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入园分离焦虑的成因

时间:2022-04-14 09:15:30 宝宝入园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宝宝入园分离焦虑的成因

  心理医师指出:0——3个月的宝贝:处于没有差异的依恋发展阶段,只要身体舒服,就不会产生分离焦虑。3——6个月的宝贝:处于有差别的依恋发展阶段,他可以区分熟人和生人,并对不熟悉的面孔有所拒绝,但对那些似曾相识的熟人他都接受。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宝宝只要与幼儿园老师熟习几天,他就会很快就把老师纳入熟人圈内,爸妈走了也不会产生明显的分离焦虑症。专家指出:宝宝出现这种焦虑症的症状有如下原因:

宝宝入园分离焦虑的成因

  宝宝应对环境的表现

  (1)对陌生环境的不安全感和害怕

  人格发展是和人与坏境相互作用,解决遇到的冲突或危机的能力相一致的。而人格发展的第一阶段是:信任与不信任。人需要发展对周围环境的可预测感,这样就能够产生信任,不惧怕,这是发展自我认同需要完成的第一步。在亲人离开后,幼儿开始哭闹时,若他的照看者能很亲切地对待他,使他受到良好的照顾,感受到安全,他就会对照看者产生信任感,从而减少害怕与怀疑。

  (2)对环境的不良评估

  人的情绪与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评估是联系的,其中强调的是来自外界环境的影响须经过人的评价与评估才会产生情绪。而情绪是由评估引起的。

  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对这一环境若做出了不良的评估,则幼儿便会对此陌生环境感到不安全和害怕,这是幼儿产生分离焦虑的动因。那么这种动因是否会表现出来,则要看母亲是否离去。

  (3)倒退

  在处境困难的时候,儿童时常会倒退,显现出一些早年所具有的行为,这就是倒退。据上所说,幼儿入园时已达到并超过了,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应当知道妈妈走了,还会回来,并且很多妈妈离开时会明确地说“妈妈下班来接你”,但为什么幼儿在母亲离开的瞬间就哭了呢?我们认为一种很好的解释就是幼儿在陌生的环境中产生了倒退,担心妈妈走了也许就不会回来了,再也看不见了,自己不要呆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与这些陌生的人相处。

  教育自身特征

  首要的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如对师生互动性质的认识、对建立依恋关系的态度,这是基础。

  然后,在适应期上显得尤其重要的是教师的教育监控能力与自我效能感。近来有研究表明,教师的教育监控能力是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与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她对教师的教育认知水平与教育行为的改善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也是影响教育效果与儿童发展的核心因素。在入园适应期,教师的教育监控能力的较高水平,可以帮助教师保持职业理性,一方面对入园适应本身做好充分的认识与教育策略上的准备,另一方面在适应期过程中,防止情境性的理性缺失。

  家长养育及交往特征

  (1)家长养育

  幼儿的依恋特征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母亲的养育特征。而母亲的养育特征可划分为4个维度,即敏感性——迟钝型;接纳行——拒绝性;合作性——干涉性;易接近性——漠视性。其中安全型儿童的母亲的表现在敏感性、接纳性、合作性易接近性4个方面较明显。这类母亲倾向于鼓励幼儿进行探索,对孩子敏感,喜欢与孩子进行亲密接触。相反,回避型幼儿的母亲对其孩子常表现出拒绝、缺乏耐心,甚至经常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消极情绪。而拒绝型幼儿的母亲倾向于过多地干预幼儿活动以及忽视儿童,不愿意与孩子进行亲密接触。

  (2)家庭的人际交往特征

  一般来说,如果家庭的人际交往具有开放的特征,则意味着孩子在入园前有更多机会接触各种人群与各种环境、场合。也就更有可能获得多种有关适应环境的经验,有更多机会在家庭外部获得依恋与安全感体验,这样的孩子在入园适应阶段,他用于适应的经验就相对较多,应对新环境时,大多的适应内容通过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同化就能解决,需要通过调节才能适应的内容的比例就相对少,适应得就比较快,在适应过程中也往往伴随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在相当封闭的家庭人际交往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则在入园适应阶段,大多数适应的内容要靠调节来完成,因而往往带着较大的心理压力,适应过程往往伴随着消极的情感体验并可能出现生理反应。

