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读后感

时间:2023-03-12 08:09:1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长征读后感14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征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征读后感14篇

长征读后感1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大家一定都知道吧?他们历经了千辛万苦才夺得了最后的胜利。同学们,还记得毛泽东爷爷曾经写过的一首诗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整整一年多的时间啊!漫长的征途,我们的红军战士又要经历何等的艰难困苦呢?

  也许,我们只能从书中或电视上了解这些感人的事迹,但完全可以想像的到他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阶级友爱。在长征中,红军战士们饿得实在没有办法了,就把皮带皮鞋,草根树皮给煮了吃。长征路上,也发生过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只有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跟随队伍一起前进。小兰好不容易得到的一袋干粮,却在过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而不小心把干粮掉进河中被冲走了。为了不影响大家,她拨了一些野菜塞入了挎包,塞得鼓鼓的像似什么都没发生过……故事虽小,内涵却不小。一个只仅仅比我大两三岁的小女孩,我这时还只会在妈妈的'怀抱中撒娇,没有的粮食的情况下可以伸出双手向别人要,而她却没有这样做,她不告诉任何人,宁愿自己吃苦。因为,在她的脑海中想的只有战士们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所有的困难。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们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由小兰的故事我想到了自己,这学期我校要举行体育节,老师选中了我参加跑步比赛。想起了以前我参加跑步比赛,正巧那次还碰上英语朗读比赛,每天要比别人早半个小时上学,晚一小时回家,而且作业还很多。在困难面前我选择了退缩。千方百计地找借口和理由推脱逃避……现在想起来真的不应该啊。我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百般呵护下成长,有时候我真的难以想象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困苦,通过这次的阅读《红军长征的故事》,我明白了许多道理,红军的优秀品质——坚强、智慧、勇敢、自信、顽强、团结……一直深深地鼓舞着激励着我。我能所做的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顽强拼搏的精神并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具备的。而是需要经过持久的刻苦磨炼,才能逐步形成。我要用自己的行动来证实自己——我能行!

  二万五千里长征,它将成为人类历史上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铭记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我想,我们现在进行的也是新的长征吧!继续和发扬先烈们的长征精神,就能夺取新的胜利。

长征读后感2

  这支伟大的队伍不愧为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题记

  我喜欢读书,喜欢从书中汲取精神食粮,并常常为书中的故事而感动。最近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认真地赏读了一篇红军长征故事《一袋干粮》,真是受益匪浅。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年仅十三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在长征途中那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这一袋干粮是多么珍贵啊!可是这袋干粮却在她照顾一位伤员过桥时不慎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小兰没有把这件事告诉战友们,她自己偷着挖野菜吃,并用野菜把挎包塞得鼓鼓的。渐渐地,她的身体不行了,直到这时,她的事才被护士长发现,也只有这时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战友们都主动地把自己的干粮分一点儿给她.

  十三岁,仅仅十三岁的小战士,竟有如此高尚的情怀!她宁可自己挨饿,也不拖累战友们,因为她如果说出自己的干粮没有了,战友们就会主动拿出各自的干粮给她;在忍饥挨饿的日日夜夜,她仍然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工作,以满腔热忱照顾好伤病员,直到身体跨下来.这是什么精神?这是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读到这里,我不禁泪流满面。感动之余,我也想起了许多--如今与红军战士小兰年龄相仿的我们,当自己正在为一顿不很可口的饭肴而抱怨时,可曾想过当年的红军小战士正忍受着饥饿的煎熬?当自己随手丢掉只吃了一半的方便面的那一瞬间,可曾联想到长征途中红军战士到处挖野菜的情景?然而,又有谁会想过今天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正是无数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呢?

  读罢这个故事,我爱不释手。我喜欢这个故事,我喜欢故事的主人公小兰,我也由衷地喜欢我们的红军队伍!

  我喜欢这个故事,是因为这个故事告诉了我红军战士所具有的不畏艰险、英勇顽强、高尚无私、意志坚定的优秀品质。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更何况这支伟大的红军队伍呢?所以,我爱我们的红军,因为这个队伍纯洁、高尚,因为这个队伍威武、强大,还有什么困难可以阻挡这个部队勇往直前呢?

