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实、有效的课堂——感悟浙江特级教师朱静怡

作者:聚优时间:2017-03-13
今天上午,我有幸聆听了浙江省特级教师、幼教届的前辈朱静怡老师的两节教育活动。朱老师已经是60多岁的人了,但她依旧是精神矍铄,在课堂上和孩子们进行心灵的沟通,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幼教者真正的敬业精神。她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朴实、有效的课堂。

1、原生态:她展现给我们的课堂是最原始的状态,她和孩子们只是上课前3分钟的见面,完全是靠课上的提问与启发了解孩子们的经验基础。运用的教具是最简单的,几张卡纸,一支油画棒。教具全部是来源于身边,来源于生活的。比如吹泡泡的工具“吸管、铅丝、牙刷、树叶”,都是非常易得的,超值的。因为朱老师说,我们教师在平时是很忙碌的,不可能有时间去做多么精致的教具和课件。省时、省力、省资。语言是直白的,没有华丽的词藻来修饰自己的课堂,就像跟孩子们在聊天,听着是那么亲切直接,孩子们一声声“奶奶老师”叫得是那么令人感动。

2、整合观:朱老师讲,课程的整合是讲究原则的,首先是理念的整合,其次是目标的整合,再次是内容的整合,最后才是形式的整合。目前老师对课程整合观存在着误解,组织的整合课都是多种领域、多科教学的拼盘,没有体现出重点,整合的不自然。而朱老师的活动中的整合,做的是恰到好处,渗透无痕迹。如语言欣赏:儿童诗“会变的水”,这是一首非常明显的科学诗,讲了水的三态变化。朱老师通过现场作画、动作表演的形式,以欣赏儿童诗为主,有机的渗透科学领域,不突兀,不偏目标,有效完成教学活动。这是一种在理念上的整合,统领着整个活动过程的整合。

3、价值观:朱老师的活动,处处体现着尊重幼儿,关注幼儿,给每个孩子成功的体验。她对孩子的培养是终身习惯的培养,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基。比如“倾听习惯”,每个年龄段有不同的要求。她要求小班幼儿在回答问题时不要重复别人的回答;中班幼儿要补充别人的回答;大班幼儿要纠正别人的回答。这么高的要求,使孩子们必须学会认真倾听。我们的孩子第一次与朱老师配合,对她的要求有点不适应,但是经过朱老师几次强化,大班的孩子就能够做到。所以说孩子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如果我们这样来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那他们将是受益终生。

还有,孩子们的规则意识和自主性一直是困扰教师的一个问题。怎么样让课堂活而不乱,有秩序性呢?朱老师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如科学活动“吹泡泡”中,孩子们对吹泡泡的过程非常感兴趣,朱老师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吹出泡泡。孩子们非常自主。当老师交代下一个环节的要求时,他们也还是在操作手里的东西。朱老师说:“请小朋友把吸管插到杯子里,小脚抱住自己的小杯子,这是我的要求,看谁做的到。”拟人化的语言要求明确,生动形象,幼儿易于接受。

@_@我是分割线@_@

当还有幼儿动时,她采取了“没收”孩子的学具的方法,说:“你没有遵守我提出的规则,你被淘汰了”,严厉而果断。这是我想起了那句话“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

再比如,有的老师在评课时问朱老师:“水的三态变化为什么不用课件来演示,那样更形象直接,孩子易理解。”朱老师说:“看你这节活动的目标是什么,价值观体现在哪里。如果这是一节科学活动,让孩子们了解水的三态变化为重点的话,用课件可以。但这是一节语言活动,孩子们通过看图片、用动作表现完全能理解,就没有必要用复杂的课件来演示了。教具是师生互动的元素,是对孩子自主学习激励的手段,我们应把有限的精力用到最有效的地方。”这就是朱老师的价值观,令我深受启发。

4、幽默感:一开始朱老师就像小朋友介绍:“我是奶奶老师,别看我的年纪大了,但要求是很严的哟!”当小朋友回答不上她说的问题时,朱老师说:“我很惭愧呀,一个朋友都没有。”当有一个小朋友替她解围时,她赶紧过去握住她的手说:“我终于有一个朋友了。”这幽默的话语中,既有要求,又体现着先进的理念,她真正把孩子当作她的朋友对待,彼此尊重,彼此关注。

通过朱老师的活动,让我看到了真实的课堂,有效的课堂。当然,这需要教师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灵活的教育智慧,较强的驾驭能力,这些都非一日之功,需要我们不停地去修炼,不停地去感悟。其实,我们老师日常的教学不也是在朴实平凡的进行着吗,希望也能迸发出许多智慧的火花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