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课堂与学生

时间:2017-04-30 小学教师 我要投稿
“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新课程向我们提出的要求。这也就要求教师从主角的位置上撤下来,让课堂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主阵地。但是,学生们真的能自己“唱”响这课堂的主旋律吗?

一直以来,我都是作为施教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课堂上关注更多的是自己的教学任务完成了多少,学生的课堂表现怎样,听课的专心程度如何,而对于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其实只是一些大概的了解而已,毕竟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嘛。而这几天,由于实习老师开始进入课堂上课了,我也从主体的位置上退了下来,或前或后地坐着听课。于是,在聆听实习老师的教学时,也对学生的课堂参与过程有了一个专门的关注机会,猛然间发现大部分学生并不能像我们想的这么理想化——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一、参与者,引领教学的不断深入。

在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有这样一些孩子:他们有着很强的表现欲望,上课精神饱满,发言积极,专注的眼神透露出对知识的渴求,思维也在知识的碰撞中散发出绚丽的火花。些孩子往往个性比较张扬,敢于表达,又乐于表达,也成了课堂的主宰。

如《荷花》的学习中,在理解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时,学生提到了“冒”字用得好,并阐明了理由。阿成说:“‘冒’字用得好,说明以前还没有,突然就开出花来了。”颖颖说:“说明荷叶很多,荷花只能从中间‘冒’出来了。”小宇说:“‘冒’看出了白荷花很显眼。”尧尧说;“也说明了白荷花的引人注目。”在一个个学生的补充下,引领大家对“冒”的理解更加到位。也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参与,课堂灵动了,气氛活跃了,教师也在他们的配合下顺利地完成了教学。

课堂似乎成了学生的课堂,但只是属于少数人的课堂。

二、跟随者,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

课堂上更多的是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很认真,也很专心,小眼睛一直追随着老师和发言的同学,不时也会发出会心的微笑,但却很少参与课堂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只是静静地听着、看着,沉浸在课堂的智慧中,又似乎有种“事不关己”的感觉。

我在观察这部分孩子的同时,又去查看了他们的学习成绩,发现这些不积极发言的学生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虽然不参与课堂讨论,但是能自我“消化”课堂中生成的新知,把老师或同学的学习所得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成绩也在优秀的行列;另一种是仅仅维持了自己“乖乖女”或“乖乖男”的形象,他们不会扰乱课堂的教学秩序,而对于课堂上生成的新知识却没有留下很多的影象,对语文的学习只是停留在字、词的初级阶段的学习,很难把别人的新知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成绩相对来说也就不是很理想了。

三、游离者,加剧教学的无效性。

游离者,言下之意就是那些上课不专心听讲、小动作不断、爱讲悄悄话的学生了。他们或是对所学的内容不感兴趣;或是管束不住自己,身不由己;或是容易被周围的事物所影响;或是想以此来引起老师的注意等。

我曾和几个孩子私下里谈过这方面的话题,小宇说:“我上课做小动作就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他还说:“我长大想当科学家,觉得数学和英语对科学研究没有用处,所以不想听了。语文还是有用的,所以还要听一点。”馨说:“我也知道讲话不好,但我就是管不住自己。”祺祺说:“她和我说,那我就和她说了。”涛涛说:“我举了几次手,你都没叫到我,我就不高兴再举手,不高兴听了。”威威说:“一上课我的手就会自动动起来了。”昊昊干脆说:“我上课的时候就在想,一会儿下课和晨晨到哪里去玩,玩什么?”……从孩子们的话中,听出了他们的坦诚,也说明我们的课堂对他们已经没有了吸引力,这里面有我的原因,但主要还是在于孩子自己的想法。而这部分孩子的学习成绩往往也是让人操心的,课堂教学对他们来说几乎是无效的。

当我们在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时,是不是该对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有所了解呢?只有当所有的学生真正徉徜在课堂中,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学生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自发地“唱”响这课堂的主旋律。这样,我们才能放心地把课堂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