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贴近幼儿的需要

时间:2017-12-01 我要投稿

“做中学”的实施理念要求教师要创设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认知需要的探究式环境,让幼儿积极动手动脑,只有这样,幼儿才能构建对自然及规律的认知。而我对这个理念的理解是,“做中学”的实施,内容的选择是关键,只有选择了适宜的内容,幼儿才更易接受,才能真正的让科学走近幼儿。
  一、生活中关注幼儿,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开展活动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我们生活的世界,对于幼儿来说,每天都有许许多多的疑问在小脑袋中产生:树叶为什么会落下来?水沟里的水为什么会臭?泡泡为什么是圆的?……各种物体的千姿百态,自然现象的千变万化,科技产品的神奇魅力,以及规律的奇妙作用,都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望以及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使他们对现实世界充满好奇,充满想象。因此,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敏锐捕捉幼儿的兴趣,从而获得科学教育内容。
  如:秋天到了,幼儿园操场上的树叶纷纷落下,幼儿在进行户外活动时都喜欢争着抢着捡落叶,并且会说“我的树叶和你的不一样”“我的是圆圆的”……关注到了这个现象,我便想:既然孩子这么感兴趣,这么喜欢观察树叶,是不是能够开展一个相关的科学活动呢?于是,科学活动“找树叶”应运而生了。活动中,幼儿(jy135幼儿教育 www.jy135.com)学习从形状、颜色、手感等各方面感知每片树叶的不同之处,然后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将每片落叶送到了大树妈妈的身边。通过这个活动,幼儿更加关注大自然中的现象了。
  二、对话中聆听童声,发现幼儿的需要开展活动
  科学教育活动内容也可以产生于孩子之间,孩子与老师之间互动时所表现出的兴趣、问题、主意、难题。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和创造有利于真正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机会,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刺激进行对话交流,在对话中聆听童声,在“对话”中发现幼儿的需要,从而产生新的科学教育内容。如:一次,在听故事“甜津津的河水”后,我就听到幼儿纷纷在讨论。有的说喜欢小熊,因为小熊把糖扔到河水里,让小鱼也分享到了糖,有的说不喜欢因为小熊把糖扔到水里,本来清清的河水变脏了。
  看到幼儿都讨论得兴高采烈,我在想:他们的结论都是源自于猜测,能不能让他们自己动手实验一下呢?于是,在我的建议下,教室里的科学角里便多了两瓶水:一瓶清水,一瓶放了糖进去。幼儿时常会到窗台前看一看,看看那瓶加了糖的水到底怎么样了。幼儿发现,那瓶加了糖的水一开始是甜的,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先是变色了,再后来就有股怪味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孩子们一直是积极的参与者,他们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观察、品尝、讨论等,亲身经历了清水变甜又变臭的过程,并由此有了一个具体而又深刻的认识,真正实现了“做中学”。这个科学活动因为是在幼儿的兴趣点带动下发起的,是符合幼儿的认知需要的,所以它才能够被幼儿所喜欢,才能够走近幼儿。
  三、区角中精心设置,激发探索欲开展活动
  幼儿的好奇心非常强烈,他们有着浓厚的探索的欲望。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区就最能满足幼儿的这种需要。在科学活动区中,幼儿有一定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每个幼儿可以从自己的发展水平出发,自由的选择材料独立的感知、观察和操作材料,从中探索。作为教师,应该精心设置科学角的活动材料,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初步接触科学现象的空间,从而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进一步开展科学活动作铺垫,从而使得科学活动更加贴近幼儿。
  如:在进行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纸”前,我便把幼儿收集来的各种各样的纸投放在了科学区,让幼儿自由地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幼儿有了很多的发现:“老师,我的纸是木头做的”,“老师我的纸是塑料的”,“老师,我的纸是透明的”……幼儿这些前期经验,为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纸”作了铺垫,奠定了基础。
  总之,科学活动内容不一定要高深、不一定要有很多难度,关键在于符合幼儿的特点,才能更加贴近幼儿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