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格研练,促我成长

时间:2017-03-07 小学教师 我要投稿
“微格研练”,曾经对这个课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它所讲何事,但通过一次次参加这个课题组的学习活动,让我对它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它就像一面大镜子,能让自己更直观地看到在教学上的不足,知道自己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从而使自己更快的成长起来。

本学期上了一堂教研课《算“24点” 》,这是一堂在教学完乘法口诀之后的活动课,通过玩牌这样一个活动,提高加减乘除的口算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说这是一堂让学生很感兴趣的课。

一、导入部分的研练

研练前的设计:老师举起扑克牌:“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回答:“扑克牌。”“你们知道扑克牌有什么用吗?”学生回答:“在生活中可以用来打牌。”教师顺势指出:“其实扑克牌中还藏着许多数学知识,他也是学习数学的好帮手。”

研练后的设计:孩子们看到扑克牌肯定会有点兴奋,当老师问起“你知道扑克牌有什么用?”时,假如有学生说到:“赌博。”你该如何处理?我们用扑克牌来进行娱乐活动是可以的,但用它来进行赌博活动是一种违法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反思:孩子们对扑克牌是相当熟悉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见家长或者自己亲身经历一些打牌的活动,所以打牌对于孩子来说,印象中只是娱乐的工具,但是有些孩子可能会目睹一些用扑克牌进行的赌博行为,所以预设学生会说到:“赌博”这个词语也是很有可能的,教师正好可以借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然后再通过一句:“其实扑克牌中还藏着许多数学知识,他也是学习数学的好帮手。”引入到本堂课《算“24点” 》的学习中去,让学生带着好奇与疑问展开这堂课的学习。

二、重难点突破的研练

研练前的设计:孩子们对乘法口诀是非常熟练的,所以在讲用扑克牌算24点的方法时,我选择从乘法口诀入手,我拿出一张牌“8”,请学生想一想“8和几才能凑成24。这个学生很容易回答::“8”要和“3”才能凑成24,因为三八二十四。于是板书:三八二十四。接着我又提问:“那如果老师要拿两张牌,怎样才能和“8”凑成24?”孩子们会想到:只要想办法把那两个数先凑成“3”,再和“8”相乘就可以了。

研练后的设计:从教学思考的基本方法入手是很好的方法,但是其中缺乏一定的预设,比如学生假如想不到要把那两个数凑成“3”怎么办?假如出现不是这种方法,你该如何引导到你需要的方法上。所以教学设计为:我拿出一张牌“8”,请学生想一想“8和几才能凑成24。这个学生很容易回答::“8”要和“3”才能凑成24,因为三八二十四。但板书的时候写:3×8=24,更加合适,可能学生看得更清楚。看“8”想“3”,对学生来说是简单的,后面的再拿两张牌和“8”凑成24,学生没有想到,可以这样设计:教师拿出两张牌,比如“8”和“5”,请你再拿出一张牌,如果学生还说不到,可以再降低难度,也就是要找一个数和“5”凑成“3”,那是几呢?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了解:看“8”想“3”的道理。通过这个题目的教学,接下来看“6”想几,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有了前面这个题目教学的基础,我想学生在探索上是比较简单的。

@_@我是分割线@_@

反思:算“24点”很有趣,但是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先交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方法是可行的,原本的教学设计从拿一张牌,直接跳到让学生拿两张牌,可能要求较高了,我们不排除可能有学生能想到只要拿另两张牌使这两张牌等于3,但我们也不排除学生万一都想不到,怎么办?所以在备课时这样的预设也是不可缺少的,研练后,我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考虑,如果学生想不到,通过逐步降低难度,层层引导,让学生理解算“24点”时使用的基本方法是什么,为后面进行三张牌、四张牌的计算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学生掌握方法后,一定会觉得算“24点”很简单,那学生就会更乐意参与到学习中去,学生感受到了思维带来的乐趣,也一定会感受到数学课堂的精彩纷呈。

三、练习设计的研练

研练前的设计:尝试三张牌计算后,老师分别安排了:2、3、4,9、8、3,3、5、9三组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请学生集体交流算法。在教学完四张牌的计算后,有一个试一试的环节,由于四张牌的计算方法比较多,所以我安排了四人小组交流的环节,希望学生们能把自己的想法与小组内的小朋友进行分享。最后一个环节,设计了四人小组的活动,每人出一张牌,比比谁能先算出24,小组长就给谁贴上一颗五角星。在活动前进行了一些说明:如果计算的最后结果得不到24,就换牌再算。活动结束后,比一比谁得的五角星最多。

研练后的设计:三张牌和四张牌的相关练习,形式是否可以多样一些,比如三张牌的练习可以在学生完成后采用同桌交流的形式先进行,然后再进行集体的交流,对于个别反应慢得学生,可以先给他们一个学习的机会;对于四张牌的练习,虽然有些牌一起,算24点的方法是有好几种,但是数学书上的这三个题目,除了第一题有两种方法,其他两题都只有一种方法,所以这里采用四人小组交流的方法是不合适的,如果要采用四人小组交流,教师可以自己出一些方法比较多样的题目请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进行四人小组的交流,可能小组合作的效果体现地更好一些,如果要采用书上的题目,完成后,直接集体交流比较合适。对于最后一个环节:比一比,由于这是活动课,容易乱,所以一定要调控好,要求一定要明确,对于如果计算的最后结果得不到24,就换牌再算,到底是四人一起换,还是一个学生换,研练后的设计是请每组的小组长根据情况换牌,这样不但有利于培养小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还能让小组活动有序开展。最后建议在活动结束评选本课的“算24点”大王,效果更好。

反思:单一的活动形式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倦感,所以在练习环节可以活动形式丰富一些,并不一定要按照书本上的练习来设计,如果觉得书本上练习题不合适,可以自己设计一些练习题,对于练习题我们也要灵活运用。在四张牌的练习中的第一题4、5、7、8,是只有两种方法,对于4+5=9,7+8=15,15+9=24;4+7=11,5+8=13,11+13=24;4+8=12,5+7=12……这些其实都是连加法,只能算是一种方法,在学生出现了这种问题时,但是作为老师的我,当时盲目地给学生肯定,这是一种方法,你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又说了一个连加法的,我又肯定了,结果学生越说越多,这里的处理方式让学生以为这个题目真的有好几种方法,其实他们所说的都只能说成是一种方法,而这个题目只有两种方法,另一种方法是8-7=1,5+1=6,6×4=24。最后一个环节:比一比,这个活动可以说是整堂课中学生最放松最活跃的时候,孩子们在活动中自由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们的思维火花在一次次的碰撞,只要开动脑筋,我也可能是成功者,但是这个活动也是本堂课中最容易乱的时候,所以方法的指导与活动的组织是至关重要的,研练后的教学设计,加强了这部分内容的指导,能让活动更顺利更成功的开展。对于最后增加的评选“算24点”大王,这样一个措施,对好的学生是一个大大的肯定,也为其他学生制订了奋斗的目标,起到了一举两得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