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杂谈

时间:2017-06-10 小学教师 我要投稿
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美术课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绘画、手工方面的能力与技巧,美的感染、熏陶,审美体验的生成和丰富更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

很早以前,美术课叫图画课,老师在黑板上描描画画,学生在下面比着葫芦画瓢,有种感觉好像美术课谁都能教,简单的很。但是了解了美术教学的真正内涵和价值以后,感觉要教好还真是不容易!美术课不等同于图画课,图画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有了自己的观察、思考和创意的作品却不是依照葫芦画出的瓢所能比的。绘画教学、设计制作与欣赏教学并重才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实践中,美术教学在学校工作中受重视程度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抛开教学条件不足、教学设备不完善之外,仍有来自学生、家长和教师方方面面的因素。对五年级261名学生的调查表明,喜欢美术的占百分之七十左右,但 “受重视程度”排名却并不乐观,十门课程中美术学科大致被排在了五~十位不等,而且偏后者居多。家长的认识也让美术教师失望,他们认为美术课上不上都行,学好语数外是最重要的,因此对美术活动的支持、投入就显得不是很情愿,有的家长甚至拒绝为孩子提供学具、制作材料、颜料等等。课堂上没有美术用具的学生就像没有武器的士兵,在美术实践、美术创新这一战场上失去了战斗力。在很多内容的学习上无法切身体验美术的乐趣,创造的乐趣。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美术教师不能气馁。其实,学科教育不分孰轻孰重,美术教育同样是完整科学地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各学科所面临的共同任务,我们的教学同样重要。我们要争取条件,创造条件把美术课上好。

在美术教学中常有这样的现象:一句——怎么乱画啊?画的不像啊!怎么画的这么小啊?或是根本看不懂学生的画而指责道:你这画的什么啊?……等等等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成长中的错误断言。美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学生在艺术素质上的千差万别,对艺术的审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美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材质与方法又创作了不同的作品,就是一个人的作品再经复制也绝不会是完全相同的两幅。所以对于不同的艺术表现及不同的学生不能用统一的尺度衡量。学生是有感情、有尊严的学习主体,一旦感受到关爱和赏识,就会产生喜欢、自信的情感。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赏识学生的每一点成功与进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学生不断受到鼓舞,在情感上喜欢美术课,在意向上形成认真学习的倾向将会使学生的学习在浓厚的兴趣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儿童眼中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观察和体悟往往有他们的视点和角度。儿童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灌输,教师的任务是“刺激潜藏在每一个儿童心灵中的天生的冲动,即创造、探索处理材料的欲望”。所以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和个性特点,教师 “蹲下来”和学生交流,带着一颗童心走进儿童世界也会因此感到童趣的美妙。一个幼小的孩子画了几条弯曲的线条,告诉他的父亲说:看!我画的鱼。父亲看了说:这哪是鱼啊?看我给你画一个!于是一条具备了鱼的所有特点的鱼出现了。孩子拿来让老师评价哪个更好,老师当然认得孩子的线条鱼,看了看笑着说这幅好,你看它们游的多欢快啊!这条鱼嘛,嗯,像个标本,孩子一下子高兴起来,又兴致勃勃地画画去了。是啊,在美术课上没有对与错,有的只是对艺术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教师这恰当的引导和帮助正是孩子走向艺术殿堂的基石和阶梯。这样我们的儿童作品才能极具个性,富有创造力,也因此而精彩。

手工课,我的体会是乱、吵,但学生们却兴致盎然,他们早已忘记自己已经离开了座位。我们的课堂一直是太严肃了,总希望学生安安静静,有规有矩,这似乎一度成为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的评价标准。但是,手工课就是要学生动起来,只有真正动起来才会有体验、有创造。学生情不自禁的找同伴,正是合作学习的开始,在合作与同伴对比中得以成长进步。学不可无友,好的学习伙伴之间可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开阔思路、丰富技能。这时候,学生声音有点大,纪律有点“乱”,又何妨呢?我们当真要看到的是学生们学习的过程是否全身心投入了,兴趣是否更浓了。过程充实了,兴趣提高了,效果也自然会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