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音乐,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美的能力

时间:2017-11-08 小学教师 我要投稿
儿童犹如苗圃里的花朵,需要精心的照料和栽培,又如一棵小树在你的裁剪下枝繁叶茂。在他小的时候,我们就要充分挖掘和调动他们学音乐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营造愉快和谐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感染和激励,使创新意识得到很好的激发,兴趣随之提高。

一、低年级小学生的特点

根据孩子的特点教学音乐,小学生年龄一般在6~12岁之间,在发展心理学上属学龄期。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和生活经历决定了他们的特点,如:

1.认知特点

低年级(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刚刚从幼儿园毕业,从无忧无虑的游戏中走出来,走进小学的正常教学,接受更多的纪律和规矩,必须要学习语文、数学等重要的科目,完成作业。所以,他们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识字的数量不多,知识面不是很广,生活积累不是很丰富,这就给我们的音乐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生理特点

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所以课堂上老师要注意纪律的管理,让孩子随着老师的节奏来学习,避免课堂失控的现象。

3.心理特点

低年级小学生的情感很丰富,易受感染,爱哭更爱笑,能很快进入音乐情境。喜欢表扬,爱听鼓励性的语言。心理意志能力是有限的,长期注意的时间不会很长,他们喜欢多样变化的教学,接受各种方式的音乐风格。

那么,怎样运用新的教学理念上好低年级音乐课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一、创新教学手段、感受音乐魅力

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而强化审美体验的重要手段是运用,运用音乐教学中的音乐本体(如节拍、节奏、旋律、速度、力度、音色、和声、调式、配乐等)去教育感染学生,这才是最积极有效的方法。人们常说语言难以表达的情感可以用音乐来表现。为此,在音乐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中,牢牢把握音乐学科的音乐性这一原则是强化学生审美体验的本源性建设。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是通过声响、节奏、旋律来表现艺术形象的一座桥梁。人们演唱音乐作品时,往往通过“音乐想象”来塑造音乐中的“形象”,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达到审美的目的。而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可采取“模像情境法”帮助学生想象。如教学中经常会运用的歌词创作,如果能突破一般的传统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们像编故事一样地创作下去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小蜜蜂呀嗡嗡叫,飞到西来飞到东,微风吹来花儿笑,采来花蜜香又甜,突然一片乌云来,狂风大作小鸟惊,蜜蜂纷纷回家去,等到天晴再出来。)再请他们思考用不同的速度力度语气演唱来表现不同的情景,就会使歌曲具有一定的音乐性。学生的兴致就会显得特别的高,节奏的把握也会很好。

(二)重视实践,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课堂上的形势是瞬息万变的,教师在教学前期一定要进行周密的思考,反复琢磨。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因势利导。如:自制打击乐器一课,老师让学生们带来吸管、胶带、皮筋等物品。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哪些东西可以发声,发出的声音有何特点,再指导学生如“穿”、“粘”、“系”等固定的方法就可以了。在制作的过程中可以完全交给学生去做。相信这样做出来的作品一定会种类繁多。随之教师再让学生用自己做的乐器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创编节奏,再根据节奏创编出不同的旋律,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所以说,坚持从音乐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音乐课堂上的创造活动就不容易走入歧途迷途,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积累丰富的音乐体验。

(三)激发想象,注意个体差异

想象是音乐的翅膀。说到这里,使我想起曾听过的一堂欣赏课《我是人民小骑兵》。介绍完木琴之后,老师打开电脑屏幕,出现了一幅平原小骑兵的画面,随着音乐的变化,电脑自动显示了一个小骑兵晴天巡逻、遇到暴风雨,与暴风雨搏斗等动画过程。初听结束,老师问:“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孩子们发言踊跃,仿佛是在看图说话。我想说的是,这些画面优美但千篇一律,话语就能代表孩子们的感受吗?就能涵盖这音乐所有的内容吗?孩子们对老师的提问都是比较敏感的,虽然教师问的是“你的感受”,但受画面暗示的孩子们总会投其所好,所换来的结果只能是千篇一律。

@_@我是分割线@_@

这首先忽视了孩子们的个体性差异性,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而任何一种情感体验假如我们用理性的语言对其加以阐述,必将失去它原有的光彩,甚至是阐述的越多就越苍白。音乐的魅力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它的出示时间应在孩子们没有顾忌地各抒己见后,作为一种参考或提示,效果应该会更好一些。



二、聆听音乐,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美的能力。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要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和健全人格。”音乐属于美育范畴,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阵地。主旨是情感教育,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音乐又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现都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为此,感受音乐和鉴赏音乐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我在《两只小象》的教学中注重创设聆听音乐的机会,让学生在多次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多次地感受音乐。如:聆听管弦乐《大象》的音乐有四次之多。第一次:在学生演完《动物说话》后,教师设问引入新课:“小朋友,今天有一种新的动物想和我们一起玩,我们欢迎它好吗?”“它是谁呢?请小朋友听音乐猜一猜,并且把你想到的动物用动作表现出来。”这时,教室里热闹起来了,学生们根据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和体验,想到了各种不同的动物。如:小鸡、兔子、蜗牛、大象、狮子、老虎……。第二次聆听时,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问:“这段音乐最适合表现什么动物呢?”学生再次仔细地一边听音乐,一边体验音乐所塑造的音乐形象,他们中有的模仿大象笨重的脚步;有的模仿乌龟缓慢地爬行;有的模仿老黄牛艰难地耕地……。第三次聆听,让他们去感受大象高兴的乐段,去体验大象虽然笨重,但也有轻松活泼、欢快游戏的活动。有的学生听到音乐后,举起自己的双手在模仿大象用鼻子喷水、用鼻子交朋友等。第四次聆听,让学生感受小象顽皮可爱的形象。学生通过聆听、感受、想象、和表现,体会到了不同情绪的音乐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各不相同。培养了学生的鉴赏水平。在学唱歌曲之前,《两只小象》的旋律在学生感受其节奏特点时也反复进行了聆听,学生不仅从中感受到了三拍子的韵律美,也为学唱歌词做了较好的铺垫。这样,通过教师多次创设聆听音乐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望。同时,培养了学生感受音乐美、鉴赏音乐美的能力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三、 挖掘美的内涵,激发唱歌兴趣

唱歌最大的目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教学生唱会一首歌。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感情和艺术形象,进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演唱和体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唱出的歌声真挚动听,从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内容。对于理解能力差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要把音乐同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结合他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词语,作形象的比喻和讲解,把歌曲蕴涵的丰富情感和艺术美挖掘出来,激发他们唱歌的兴趣。如:在教《郊游》这首歌时,我先让学生说说到郊外游玩的心情及看到的美景,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接着播放音乐,学生就能合着音乐愉快地拍起手,再学唱歌曲,学生的情就不由自主地被激发出来,歌声中浸染着美的色彩。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努力地创造愉悦的学习情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多样的教学形式,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引导下,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总结经验,尽可能使每一步教学步骤都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创造性,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好每一节音乐课,使学生们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