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科普小知识

时间:2023-11-15 18:00:27 少儿科普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暑科普小知识

小暑科普小知识1

  小暑三宝:黄鳝、蜜汁藕、绿豆芽

小暑科普小知识

  黄鳝

  俗话说,“小暑黄鳝赛人参”,各地经典菜肴几乎都有以黄鳝为原料的。黄鳝生长在水岸泥窟之中,最滋补、最味美的莫属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此时用黄鳝滋补能起到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的作用。

  注意:黄鳝并非人人适宜

  因为黄鳝属于温补类食物,故高血压、中风后遗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活动性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感冒发热、急性鼻炎、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等急性炎症患者均不宜食用。对于那些平素容易“上火”的朋友,对黄鳝也要敬而远之,以防“火上浇油”。此外,黄鳝营养虽高,但必须是鲜活的才能食用,死黄鳝千万不可食用。这是因为黄鳝蛋白质构造中含有很多组氨酸,黄鳝一旦死后蛋白质结构就会迅速崩解,细菌乘虚而入,组氨酸很快就会转化为一种有毒物质——组胺,人吃了之后会中毒,轻则头晕、头痛、心慌、胸闷,重则会出现低血压等不适。

  绿豆芽

  绿豆芽所含的能量很低,却含有丰富的纤维素、维生素和矿物质,有美容排毒、消脂通便、抗氧化的功效。从营养学的角度看,绿豆芽的热量很低,每100克绿豆芽仅含8卡路热量,而其所含的丰富纤维素却可促进肠蠕动,具有通便的作用,这些特点决定了绿豆芽的减肥作用。

  其次,绿豆芽除了有一般的“通下”作用外,还是一种营养均衡的蔬菜。据分析,豆芽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纤维素、胡萝卜素、尼克酸和磷、锌等矿物质,因此,人们经常进食,也不会出现营养单一的.情况。此外,绿豆芽在发芽过程中,维生素C、核黄素会大量增加,很适合干冷季节因阴虚燥热容易发生舌疮口炎等维生素缺乏的人食用。

  注意:绿豆芽偏寒凉

  绿豆芽性偏寒凉,吃多了容易寒凉败胃,因此,症属脾虚、寒湿的患者,如患有慢性肠炎、慢性胃炎、泄泻等病的人不能多吃。烹调时应配上一点姜丝或椒丝,或与作用偏温的香菜、韭黄等同炒,以中和它的寒性。另外,烹煮绿豆芽时最好加点醋,这样可使蛋白质尽快凝固,吃起来更爽口。

小暑科普小知识2

  小暑是什么意思: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

  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叫小暑节气。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的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

  小暑简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由于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劳累,人们更不能忽略对身体的养护。

  这时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小暑后南方应注意抗旱,北方须注意防涝。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小暑的标志:出梅、入伏。

小暑科普小知识3

  小暑会下雨吗

  小暑到来,标志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此时常有暴雨光顾。由于这段时间的雨量集中,所以防洪防涝显得尤为重要。有“大暑小暑,灌死老鼠”之说,更有“小暑南风,大暑旱”、“小暑打雷,大暑破圩”的经验总结,意即小暑若是吹南风,则大暑时必定无雨,就是说小暑最忌吹南风,否则必有大旱;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冲决圩堤。

  小暑下雨有什么说法

  我国各地流传着许多生动易懂的气象谚语,从中我们或可获知一二,例如:

  “小暑有雨旱,小寒有雨冷。”(桂)

  “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苏)

  “小暑下几点,大暑没河堤。”(冀)

  “雨打小暑头,四十五天不用牛。”(苏)(意指如果小暑那天下雨,以后要很长时间都是雨天,一时用不上牛了)

  “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苏、湘)

  可见,小暑天下雨,对其后天气的晴雨还是有一定预报作用的,有经验的农民朋友就可以以此为参考,来进行下一步的作物管理规划。

  另外,小暑节气打雷和未来天气晴雨状况也有着相应的关系。例如,对小暑节气与黄梅的关系,有“小暑一声雷,倒转半月做黄梅”的谚语。小暑时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预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

