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河与小桥》有感

时间:2017-05-20 小学教师 我要投稿
《小河与小桥》是《小学语文教师》2011年2月刊上的一篇文章,浙江省诸暨市实验小学的 刘洁老师在《新经典·日日诵》中记录的一次晨诵过程。孩子们晨诵的内容是:
《小河与小桥》
高帆
草地是一块
漂亮的绿绸缎
可惜被小河
剪成两半
小桥
紧扯住两半绸缎
要把它们
重新缝在一起
便让小鱼儿
做它的银针
一闪一闪
从这岸连到那岸……
我以为这首儿童诗让孩子们读了就行了,但刘洁老师除了让孩子们充分地读,还对他们进行了充分的指导。首先,理解词语。问孩子们“绸缎”是什么意思?孩子各自从自己的角度进行回答。
“是一种衣服的面料。古代的有钱人都是穿绸缎做的衣服。”(这个回答接近词典里解释。)
“绸缎看起来很漂亮,很有光泽,摸起来很舒服,上面还有很多绣花。”(从视觉、触觉理解。)
刘洁老师又引导孩子们:“诗歌中那一块漂亮的绿绸缎指什么?”孩子们充分发挥了想像:“是草地,草地上有好多漂亮的小花,还有许多蝴蝶。”“绵羊!”“奶牛!”“小朋友放风筝!”孩子们的小脑瓜里装满了生机勃勃、五彩斑斓的图景。刘洁老师对孩子们肯定后,接着引导孩子们读,有感情地读。你读我读大家读,有趣的诗句,他们一起读了个畅快。最后和孩子们一起创作《小河与荷叶》。“你们觉得诗中缝补绸缎的办法好吗?”这个问题一抛出,孩子们的小脑袋瓜又开始运行了。“让荷叶来帮忙,把绸缎重新缝在一起!”“谁来做针呢?”“用荷花!”这一问一答,其实已经在创作新诗了。引导孩子关注荷叶荷花的外形特点,怎样表达既合理又有趣。大家你一句,我一句,最终创作了《小河与荷叶》:草地是一块漂亮的绿绸缎可惜被小河 剪成两半 荷叶 紧扯住两半绸缎 要把它们 重新缝在一起 便让荷花 做它的纽扣 一眼一扣从这岸连到那岸……
看似简单的一次晨诵,却在这短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学会理解,充分地想像,然后像个小诗人一样创作,学习中,孩子们的兴趣盎然,没有哪个孩子去做小动作,不注意听讲。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老师的吸引力,如果我们的每节语文课堂也能这么有趣,孩子们的听课效率一定很高。
想到自己的课堂,背诵的内容让孩子们死记硬背,虽然给了足够的时间,依然有孩子不会背诵。即使会背诵了,隔了一段时间又忘记了。曾经教学《水乡歌》时,我觉得这篇课文很简单,背诵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所以教学完第一教时(学会生字词,初读课文),我就布置学生背诵。用了整整一个早上,还有三分之一的同学不会背诵,我不由得发怒了,认为这些同学一定没有好好去读。一阵批评过后,我开始带着学生精读课文,学习过程中,学生知道了这篇课文的结构,三个小节的句式是一样的,写了水乡的三多——水多、船多、歌多。找出体现多的重点词语,抓住这些词语感情朗读。一节课没上完,所有的孩子都兴奋地要背诵,得到我的表扬后,学生们又要仿写《校园歌》、《农村歌》……在惊诧的同时,我也很自责,为自己呆板的教学方式自责。若有刘洁老师的循循善诱的引导,我想我的教学一定也会让孩子们喜欢,让孩子们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