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时间:2017-08-03 小学教师 我要投稿
如果把孩子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人,是和自己平等的人的话,我们就会理解孩子的一些行为。如果老师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处理问题,那么老师与学生之间就不会有隔阂。因此,我们要尊重、理解、信任我们的学生,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一、你的感受我来说
教师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不可只求表面,而无视事情背后的“内幕”,简单粗暴地下结论处置眼前发生的事情。那是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更无法得到孩子的认同,长期如此,学生的心会和教师渐离渐远。对于今后开展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相反,如果发生问题时,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当然,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一定的分析能力,要善于结合学生的性格特征来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记得有一天,我们班的两个优秀的女生打了起来,打得很凶。当我知道的时候,她们两个人已经哭得像个泪人儿。来到我跟前除了数落对方的不是外,就没有其他的话了。从他们忽断忽续的叙述中我基本了解了事情的始末。我先留下了其中的一个女生Z,准备逐个沟通。
Z是个不爱张扬的孩子,也有一定的忍耐性,但今天,她却反复重复着一句话:“我实在忍无可忍了!”“我知道你今天的感受,老师来说说,你看对不?”没等她回应,我接着说,“发卡片的时候她把所有的卡片都给了你们小组里的另一个男生,在你看来,她是故意不给你看的,对吗?”“她的发卡掉在了地上,因为发卡上的蝴蝶触须踩在你的脚下,所以她冤枉是你故意踩的,而你却没有,对吗?”“当他凶巴巴地质问你的时候,你委屈极了,也觉得忍无可忍了,对吗?”“而事后你也很后悔今天的举动。”听着一个个深入她内心的猜测,她不住地点着头,在这过程中,她的情绪也逐渐平静了下来。
正因为我站在她的角度,说出了她内心真实的感受,这让Z在心理上逐渐认同了老师的看法。所以,在接下来我为她分析对方的性格,判定对方并不是故意的,指出她在整件事中也是存在一些问题时,她欣然接受了。这肯定远比一顿劈头盖脸的训斥,加上成篇大道理要来得管用,来得深入她心。
二、你的行为我理解
作为班主任,我们总会碰到一些孩子因为沉迷于自己的世界而不愿自拔。父母老师的禁令反而激起他们更大的兴趣,偷偷地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时间。除此之外什么都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但是,如果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表示对他们的理解和赞同,并商量制定出一套可行的方案,就能避免孩子走向极端,离我们的期望越来越遥远。
晨喜欢素描,且画得有模有样,他用他的笔描绘出一个又一个可爱的多拉A梦。这当然与他平时一心钻在多拉A梦漫画书和潜心绘画是分不开的。老师的表扬对于本就沉迷漫画和绘画中的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从老师那得到满足、自重、价值感的同时,也使得他将学习和兴趣的关系完全本末倒置了。在家作业时,他常在房中看漫画书,画他喜欢的多拉A梦。母亲的指责并没有收到任何效果,唯一的改变是他将此从“地上”转为了“地下”。为此,母亲骂孩子,父亲打孩子,但这样做并没有使得孩子认识到自己有什么不对,反而更坚定了自己的做法。在父母取消了零用钱后,他为了卖心爱的漫画书而偷偷地取走父母的钱。
碰到这样的事情,父母下死命令,一个“不许”想打断孩子所有的念想,从事例中我们清楚得看到,这是收不到任何效果的,相反会引发更多的错误之举。其实,我们都清楚地知道晨的兴奋点在哪里,此时我们该做的并不是压制住它,应该好好地利用它,而并不是一味地指责孩子的错误,强硬地堵上所有的通道。我们应该先从改变与孩子交流的方式开始。以鼓励的,平等的话语进行交流。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和孩子交流。“晨,作业完成后,妈妈会奖励你20分钟做你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我想你一定能在20分钟内把这项作业做好的,那样你就会有20分属于你自己的时间。”“你的这部分作业完成得很出色,余下的作业你肯定也能高效率地完成的。”……我们甚至可以学会“看不见”。见到孩子作业过程中又转移注意力的时候,别悄悄地走到孩子跟前训斥一番,不妨只当不知道弄出点声音来提醒孩子。当孩子再次投入到学习中时再走进去,表扬鼓励是最好的办法。
三、你的要求我满足
所谓“你的要求我满足”,当然不是说没有原则地满足,而是说,当学生提出合理要求,能够商榷的时候,不要因为怕丢失教师的“威信”而一概地说“NO”。不妨再次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想要求的合理性,有效地利用孩子提出的要求,以达到自己所期待的结果。
多次教育后,Y又忘记了带作业本。为了不至于因为教师的过于“仁慈”,而养成其拖拉作业的坏习惯,因此,教师要求其将隔天的作业重做一遍。但放学时他并没有将补完的作业交给老师,说承认自己的错误但还是不认同老师的做法:“我做了,为什么还要做一遍?”并提出了自己的处理意见:“重做太累了,而且我真的是做了。能不能今天不重做,下次再出现这样的问题,我接受加倍的惩罚!”
我们来分析一下他的话。他说明了不做的原因,他觉得累;他需要老师的再次信任;他也有决心改。既然他告诉了我们那么多我们所期待的信息,那为什么不顺水推舟,给予他所期望的自重感。
正因为教师满足了孩子的要求,让他感受到了教师对他的信任,才让他有决心试图去改正,并朝着老师所期待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