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家长必读!

时间:2017-04-07 我要投稿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对幼儿日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学童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幼小衔接是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度,身份的转换让孩子刚刚进入学校的时候不适应,我们了解了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就可以提前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做好充足的准备了。
  
  一年级新生容易出现的问题
  
  1、生理上的不适应:孩子在幼儿园,基本是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甚至是保育为主,知识为辅,因为孩子小,更多的是需要身心的呵护和健康的成长;小学则以教授知识为主,保育方面很少几乎没有。而且作息制度和生活能力的要求不同。
  
  2、心理上的不适应:幼儿园基本采取鼓励,宽容的方式,对孩子是纵向的自我比较;但进入小学,为了更严格的要求,老师基本会是横向比较,会忽略一些个体差异,希望在一个起点上的孩子,都能跑得一样快。小学的学习方法和内容,都会不同。
  
  3、规则意识弱:幼儿园是呵护孩子的状态,对孩子的规则要求不多;但上小学后,为了更好的维持课堂记录和提高效率,要求孩子遵守各种规则。
  
  4、自理能力薄弱:幼儿园即使自理能力差点,也有老师照顾。但进入小学后,白天不会再有生活老师,除非是寄宿学校。
  
  5、主动性比较差:孩子在幼儿园,很多时候即使不主动提出需要帮助,可能老师都会主动定期的训练孩子们的习惯或者满足孩子们的一些需求,例如要上厕所,要喝水,要注意增减衣服什么的;但小学里,这些就需要孩子们自己感知和自我解决。
  
  6、习惯差:幼儿园里,对所有孩子基本都用疼爱和呵护的原则,习惯差的,老师也会尽量容忍和帮忙纠正,去弥补家长在这方面留下的不足。但上小学后,老师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对孩子的很多习惯,也许无暇顾及。尤其是生活习惯,在老师的顾及之外,孩子挑食,孩子不吃饭,孩子不爱卫生,孩子不能很好的管理自己的学习用品等等之类的。而这些,也是需要家长提前进行训练和提醒的。
  
  一年级新生家长应做哪些工作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是人生中的一大转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学校会在各方面给孩子提供方便,帮助孩子完成过渡。作为家长,也要协助学校开展工作,帮助您的孩子较快地适应小学生活。为他(她)愉快、顺利地进入小学的学习生活打基础。建议家长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孩子入学前的准备工作:
  
  1、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充裕的时间吃早饭,才能精神饱满的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
  
  (2)饮食:在幼儿园一天中初了午餐还有两顿点心,而在小学中是不提供点心的,所以家长一定要提醒孩子不要养成挑食的坏习惯,学校的饭菜是统一的,不可能提供自助餐,所谓众口难调,所以总会有一部分孩子因为不喜欢吃学校的菜,就偷偷地把饭菜倒掉,下午上课时就饿肚子,到了家中又大吃特吃,这样既影响学习,又影响身体。家长可以让孩子带适量的营养丰富的牛奶水果等去学校,可以让孩子在下课时间吃。切不可带过多的零食,那样会因为吃分散孩子的学习注意力。
  
  (3)饮水:刚开学天气还比较热,所以一定要为孩子准备好饮用方便的水壶,学校会提供饮水,不过要注意为孩子准备的水壶开口要大,否则不方便装水又不是很安全。
  
  (4)上厕所:幼儿园有保育员专门负责孩子的生活,但进入小学之后,孩子必须自理,所以,家长要教会孩子独立。有孩子因为没带纸巾而在学校时常憋着不大便,这样对孩子是很不好的。另外提醒孩子在下课时间要上厕所,有孩子因为不敢在上课期间告诉老师要上厕所而把大小便拉在身上,因此,希望家长能做有心人,教会孩子一些必要的自立技能和方法,这样有利于让孩子更加自信地投入小学的学习和生活。
  
  (5)穿衣:家长要给孩子准备健康舒适、容易穿脱到的衣服,教会孩子根据气温冷热及时增减衣服。切不可追求漂亮好看,给孩子穿他(她)自己穿脱不了的衣物。
  
  2、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个好的习惯可以让孩子终生受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孩子学习的重要开端,好习惯的养成对一个孩子来说,是终生受益的。做为父母要帮助孩子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
  