  小暑节气天气特点

  1.南方雷暴、华南高温伏旱

  小暑前后,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华南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

  2.淮河、秦岭一线降水增加

  小暑开始,江淮流域梅雨先后结束,东部淮河、秦岭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开始了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雨季,降水明显增加,且雨量比较集中;华南、西南、青藏高原也处于来自印度洋和我国南海的西南季风雨季中。

  3.长江中下游雷雨频频

  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一般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少雨天气。也有的年份,小暑前后北方冷空气势力仍较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南方暖空气势均力敌,出现锋面雷雨。小暑时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预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

  绿树浓荫,时至小暑。南方地区小暑时平均气温为26℃左右,已是盛夏,颇感炎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常年7月中旬,华南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可开始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集中时段。

小暑科普小知识4

  一、调节体温

  出汗的首要功能是充当体温调节器的角色。冬天受点冷、夏天出点汗,才能保证人体的这种体温调节机制常用常新。

  二、排毒养颜

  人体每天都会分泌大量的代谢物质,各种毒素也随之产生。排汗可以帮您把体内的毒素排出体外。

  三、润肤护肤

  出汗的同时,人体外表分泌的油脂和杂物也会一同排出。因此,夏天多流汗有助于保护体表皮肤的干净,滋润皮肤。

  四、控制血压

  锻炼时排汗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加速血液循坏速度,增加血管壁弹性,有效控制你的血压。

  五、减肥

  出汗有助于促进脂肪的分解,有一定的减肥作用。

  六、促进消化

  出汗会加快我们的`身体代谢速度,有助肠道蠕动,改善消化。

  七、增强记忆

  主动运动流汗对人们会产生积极正面的效果,记忆力、专注力都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八、防骨质疏松

  出汗有利于钙质的有效保存,防止体内的钙质随尿液排出,预防骨质疏松。

小暑科普小知识5

  小暑时节,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少雨天气。

  不过,也有些年份此时北方冷空气势力仍较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南方暖空气势均力敌,出现锋面雷雨。“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小暑时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预示着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

  梅雨过后,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据省气象科研所研究,近年来登陆影响湖南的热带气旋平均每年有3个左右,主要出现在7月至9月,强度达到强热带风暴或以上的热带气旋可造成极端暴雨降水。“伏天的雨,锅里的米”,此时出现的雷雨、热带风暴或台风带来的降水对水稻等作物生长有利,但也可能造成洪涝灾害。

  伏天旋至,今年三伏有40天

  小暑,意为盛夏虽至,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

  “小暑过,每日热三分”,小暑节气期间正好赶上入伏,从小暑至立秋这段时间,称为“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的时候,民间有“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说法。

  古人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定为头伏(初伏),也就是“入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头伏和末伏各10天,中伏10天或20天,“三伏”共30天或40天。

  今年头伏、中伏和末伏的时间分别是7月17日至7月26日、7月27日至8月15日、8月15日至8月25日。7月17日入伏,8月25日出伏,共计40天,又是一个中伏20天的“加长版”三伏天。

  三伏天的“伏”字,是阴气被阳气所迫藏伏于地下的意思。三伏天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古人认为,在这样的日子里,养生的方式就是要“伏”着,宜静不宜动。

  气象专家认为,小暑节气炎热程度取决于出梅早迟和有无台风影响,出梅迟和梅雨量大,易出现洪涝灾害;出梅早并且没有台风影响,天气就炎热,易出现高温伏旱。

【小暑科普小知识】相关文章:

生活小知识科普04-23

生活科普小知识06-09

有趣的科普小知识02-17

科普地震小知识07-21

科普肩周炎的小知识03-30

气象与生活科普小知识03-23

生活中的科普小知识08-30

生活中的科普小知识04-25

生活科普小知识内容04-25

关于生活的科普小知识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