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总结《如何培养农村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时间:2017-06-24 专题幼教 我要投稿
开学初,我们教研组开展了以《如何培养农村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专题研究。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我们班在幼儿的行为习惯上有了一定的改善。现在我把养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些做法、认识和体会整理如下:

一、从幼儿的日常生活教育抓起

1、注重教育活动的功能,狠抓常规培养的细节。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里逐渐形成的,是贯穿于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同的活动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不同的功能。我注重将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幼儿道德品质的全面养成。例如:洗手时水龙头开得过大的问题,我是这样进行教育的:

首先,我在教育活动中安排为幼儿讲“小水滴”的故事, (通过挂图讲解小水滴从哪里来)小水滴来到小朋友身边和大家做朋友。你的手脏了,小水滴会把你的小手交干净;你觉得口渴了小水滴可以为你解渴;小朋友吃的食物都要在小水滴的帮助下,才能变熟;小水滴是我们的好朋友。所以,在你拧开水龙头洗完手后,要赶快把水龙头关上,要是你把小水滴都放跑了,当你需要时它就不能再出现了,也无法和你做好朋友了。所以,小朋友们要爱惜小水漓,不要让它跑掉哦!通过这个故事实现养成教育的教育目标:节约用水,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幼儿节约用水道德观念,养成幼儿自我约束的良好道德意识及文明的社会公德。

@_@我是分割线@_@

2、精心挖掘教育活动的价值,引导幼儿的自主行为。

我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注重培养幼儿的基本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诸如平等的交往意识、角色意识、合作能力、规则意识等。有意识的精心挖掘活动中每一个环节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将教育要求渗透在活动中,引导幼儿的自主行为。例如在“客人来我家”的活动中,我精心设计引导幼儿做到,客人来了要有礼貌、为客人热情沏茶、陪伴小客人玩自己心爱的玩具,并且玩的开心,有融洽的气氛。通过这些内容让孩子了解同伴的兴趣爱好感受到快乐,从而提高自我服务和同伴服务的能力。

二、科学设计营造环境,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

1、情境创设、感染提示。

赏心悦目的环境可以使人心旷神怡,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够陶冶幼儿情操,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和习惯。我重视周围环境因素对幼儿行为的促进作用,不断引发幼儿对自身行为提出新的要求。只有引导的具体,幼儿才知道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才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孩子幼小稚朴的心灵中,烙下良好习惯的印痕。这种特定的环境和生活氛围可以达到教育“润物细无声”的佳境。

2、激发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要把孩子本来不自觉的行为,转化为有意识的自觉行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细微地观察孩子,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孩子的特点确定培养目标,并善于抓住教育时机,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孩子尽快的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化。

@_@我是分割线@_@

切忌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 )要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废。( 2 )要严格要求,不要各行其是。( 3 )要注意方式方法,切忌简单粗暴。例如:教幼儿洗手,先从知道洗手的重要性入手,然后学习洗手,到学会洗手,愿意洗手,最后逐渐养成习惯。

总之,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要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形成合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推进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创设良好的环境,理解和尊重孩子,重视引导,通过模仿和重复,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获得良好的社会行为,引导孩子学会沟通和交流,帮助孩子健康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培养孩子的习惯能力。不仅让孩子“动手”和“动脑”,而且让孩子“动心”,给孩子一双灵巧的小手,一个智慧的头脑,一颗快乐的心。让我们用爱去滋润孩子幼小的心灵,让我们用心去呵护孩子,使他们在人生起跑线跑出更好的开端!

2010.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