  (1)专心致志。孩子入学之后,由于自学能力较差,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因而家长应严格要求并经常提醒孩子在上课时,一定要用心听讲,聚精会神,不要作小动作,更不要说话影响别人听课。回到家时要给孩子创造一个适合孩子学习的环境,让孩子养成放学及时做作业,按规定时间完成作业之后再做其它事情的好习惯。
  
  (2)独立思考。父母对孩子不能解决的问题要采取诱导的方式引导孩子思考问题,重要的不是教会孩子一道题怎样解决,而是要告诉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3)认真细致。孩子的作业一定要在规定时间内去完成,而且不能草率马虎。这就要求内容正确,书写工整,按时完成等方面。为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正确率与责任感,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要求孩子养成检查的习惯。
  
  (4)活跃思维。不要以大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提问,对他们的提问进行恰当的鼓励与表扬,并能及时更正孩子的错误想法。对孩子接触的事物家长要多讲,多启发诱导,千万不要对孩子的提问不理不睬,这样会使孩子有问题也不敢问。
  
  (5)帮助记忆。小学生记忆力好,有些东西会背了,可以终生不忘。家长在指导孩子学习时,可以引导孩子尽量地多背记一些词汇和课文。
  
  (6)养成看书读报的习惯。家长需要为孩子购买、订阅适合的的图书报刊,创设一个阅读环境,但书最好不要订得过多,书要少而精。为防止"走马观花",家长可以与孩子们一起阅读,共同讨论书中的问题,并指导孩子做读书笔记。
  
  (7)培养周期学习习惯。掌握学习周期,培养孩子按预习、听课、复习、作业这样的周期学习的习惯。
  
  3、督促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
  
  如:让孩子学会削铅笔、擦橡皮、看每天的课程表、理书包等方法。避免产生依赖感。家中有专门供孩子做作业、看书的幽静场所。最好有书房,让孩子能在比较稳定的地点学习,并要注意灯光、通风等。家长做生意,切忌在嘈杂的地方让孩子看书、写字,容易使孩子分散注意力,长此以往,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影响学习。
  
  4、家长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作为家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孩子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记,孩子与家长接触的时间最多,言行习惯感染的也最多,因此,家长必须以身作则,时时处处做孩子的榜样,用自己正面的、规范的、文明的言行来引导孩子。
  
  孩子入学后,家长还要注意的事项:
  
  1、家长不要急功近利。
  
  家长培养孩子或批评孩子不能希望一次或两次见效,培养孩子的习惯是需要时间的,这需要家长的耐心。当孩子刚上学时,培养出孩子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至关重要。当孩子有了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今后的学习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需要家长的监督和催促,也一样能很好地完成学业任务的。
  
  2、要用发展、进步的眼光去培养孩子。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所表现出的心理行为是不同的,也就是从幼稚到成熟,从笨拙到熟练。所以,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要要求一次到位,不要和其他孩子比较,当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家长和孩子共同分析,不指责、不抱怨,这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
  
  3、期望值不要太高。
  
  孩子学习的目的是最终让孩子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而不是学习和考试的机器,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应全面而不是单一的。要把孩子培养成人,需要各个方面的进步,要有良好的品德,健全的心理,健康的身体和全面的智能开发。学习成绩不是唯一的标准。
  
  4、家长要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
  
  家长要与老师及时、定期沟通,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在此要强调的是,孩子在家里是大人手心里的宝,很多时候家里的活动都以孩子为中心开展。在班级这样的大家庭里,学生很多,老师不可能像家长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细心、全面的照顾每个学生,这时候孩子可能会有一点被忽视的感觉,这会让孩子有一些不适应。家长首先要理解,并且当孩子提到学校一些不如意时,一定要站在学校、老师这一边。也就是肯定学校、肯定老师,不能为了安抚孩子而顺着孩子的意思说学校老师的不是(不然小朋友也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做法两面派)。如果这样,孩子就不会喜欢自己的老师,会为自己的一些小错误找到推卸责任的理由,也会更厌烦上学,这只能让问题往更严重的方向发展。
  
  5、作为家长要有一颗宽容心。
  
  容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孩子是在错误中成长的。容纳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老师是人不是神,在工作中也难免出现一些问题。老师出现问题时,希望做家长的能理解,然后用适当的方法告诉老师。(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