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也可以是逼出来的

时间:2017-01-02 小学教师 我要投稿
自从我儿子进入中学以后,他经常跟我说,让你的学生早一点接触文言文,这样他们到了初中,学古文就会比人家容易。我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决定采纳他的建议。于是,我为孩子们选择《西游记》作为课外读物之一,因为《西游记》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我们班的每一个孩子都看过《西游记》这部大型电视剧,而且大部分孩子接触过儿童版或少年版的《西游记》小说,对故事情节或多或少已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让这些五年级的孩子去尝试阅读原版文言《西游记》,相对而言会降低一些难度。

五上一学期下来,没有一个孩子能坚持,很多孩子看了第一页,觉得难,就不再翻开过,我也就听之任之。

可是,名著就是名著,他的魅力是无法抵挡的,阅读经典著作,就是丰厚学生的文学底蕴,就是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就是传承祖国的文化传统。

因此,本学期的始业教育课上,我们再次决定,把原著《西游记》作为本学期的主要课外读物,你或者买或者借,必须做到人手一本,读《西游记》是每天必须完成的作业,家长天天签字,并写清楚今天看了几页。至于每天看多少没有过高要求,根据自己情况自己决定,但至少两页。每天检查每天反馈,表扬完成得好的家长和学生,开学三个星期来,看得快的已经五十多回了。

“逼”:新华字典中解释为“强迫、威胁”,当然我们是不可能威胁孩子,也不可以威胁孩子,这里的“逼”是指要巧逼善逼。不过我还有一个做法不值得提倡,凡是没有签字,放学后在学校里看二十分钟《西游记》再回去,只是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孩子留下来过,因为他们都做得很好。为什么在这样一个敏感的时代,我还要采用这种惩罚的方式?我曾经在《读者》上看到过一篇文章《犯错的成本》,如果犯错的成本太低,就会起不了作用。假如孩子没有完成阅读的作业,而我没有采取措施,那么情况会越来越糟糕,因为他犯错的成本太低。当然我们要慎重使用,巧妙运用。我“逼”的目的是什么?就是逼出读书的兴趣,兴趣有时候也是可以逼出来的。

我想,不管孩子看懂多少,当他把整本《西游记》都读过后,他或多或少会读懂一些,然后让他们再去看《三国演义》看《水浒传》看《红楼梦》,也许就不那么难了。我和孩子们约定,六年级全班看《三国演义》。

有了这些积淀,孩子们会学得更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