  宝宝自身特点

  儿童自身特点分为两种,一种是一些儿童天生很难照料,易烦躁,爱哭叫,不宜抚慰,不喜欢密切的身体接触,拒绝养育着的亲近,形成稳定依恋时间较晚。而另一种是一些儿童天生喜欢拥抱、抚慰、爱笑、与母亲积极交往、容易得到母亲的欢心。

  依恋类型的差异主要由儿童气质决定。容易教养的儿童通常被归为安全型依恋,难教养的儿童被归为反抗型依恋,行动缓慢者被归为回避型依恋。

  儿童拥有对环境的具体“调节权”。由于儿童积极把握环境,从而减少分离焦虑并通过追随主抚养者和积极接近他人来控制与安全基础距离。但由于与母亲的暂时分开,当儿童不能使用自己的权利时,他们就会通过寻找可靠的安全基础来调节分离忧虑,从而达到降低分离的焦虑感。

  很容易紧张怎么办

  有些人很容易紧张,不知道如何摆脱这种焦虑的心理,然而,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会使心理产生沉重感、压迫感、失落感易造成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系统疾病,为了帮助那些容易紧张的朋友消除不安,现介绍一些简单易性且行之有效的心理疗法:

  第一,要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一般来讲争强好胜——事事都力求完善,事事都要争先——的人容易紧张和焦虑。花有千种,人生各异。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和优势,追求事事超人,样样在前,既无可能也无必要。有些地方你不如他人,但却在某一方面你比别人强。所以你要认清自己能力和精力的限制,放低对于自己的要求,凡事从长远和整体考虑,不过分在乎一时一地的得失,不过分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自然就会使心境松弛一些。

  很容易紧张怎么办

  第二,出现了紧张焦虑之后不要想让自己“不紧张”,如果这样提醒,那么你就越会“紧张”,因为你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紧张”上了。出现了紧张焦虑之后,只要你能做到紧张就紧张吧,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就像对待天气的变化一样——顺其自然,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你不再去在意它,不去管它,也而不为此烦恼,那么紧张焦虑也就会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第三,承认和允许自己的缺点存在。“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正因为人类个体存在着不同的缺点,所以才有了人类社会的五光十色。所以,要允许自己有缺点,不要过分追求完美,要学会坦然地说“我尽力了”、“这不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内”。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我们才可以随心所欲、自由自在、轻松而自如地拥有和享受生活。

  第四,紧张心理可以通过自我调适,自已进行训练来帮助克服。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步:把能引起你紧张、恐惧的各种场面,按由轻到重依次列成表(越具体、细节越好),分别抄到不同的卡片上,把最不令你恐惧的场面放在最前面,把最令你恐惧的放在最后面,卡片按顺序依次排列好。

  第二步:进行松弛训练。方法为坐在一个舒服的座位上,有规律地深呼吸,让全身放松。进入松弛状态后,拿出上述系列卡片的第一张,想像上面的情景,想像得越逼真、越鲜明越好。

  第三步:如果你觉得有点不安、紧张和害怕,就停下来莫再想像,做深呼吸使自己再度松弛下来。完全松弛后,重新想像刚才失败的情景。若不安和紧张再次发生,就再停止后放松,如此反复,直至卡片上的情景不会再使你不安和紧张为止。

  第四步:按同样方法继续下一个更使你紧张的场面(下一张卡片)。注意,每进入下一张卡片的想像,都要以你在想像上一张卡片时不再感到不安和紧张为标准,否则,不得进入下一个阶段。

  第五步:当你想像最令你恐惧的场面也不感到不安和紧张时,便可再按由轻至重的顺序进行现场锻炼,若在现场出现不安和紧张,亦同样让自己做深呼吸放松来对抗,直至不再恐惧、紧张为止。

  容易紧张的朋友,当你出现紧张焦虑的心理时可以先通过自我调适的方法,进行松弛训练,再从前面的三个方法去消除自己的焦虑,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克服自己的障碍。

【宝宝入园分离焦虑的成因】相关文章:

怎么解决宝宝入园分离焦虑05-11

宝宝入园分离焦虑怎么办05-10

宝宝入园时分离焦虑的应对方法11-21

幼儿园入园分离焦虑的教案01-15

如何有效避免孩子入园焦虑和分离焦虑05-12

缓解宝宝的分离焦虑的方法05-11

克服宝宝分离焦虑的方法05-11

解决宝宝的分离焦虑的方法04-01

解决宝宝入园的焦虑的方法05-11

引导宝宝走出分离焦虑的方法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