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心组活动体会

时间:2017-07-16 小学教师 我要投稿
昨天我参加了小学数学第二次中心组活动,听了四位老师的课有收获也有思考。上课老师精心准备,风格不一,给了参加活动的老师一个研讨的机会,在争鸣中受启发,在争鸣中思考。

两堂《三角形三边关系》课各有特点,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都体现了新课程“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理念。第二堂张老师的课设计更大胆开放,我觉得符合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律:学生动手操作,初步体念——得到部分结论,提出新的猜测——再动手操作验证——得出正确结论。这节课教师设计周到,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得到是较严密的,学生理解是清晰的。这样的设计课堂驾御难度较大,张老师较成功的把握好了,值得学习和借鉴。第一堂课周老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导入,“老师家到学校走哪一条路较近”,让学生初步感知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当然是初步感知,没有点破,教具也挺简单直观,我觉得是可行的。接下来学生合作用老师准备好的学具(搭一搭,量一量)进行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其中还给了学生两个表格:不能围成的和能围成的。


第一条边
第二条边
第三条边
用算式表示三角形边的关系
我们的发现当学生合作完成后讨论的方式是用投影机呈现学生合作探究的成果。这样的设计课堂的驾御比第二堂课容易一些,学生的探究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的。我想这种方法比较大通,适用面广一些。

我听了师生反馈后觉得在这个环节上需要改进:1、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用算式表示三角形边的关系”学生大多写了一个不等式,比如10+7>6或8+5>5或13+4>6等,少量写了两个不等式。这样只有一个不等式,其实不会清楚地得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教师巡视时如果发现学生只写一个不等式时可以提示学生:你们量出的三边数据最多可以写几个算式,都写下来,再观察、讨论讨论吧。这样学生就能把“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给揭示出来,而不是学生探究一番还是老师说出来,即使学生一下子说不出“任意”两字,老师点拨一下也会很快理解。因为没有这样做,所以在做接下来的判断题时,学生大多很吃力,教师又像新授了一次似的,4个判断花了十分钟时间,效率不高了。原因就是前面的探究没有到位。2、小组探究时没有提示学生将三个式子都写下来,反馈时,老师引导一下,把它们都应该板书出来,把一组的写在一起,便于交流讲解,更加直观地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样多少可以弥补之前的不足。投影机反馈一个一个算式,学生拿走后就没有了,效果大大降低了。

以上是我听了上午两节课的一点体会,不当之处可以讨论。下一篇我写下午两节课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