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为了能更好培养幼儿,必须不断的学习

作者:徐娟8时间:2017-09-16
教师在孩子的心目中似乎是智慧的化身,行为的楷模,他们不自觉的把教师作为自己效仿的对象。黑格尔曾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灵中最完美的偶像”,对于身体和心理仍不成熟正处于迅速发展过程中幼儿来说,这一特点更为显著。幼儿教师要想出色的完成任务,必须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量的大大增加,新理论新知识的不断涌现,教师为了能更好培养幼儿,必须不断的学习。同时为了进一步发展幼儿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恰当解答他们的疑问,教师也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在暑期中我认真研读了《让学生投入、参与、兴奋的180个创意》一书,觉得真是受益匪浅。《让学生投入、参与、兴奋的180个创意》一书试图给教师提供一系列激发灵感的各个学科领域的资源,本书是从8月开始到7月结束这样按学年来组织的,这些资源适合这个典型学年的每一天。本书的学科领域范围广阔:从教室生活和礼仪到数学和语言艺术再到科学和自然的万事万物。用不同的表示学科领域内容的符号使阅读的教师更轻松的在180个创意中遨游。

该书大部分创意都与一年当中的一个特殊日子相结合:如可能在戴维·克罗克特诞辰日(8月3日)的片段,8月12日是联合国国际青年节,还有79年8月24日维苏威火山的爆发,8月是国家发明家月等等。我知道了许多科学家、艺术家的名字,了解了他们的很多故事,让我在钦佩他们的同时也再不断的激励自己要努力学习。书中介绍让学生讨论如何制定教室目标、编制学年时间表等,这种活动目标会有助于学生潜心实现自己的未来梦想。因此这里有诗歌、制作晶体、了解当地历史、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参照面。

读了该书之后让我想说说美国和中国教育的一些比较。一个民族的强大,一定是以它的教育的巨大成功为基础的。成功的教育为这个民族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它的强大所需要的人才。中国的爱国教育和世界上任何 一个民族一样几十年来一直放在德育教育的首位,成效如何,作为一个做了几十年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实在不敢恭维,每个星期一次的升旗仪式是不是改成每天一次?左手为什么不能放在心上?我们为什么不能对祖国进行效忠的宣誓?天天如此,从量变到达质变。我们的历史、政治、语文学科中不乏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但是实践证明,这种教育与每一天都郑重其事的对于祖国的承诺相比,真的是苍白无力,事倍功半!

关于爱国教育,我还想说一点。我很少在媒体上看到或听见美国有人一天到晚要分裂美国的,这和他们从小就天天宣誓忠于不可分割的合众国不无关系,

@_@我是分割线@_@

美国人分裂起别的国家理直气壮,无所不用其极,谁要想分裂美国,门也没有!美国值不值得美国人民热爱,可以统计一下。每一年移民到美国的人有多少,而美国每一年移民到别国的人又有多少。

我们的分享教育在幼儿园、中小学都有,在家庭与社会这两个环节基本没有。君不信,请看下面一个镜头。一天,一对老夫妇乘车,上车后已经座无虚席,人不多,他们只好站着。在老弱病残的专座上,坐着一个30来岁的年轻妇女,另一个专座上,坐着她的十一二岁的女儿,大人一个座,孩子一个座,在这辆车上还有三对,这对年已花甲的人,就站在这车上,没有一个人让座。我知道,这样的孩子在学校里,在老师面前,是一定会让座的,可是,家庭给她的教育却是:不管不顾,抢占一个座位再说,死也不让。在南京,只要乘公共汽车,每天都会遇见这样的情景,我不相信,在美国大剧院中能够做到鸦雀无声的小朋友,在公共汽车上会和她年轻的母亲一人一个座位却无动于衷于座位前的老弱病残!我说的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种普遍行为。

小班化教学,我们肯定没有美国那样的条件,但是寓教于乐,却是古已有之。说不定,美国佬还是跟我们学到的。快乐教学,是一种理念,有了这种理念,一万人一个班照样搞快乐教学;没有这种理念,一个人一个班也快乐不起来!我们的有点像科举考试似的高考制度是快乐教育、快乐教学的大敌,很多有天赋的孩子成了高考指挥的棒下牺牲品。一个小学生的书包有多重?一个中学生的书包有多重?教育部门的领导背过吗?一个初三学生,高三学生的作业要做多少时间,教育部门的官员们组织过各科的专家认真做过并且计算过吗?我也做了几十年教师,每每看到中小学生背着大山似的书包行进在上学或回家的路上,心中便隐隐灼痛,好像我也加入到对于祖国的花朵进行摧残的刽子手的行列,我也在拿民族的命运开玩笑!

中国并不缺乏有大智慧的人才,然而中国竟然还没有在本土出现诺贝尔奖的得主;中国一直有不甘落后,努力奋进的人,然而,愉快的奋进与痛苦的奋进,愉快的努力与痛苦的努力,哪一种效果更好,对于不带任何偏见的人来说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