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创设生活情境,变“单纯学习”为“实践体验”

时间:2017-10-01 小学教师 我要投稿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得者崔琦先生说过 :“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标准》指出:所以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喜欢和好奇心的源泉,而这样的数学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开始,让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之中,这一理念促使我们在数学活动中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那些常识性、经验性的知识派上用场,在数学世界里开拓出可供他们思考、探讨和发展的用武之地,变“单纯学习”为“实践体验”。

1、从生活中来,借助经验悟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也充满着数学。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理解数学问题和感受数学,思考数学问题,都是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具体化。

例如:在数学第一册加减混合运算时,就可以模拟乘坐公共汽车的上下车的情境,让学生轮流当乘客上下车,开展活动,把枯燥乏味的加减混合运算上生活情景化,使学生乐于感知接受,易于理解内化。接着让学生讨论该怎样列式计算,从而引出加减混合运算式题,并让学生顺水推舟地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这一系列问题既形象直观又可训练思维。这样表演生动真实,费时不多,激发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情趣与算理的交融中,让课堂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在新课程的教材中有许多的课都配上了生活背景图,这都要求教师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如新教材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配上了老师带着学生过马路的背景图,通过这样的情景让学生在其中数数。教学中我也可以让学生数一数身边的物,如教室里的桌子、椅子、同学等,用学生身边具体的事物,呈现学习内容,增加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又能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数学问题。

2、到生活中去,通过实践用数学。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与生活,有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的空间,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通过“回归生活实践,”去体验数学,学会解决问题,“学生学了本领,就想用”这也是孩子的天性。新课程教材中在多个单元中都安排了“用数学”这也是源于这样的理念。

教学中我也经常创设一些回归生活实践的情境进行数学活动。例如:认识了“线段”后,为了让学生体验线段在生活中的用处,我让学生跑出座位,在教室中,甚至看教室外,找一找生活中的线段。又如:认识了人民币后,我创设了“小小文具店”的活动情境,安排了小小营业员和小顾客,学着去购买,学着找钱,会正确地用人民币。再如: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应用环节,创设让学生去品尝美食的情境。吃美食,也要考虑钱够吗?用数学,自然而来。怎样消费?只有尽快算才是,刚才的简便算法派上用场了。这样的教学安排,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去,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与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学生在生活实践的参与中学会了思维,学会了解决问题。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数学教学中紧紧联系生活实际,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在学生亲近数学的活动中运用数学,学生的创造个性得到了充分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