学板书。)

师:你认为什么是面积?

生:物体表面的大小是面积。

生:封闭图形的大小是面积。

出示长方体,秸子,圆锥体,认识表面。

……

我们说,认知结构是个体在感知和理解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在头脑里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它有过去的知识和生活的经验组成的。在课堂上胡燕峰老师选择从学生对生活中面积的最初认识入手,借助数学中的实物模型:正方体,小朋友们爱吃的橘子,以及圆柱体为例,通过展开演示观察让学生来理解,来解读物体的表面。在经验支持下的,逐步建构起学生对面积的认识。

三、质疑反思下的体验感悟

我们的学生都是充满灵性的;我们的课堂是生动多变的。于志峰老师的《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中,特别是对于学生体验感悟1立方米进行精心预设,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和张扬个性的机会,让真实的动态生成演绎着课堂中的精彩!

片断三:

师:那你们觉得1立方米有多大?让你来做一个,那么与你生活中的什么物体比较接近?

生:保险箱那么大。

生:我家的床头柜那么大。

……

师:你们想见识一下1立方米到底有多大?

学生期望着,教师从后台抬出一个1立方米的框架。

学生测量长、宽、高来证明它是1立方米。

师:你们对刚才的想法有什么改进吗?

(学生修改想法。)

师:那么什么物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差不多呢?

对于学生虽知道了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但学生很难理解有多大。让学生从生活中找一找,让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强烈欲望。当有学生说保险箱那么大,我家的床头柜那么大。教师没有肯定,也不予以否定。你们想见识一下1立方米到底有多大?学生期望着,教师从后台抬出一个1立方米的框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刚才的想法进行改进。让学生在反思中建立1立方米的空间概念,是学生印象深刻。

回过来想想我们平时的教学,生怕课堂上会出现什么乱子,到时局面无法控制了,往往采用回避的政策,总是受原教学设计的束缚,课堂缺少了这样的动态生成,也就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力。而以上三堂课给了我们很多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将促使我们更好地去关注课堂、关注学生的思维现状、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