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把握操作的核心

时间:2017-06-10 小学教师 我要投稿
【摘要】数学知识是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更是占了主导地位。低年级数学教材中经常会为学生设计摆一摆、分一分、拼一拼等操作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更能有效地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对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操作使算法算理脉络清晰,在低年级计算教学中操作的核心就是帮助学生数形结合从形的角度来理解数的抽象;操作使概念认知印象深刻,在低年级的概念认识教学中操作的核心是建立表象沟通联系;操作使解决实际问题有法可依,低年级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抽象的核心是经历形象到抽象并具体化的过程。教师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操作,能引导学生的思考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能扩展学生的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

【关键词】低年级 数学教学 操作 核心 思维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更是占了主导地位。低年级数学教材中经常会为学生设计摆一摆、分一分、拼一拼等操作活动,教学中适当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不仅能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更能有效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对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对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操作的核心谈一些心得与体会。

一、操作使算法算理脉络清晰

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小学生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于抽象的知识还很难理解,特别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数学中的数本来就十分抽象,计算时的算理和算法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更是十分地困难,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与形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用具体的方法进行形象思维,在低年级计算教学中操作的核心就是帮助学生数形结合从形的角度来理解数的抽象。

如在二年级学习《有余数除法的竖式》时,例题为学生呈现了分挑子的情景:

结合情景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在教学中通过学具的操作让学生说说商是2你是怎么想的?学生通过操作知道了7个桃,每3个一盘最多只能分2盘,所以到7里面最多有2个3。那么分完了没有呢?2个3分掉了6个,因此在被除数7的下面要写6,7个桃子分掉了6个,还剩下1个,剩下的1个不够再分一盘了,因此余数要比除数小。结合操作一步一步地让学生认识有余数除法中各部分表示的意思,也从形象上体会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除法竖式与加、减、乘法竖式相比显得很特殊,学生较难接受。而且余数要比除数小学生经常会忽视。合理的操作,与每一步计算相结合,从形象上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了算法和算理,边操作、边思考,用操作促进思维。

二、操作使概念认知印象深刻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经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

@_@我是分割线@_@

由于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而小学数学的一些概念比较抽象,教学中必须应用一定的学具、教具配合多媒体进行操作演示,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形成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低年级的概念认识教学中操作的核心是建立表象沟通联系。

如在二年级学习《认识厘米和米》时,对米的认识,教师为学生的学习精心设计了几个操作活动来让学生对1米建立表象,比如:第一次操作教师首先用自己的身体做示范,测量身高时从哪里到哪里是1米,随后再让学生合作测量学生自己,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第二次操作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1米的表象后,以手臂为标准来测量从指尖到哪里是1米的长度,加深对米的知识的感知;第三次操作则是一个提升和巩固的过程,在学生逐渐建立1米的表象后,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任意找一样物体测出1米的长度,加深了对长度的认识;第四次操作是知识的应用,老师不准学生用米尺与小组里的同学合作剪一根1米的带子,加大难度也能反映出学生整堂课的学习成果。四次操作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初步的感知到建立表象再到实际运用学生的操作活动有趣而又有效。

在一次次的猜测、估计、测量和验证中孩子们在脑海里对“米”这个长度单位有了充分的感知,也形成了清晰表象,对1米的体验是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长度单位的理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十分困难的,教师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操作,能够有效地建立对于1米的表象,形成长度观念,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用数学的方法来思考,分辨长度单位使用的合理性。

三、操作使解决实际问题有法可依

解决实际问题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是一个难点,因此苏教版教材的一些计算往往会给学生创设情境,将计算与情境相结合,帮助学生通过情境来理解题意。有时用图或图文结合的形式提供素材,但是由于学生对文字或图意的理解能力比较差,不容易找出所给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题意与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让学生从加、减、乘、除的意义角度来辨析,另一方面也要用操作将语言文字用动态演绎,感受已知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低年级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抽象的核心是经历形象到抽象并具体化的过程。

如二年级《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中,教材为学生提供情境:

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用小棒摆一摆,然后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会根据对倍的认识摆出:

教师追问学生求“柳树有多少棵”其实就是就是求什么?学生通过学具的直观认识到求柳树有多少棵就是求3个5相加是多少。通过几次的操作,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感受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其实就是用这个数做为“参照”,并求这样的几个几相加是多少?

操作的过程是学生将静态文本动态演绎的过程,是将抽象文字具体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经历能够帮主学生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成数学的思考,并将其运用具体化到其它的同类实际问题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提升。

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操作是数学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够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探索和合作交流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操作的核心,不能仅仅使操作停留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而是应当要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操作,能引导学生的思考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能扩展学生的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