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欢学校了

女儿在7岁时随我到德国生活一年。我最担心的是她的上学问题,没有任何德语基础,而且要在学期中间插班,天性活泼好动的她将怎样面对这样一个人造的“无声”世界?她会不会因此而不喜欢上学,甚或要求提前回国呢?

  让我宽心的是,第一次去学校参观时,女儿就大叫:“我喜欢学校!”

[被屏蔽广告]
[被屏蔽广告]
  参观那天是校长亲自接待和陪同的。校长告诉我们:学校成立于1992年,是一所典型的社区小学,大部分学生是德国孩子,另外还有来自五六个国家的外国学生,所以他们有教外国孩子的经验。女儿对我们的谈话不感兴趣(她听不懂),但一进教室,她就活跃起来,好奇地四处走动。一年级的门上贴着一只蜗牛,在教室墙上、书上、黑板上女儿也到处发现蜗牛的身影,她嚷道:“难道这是一个蜗牛班?!”她猜对了。校长介绍说这就是蜗牛班,用动物名字命名班级,会让小朋友觉得亲切。老师每次批改完作业,也会在小朋友的本子上盖个蜗牛的印章。校长说着,就把在墙上的蜗牛手偶取下来给女儿玩。女儿叽哩咕噜地用手偶说起话来。

  走进二年级的教室,这里格局与一年级相似,整个教室分成三组,黄色的椅子围着几张绿色方桌,赏心悦目。和国内不一样,教室里压根没有平地里高出来一块的讲台。这个班是乌鸦班,校长取下墙上的乌鸦手偶,和女儿玩起来。尽管女儿不会德语,校长不会中文,但他们用非人类的语言一样可以沟通,那是乌鸦与蜗牛之间的对话啊!我笑着告诉校长,在中国乌鸦代表不吉祥,蜗牛代表慢吞吞,绝对不会有人用它们来做班级象征的,校长笑笑:“孩子们喜欢是最重要的。”

  回家后女儿就开始盼望着去新学校,她早就瞄好了教室里的各种手工和乐器,想自己动手做手工,想去摸摸那些乐器,还想再玩手偶。

  正式去学校那天,我比女儿还紧张:女儿要在学校待整整半天啊!(德国小学只上半天课。)

  一进校门,校长已经在等我们了。校长告诉我:根据女儿的特殊情况,他们建议女儿到一年级上德语课,到二年级上其他课程。女儿着急地问我:“我还没有课程表,不知道哪节课该到哪里上课。”校长安慰她说,班主任纳瓦克夫人会带她去不同的教室。

  纳瓦克夫人是位40岁左右的老师,非常慈爱。当我们走进教室时,几个小朋友正亲热地走到她身边抱她、依偎她,大概是复活节两星期没见面,很想念她。看到小朋友的举动,我猜想纳瓦克夫人一定对小朋友非常友善,觉得女儿遇到了一个好老师。

  第一天接女儿回家时,我惊讶地得知上课时老师没有给她

@_@我是分割线@_@

任何特殊照顾,也没有在放学后给她开小灶。按中国家长和老师的思维,没有任何德语基础的孩子转学进来,第一件事应该是制订补习计划:要用多少时间赶上同班同学。既然老师没提,第二天我送女儿上学时就主动问起补课的事情,老师的答复是:“我们很少给学生补习,比给您女儿露西娅补课更重要的是让她适应德国的环境,要让她了解学校生活、作息规律、常规活动,让她喜欢来学校,而不是每天害怕上学。学德语固然重要,但让她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更重要。孩子在与老师、小朋友交往的过程中自然地学习德语,要比给她一个人单独补课更有效。”事实证明,老师的这个策略是非常成功的。

  整个第一学期中,女儿在学业上从来没有感觉到负担,因为她一直享受着特殊待遇:不用写家庭作业,考试不批成绩。其他小朋友每天上学第一件事是排队把作业交给老师,老师当场批改。我注意到女儿从来不用这样做,就去问老师,老师说:“现在露西娅还在学习字母,每天自习课时专门有老师教她,给她布置专门的作业,她做得又快又好,总是当场全部完成、改好,因此回家就不用做作业了。”此外,不论是每周练习还是单元测验,老师从来不批成绩,“因为她目前还在初级学习阶段,还不到评价的时候”。老师给了她这么长的时间、这样宽松的条件来适应新的学校生活,这在中国学校中是不可想像的。

  没有学业的负担,女儿就去州立图书馆办了一张借书卡,每周抱回来一堆书——那种给婴幼儿看的精美图画书,一本书反复讲一个主题词,看来看去,女儿拼读单词这一关就过了。她有了学习德语的钥匙,就不再是“小聋人”了。

  尽管是在完全陌生的国度,尽管存在着语言障碍,尽管是个插班生,但由于老师慈爱、同学友好、课程有趣、学业轻松,女儿轻轻松松地适应了新的学校生活,活泼开朗的性格没受到任何压抑,真心地喜欢学校让她的德语进步神速,因为她享受这种学习的过程。

  ●文/德西西、露西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