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总复习“数的认识”听后感

时间:2017-11-24 小学教师 我要投稿
面对着新课程的总复习,我总是感到迷茫,难上。最近我有幸三次听了六下总复习“数的认识”一课。每次听复习课我总是认真地学习着,思考着。“数的认识”贯穿着整个小学数学。这部分内容从纵向看,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有关概念,也包括负数的初步认识。从横向看,可以归结为五个方面的内容,即数的意义、数的读法和写法、数的大小比较、数的性质、数的改写。教材设计的一系列作为整理和复习提示的问题,涵盖了前四方面的内容。至于数的改写,包括多位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以及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则安排在练习中予以巩固。这样的复习怎样上更有效呢?

第一次在平师附小听张珍老师的“数的认识”。第一环节:她以一根小棒,让学生理解自然数、小数、分数的意义,从中渗透计数单位,大数的读写、改写。第二环节:让学生自主整理分数和小数的有关知识,再现了这些知识。虽用“1”根小棒很巧妙构成一个数的知识网络,但知识点多,让学生自己整理小数与分数的知识、再现知识的泥潭,带来的问题是,很多学生已经遗忘了这些知识,根本没有能力再现,只不过是个别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全体学生的思考。

第二次在实验小学听了“数的认识”,先以出示各种数的一段数学信息,让学生再现学过一些数。然后重点整理自然数、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意义、读写、分类。总感觉知识点多,教学散。

第三次就是在“南湖之春”再次听了张珍老师的“数的认识”。第一环节还是借助1根小棒,复习自然数,分数,小数,负数以及对整数的重新认识。让学生理解了“1”的不断累加出现了自然数,1的不断细分得到了分数与小数,不够时出现了负数。对数有了重新的系统认识,对数进一步地提升。第二环节,用0、1、2、3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和最小四位数,巧妙地复习了数位、计数单位,十进制。数的读写、改写、省略、数的组成。第三环节,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2、2/5、2三个数,接着追问这个点还能表示哪些数?回顾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沟通整数、小数、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每次活动中,在课堂中受到了启迪,还在专家们点评中得到引领,也明确了复习课如何上得有效。

找准研究起点,激活学生经验。在复习课中,哪些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完全不需要再重复,哪些是学生有一定困难的,需要点到,哪些是学生没有掌握的,需要重点讲练。这些,必须基于对学生的真实了解,不能仅凭教师的臆想而定。教师要通过合适的方式,找准学生的起点,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展开有效的复习。

合理再现知识,提升学生思维。复习课不能仅仅停留在复习原有知识的层次上,也就是不能“炒冷饭”。必须做到在学生自主整理的基础上“温故而知新”,在原有的认知上进一步地提升。不是为了复习而复习。

我在复习“数的认识”时,根据我们学生的起点安排了四节课,第一节课,整理数的产生和意义;第二节课,整理数的读写,计数单位,数的改写、省略;第三节课,整理数与数的联系,性质,数的互化,大小比较;第四节课,整理因数与倍数的有关知识。在课前,告知学生要复习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回顾、寻找这些性质、规律和概念。课堂上再复习整理时,相对顺利了些,不至于出现一问全不知的现象。但还有不少知识学生遗忘了,如分级,互质数,分解质因数。复习下来,总的感觉就是学生在面对具体的习题时比较积极,能够投入到解题中,但在进行知识的整理、梳理、回答问题、说理时,显得比较抗拒,对概念的理解比较表面、肤浅,不够深刻,或仅仅停留在记忆、回忆的层次上。知识整理与配套练习的量不能很好的结合,总是为练习而发愁,要不就成了讲归讲,练归练了。复习课要上到“不为整理而累,不让情趣缺席。”真得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