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行教育----润物细无声

时间:2017-11-28 我要投稿


  品行教育是教育的“灵魂”,在课堂、学校、家庭、社会中处处可抓教育契机,适合渗透,达到课内知、课外行,把知与行有效地统一,培养孩子基本的规则意识、基本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品行。
  
  一、在学科中知晓该“怎么做”
  

  前不久坐了次公交车,看到一幕,让我内心有些不安:一位奶奶带着孙子,一上车孙子直接坐在了座位上,年迈的奶奶提着大袋东西站着。孙子丝毫没想起让奶奶先坐,下车时自己也早早跑在前面。其实这样的现象早晚上放学时,在校门,在路上,随处可见。孩子们习惯了长辈的背书包,习惯了他们的让座,甚至习惯了他们的无理取闹。
  
  其实,这些现象的发生与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是分不开的。各学科都承载着学生的品行教育,这是不能忽视的。在各学科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知晓做人的基本规则,基本道德。例如,在语文学科中有很多人文性强的文章,《棉鞋里的阳光》一文,孩子为奶奶晒棉鞋,孩子们知道在细小的事情中孝敬父母,教师也可让学生讲讲你平时怎样做的,也可让学生回家为长辈做一件事,如倒杯水,盛碗饭,搬把椅子……;在科学课中,学生在实验时,学会怎样和同伴平等合作完成实验,而不是自己一个人抢着做,不给别人机会,学会怎样探索的研究精神等……
  
  每门学科无论从教学内容上,还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都有很多的时机对学生渗透品行教育,各科教育需承担起这份责任,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礼仪、基本的规则、基本的做人准则。
  
  二、在生活中践行“怎么做”
  
  随着新时代的不断变化,小学生与社会的接触日益广泛,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明显增多,教师和家长应该携手引导孩子在活动中践行,从而形成良好的品行。一是在学校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实践。学校活动很多,在活动中充分考虑品行教育的实践,可巧妙设计一些小活动,也可采用争创星级学生的评比方式,如:远足时,把体力强与体力弱的搭配,捆绑比赛,让学生在活动中践行关心同学,帮助同学的行为,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力;在野炊中,设计“谁能填满废物宝贝的大肚子”引导学生养成随手回收垃圾,爱护公共区域环境的习惯。二是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自我教育提升。组织学生报名参加参加“小红帽”交通执勤活动,孩子们不仅明白了交通规则,也学会了怎样礼貌地去劝导别人;在“洁城”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会自己不乱丢乱扔垃圾,还想出一些办法去阻止社会中的不良行为;在敬老院做义工活动中,孩子们能真诚地与老人交流,为老人服务,在行动中学会了怎样孝敬老人;在“今日我当家长”活动中,学生扮演家长的角色,负担安排一天的家庭生活,孩子从中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也懂得如何去与家人沟通,关心家人,照顾家人,爱自己的家人……
  
  品行的教育非一日之功,需学科联动,需课内外两线并举,在学习知晓,在熏陶中感染,在实践中形成。(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