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教育对小班幼儿行为习惯影响的实践研究

时间:2017-06-24 专题幼教 我要投稿
幼儿园孩子的行为习惯一直困扰着我们的老师,尤其是小班的孩子。他们第一次从家庭走进幼儿园,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对于幼儿园的规章制度、规则意识全然一片空白。我们还清新记得九月份那段日子,教室里哭声一片不算,地上更是一片狼藉。我们老师简直成了清洁工,一天到晚捡玩具、整理东西。如果稍稍对孩子提出一点要求,马上得到大哭的回报。一时间老师的心绪被搅得心乱如麻。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教研组进行了专门的研讨。出台了一系列对策。而结果面对这群闭着眼睛哭泣的孩子,一点作用都没用。偶尔有一天,在我束手无策之际,随手按响了录音机,想以此减轻幼儿哭声对我的影响。谁知,教室里也随之安静了许多。再看看这群泪水还挂在脸上的孩子们,他们的目光也一齐移向那发出朗朗上口童谣的录音机。孩子们有的干脆不哭了,有的音量降了一个“8”度。在我诧异之时这才关注录音机里播放的内容,原来是一首通俗易懂的童谣,那一刻我突然悟到了什么,原来在孩子们大哭大闹的背后,也有吸引孩子们的东西——那就是富有魅力的童谣。我高心、我兴奋,困扰我一个月左右的难题,竟然在无意间找到答案。下班回到家里,便开始了网上大搜索,,把幼儿存在的行为习惯上的问题,进行童谣大匹配。第二天,便开始了行动。

每次自由活动后,整理玩具是一件令我大为头痛的事情,任凭我提高嗓子高八度,很多孩子就充而不闻,自顾自玩,而玩具却仍然撒得满地都是。于是我找到了童谣《家》。“宝宝都有一个家,玩具也有一个家,你有家,我有家,游戏结束都回家”。从宝宝每天要回家,然后拟人化地说到玩具宝宝也有自己的家,玩具和我们的宝宝一样找不到家,玩具宝宝也会着急、哭鼻子和伤心的。孩子们从那浅显的比喻中理解玩具也要回家,就这样每当早晨孩子们玩完积木,我就把这首童谣《家》轻轻的朗诵一边,孩子是聪明、敏感的,当他们听到老师念这首童谣的时候,它们会偷偷的看上老师一眼,然而老师会意的一个微笑,孩子们便会自觉的把玩具宝宝送回家(放进不同的筐筐里)。坚持一段时间后孩子们便养成了习惯,而现在只要听到幼儿园广播操的音乐响起,他们会条件反射似的把玩具分类收拾好,老师再也不用用那沙哑的声音叫喊了。

自从尝到了童谣的魅力作用后,我开始复制到其他的行为习惯上,也真灵。午睡时, 有相当的几个孩子,午觉是要陪着睡的。中午进入午睡间,他们便不由自主地大哭小叫起来,弄得本来情绪不太稳定的大家,哄堂大哭起来。我们三个老师就是长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在经历了一段无奈后,我们找来了童谣《宝宝要睡觉》来帮忙:“宝宝要睡觉,不怕也不摇。眼睛闭闭好,不哭也不闹。”并用摇篮曲的音乐给予配乐,在孩子们睡觉时不断的重复播放,一开始,个别倔强的孩子还是不能安静下来,但慢慢地孩子们喜欢上了那速度缓慢、柔美抒情、旋律优美的摇篮曲。喜欢上了躺在被窝里听着这样优美的音乐睡去,有趣的是有几个孩子在上玩课或在外面玩累了,他们会跟老师要求,“我要睡觉”。让我们进一步体会到童谣的无限魅力。

@_@我是分割线@_@

同样在幼儿用餐上,我们也采用了童谣教育来影响孩子们。现在的孩子最大的通病——那就是生活自理能力差,孩子们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适、安逸的生活。每天面对老师盛好的饭菜,他们根本就无动于衷,老师把饭菜送到他们嘴里,他们才懒懒的张开尊口吃上一口。在我们班上像这样的孩子有一半左右,我们老师根本就忙不过来,一开始整个幼儿园的所有空课老师都应急过来帮忙喂饭,但总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在领略到童谣魅力的我们,也开始寻找这方面的突破。大家纷纷献计献策,找到了童谣《吃饭歌》:“小宝宝,做做好,老师盛饭宝宝吃,细细嚼,慢慢咽,宝宝吃了身体棒”。刚开始,几个小年龄的孩子,由于生理上的原因,(动作不协调)还是需要老师的帮忙,可几个大孩子自从学习和理解了这首童谣后,开始尝试自己吃饭了,虽然有时候仍需我们老师不断地提醒,但毕竟大大解放了我们的劳动力。在以后的日子里,在家园的共同努力下,几个小年龄的孩子也开始自己吃饭了,忙碌的喂饭日子宣告结束,老师们深深的松了一口气。开始了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

就这样,我们小班孩子的行为习惯在童谣的熏陶和教育影响下,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自然孩子们的行为习惯改善了,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包括学习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促进了我们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解决了我们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充分展示了童谣教育的无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