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尝试

时间:2017-11-26 小学教师 我要投稿
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策略指学习者为完成学习任务或实现学习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步骤,其中某一特定步骤称为学习方法。学习方式不同于学习方法。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划分,学习方式可以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各有特点,各有功效,并与人的特性是相对应的。这两种学习方式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有意义的。

传统的学习方式之所以受批判,是因为它以单一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导,无视学生个体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把学校教育蜕变为“听话”教育。《我是怎样变成一只板鸭的》一文形象的揭露了我国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陋习——强制、灌输。

大多数人认为数学比较深奥、枯燥、死板。理论的东西太多,实用性不强。学生兴趣也不浓厚。但是,我认为,至少在小学及中学阶段,数学知识还是以使用性为主的,适合开展创造性的课堂,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而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学习、枯燥的重复练习。

创造性的课堂需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以下是我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尝试:

在学习平行这一知识时,首先先展示几张现实生活中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平行线的原型。让学生意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然后让学生在教室中寻找平行线,学生会发现黑板、讲台、桌子甚至教室以及教室地上划得线都存在平行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知识。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由几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学习平行线的定义、性质。

1、请以桌面为平面,两支笔代表两条直线,移动笔的位置观察两条直线的交点个数?

以此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平行的定义。由学生自己表达,再由其他学生来论证,反驳,补充,再论证。

A学生说:两条直线不是相交就是平行。

B学生补充:相交的两条直线只有一个交点,平行的两条直线没有交点。

立刻C学生说:第一个学生说的有问题,两条直线除了相交与平行外还有可能重合,有无数个交点。

大部分学生总结:两条直线,有无数个交点的是重合,只有一个交点的是相交,没有交点的是平行。

突然D学生反对:课桌上面的长与下面的宽没有交点,但是也不平行。

有不少学生附和,大家通过讨论一致认为,在同一个平面内,没有交点的两直线平行。经过反复画图,在实际环境中比对,没有问题。通过全班学生的共同努力,终于得出了平行的定义。

如果学生中没有人发现D学生的观点,那么接下来就拿出一个正方体,把线标好名称,请学生以接龙的游戏模式,把线组成各种组合,回答他们的位置关系及交点个数。学生就会发现有多种组合没有交点但是也不平行。最终发现关键条件—在同一平面内。最终得出完整的平行的定义。

@_@我是分割线@_@

在以上过程中,对于所有的学生表示肯定与表扬,最后总结经验,引导学生养成从各个方面考虑问题的习惯。学会质疑结论、提出问题、得到新结论、论证新结论的研究型学习习惯。

2、在太仓市的南端,有一条美丽的新浏河,在新浏河边北岸有一条宽敞的水泥路,叫“滨河路”。为了全面规划新浏河观光带,县政府决定在滨河路的对岸修筑一条与之相平行的水泥路。这条路应该怎样修呢?如果修两条路呢?这两条路又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呢?

发学案,规定过已知的两点进行作图,最后把所有学生的图整合,发现做的图都是一样的,得出平行的性质。

本环节通过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动手作图、对比、小组讨论总结中,由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现和掌握平行的性质,完成教学目标。学生也觉得这样的课堂非常有趣,感觉一会一节课就结束了,而且所学到的知识点都是自己发现的,比较有成就感,掌握的更牢固。

这节课的主要知识点都通过教师创设实际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作图、做游戏等方式实际操作,学生在此基础上探究、讨论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学生不会觉得知识枯燥、无趣、抽象、没用,平时更注重日常生活的积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想办法解决问题。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学习中去。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和能动作用。理解学生的主动性在学生适应环境、认识事物、创造未来中的重要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鼓励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看到自己的进步,促进学生增强学生的信心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