  我喜欢故事中的小兰,因为从她身上我看到了坚强与执着,看到了无私与伟大。正因为我们有这样钢铁般的战士,我们的军队才战无不胜、所向披靡!

  站在历史故事长廊,我仿佛看到了当年浩浩荡荡的长征队伍--那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长征读后感3

  《长征》,分为上下两本厚厚的大书,仅仅是拿在手中掂量几下都能感受到其内容之厚重。

  封面上蜿蜒曲折的路线如同长江黄河般曲折,似乎犹疑不定地奔向北方,几次掉头就又向前,又仿佛一条匍匐在红色大地上的巨龙。两枚小小的党徽坚定而显眼的在两头闪耀着,丝毫不被周围的红色所吞噬。

  “长征”。两个大字似乎与小小的光芒呼应着,光芒更加顽强耀目。

  长征,中国革命史上一次伟大壮观而又牺牲惨烈的大型军事转移行动,被作者浓缩为两本书,每一个散发着墨香的方块字背后都有匿名的牺牲,每个标点背后都隐藏着领导人无数个日夜的运筹帷幄。我与战士们一同欢笑,一同悲伤,一同走过万水千山,我为他们的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而肃然起敬,为领导人的准确判断与正确决策而折服。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也走了一次长征路。

  合上书,心中仍有一个疑问:是什么支撑着他们走过长征二万五千里?他们明明可以安逸的在家里生活,何必去遭那样的`罪呢?

  暑假去北京旅游,看完升旗后,漫步在拥挤的人民广场上。忽然喧嚣消失,抬头看见矗立在面前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

  简单的四方体,单调的石灰色,看上去矮墩墩的。这令我有些惊讶,我本以为纪念碑会刻满烈士姓名。然而这样的单调却带给我更沁入心怀的震撼,我忽然间明白了。

  这支“穷人的军队”能让他们脱离饥饿,更重要的是,他们挣脱了心灵的镣铐,摆脱了思想的枷锁。生活不再是单调的石灰色,疲惫麻木的躯体又找到了热血的灵魂,燃烧着,直到最后一刻。他们在队伍中相互搀扶着,一起跳出那漆黑的深井,仰望广阔的蓝天,看见希望的光芒。

  也许前几天有人在碑前献上一束白菊花,几片纯白无瑕的花瓣,飞舞着,飘向那在平坦的人民广场上,在滚滚历史洪流中,唯一坚定的隆起,几个金字在灰色中熠熠生辉——人民英雄。

  这时我才明白,那光芒,是不朽的。

  现在时代已将接力棒传到下一代年轻人手上,而我们也将全力奔向那不朽的光芒。即使深陷泥潭又如何?有了希望,冰山也能被炽热的心融化。

  我们不会一直停留在用刀片肉搏的长征的时代,但我们永远需要长征战士们无私奉献,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曾经走过了多少转眼间已成历史,重要的是,新生的力量在崛起,带着过去传承下来的精神,奔向心中不朽的光芒。

长征读后感4

  这周,我看了一个名叫《长征》的电视连续剧,以前总听说长征的事情,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看完后才明白了长征有多么感人、多么伟大,我被深深的吸引了。

  1934年,蒋介石不顾日本军国主义入侵东北三省,侵略我们中华民族的事实,依旧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红军中央苏区进行了五次大围剿,在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进行了战略转移,开始了人类历史上震惊中外的壮举——两万五千里长征。

  整个长征的过程是那么的艰苦,没有食物,没有交通工具,物资极度匮乏,再加上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部队的拦截追击,但是红军战士排除万难,在毛主席的带领下勇敢的浴血奋战,经历了无数场战斗,爬雪山过草地,走了两年的时间,终于到达了延安,取得了胜利。在整个长征的战斗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红军的先头部队强渡大渡河成功后,就调集了大量的兵力增援泸定桥,企图把红军的队伍切开,但先头部队的战士们用两天的时间走了一百六十公里赶在敌人增援部队的前面到达。而后续红军部队组织了二十二名勇士的突击队,攀着只剩下铁链的‘铁索桥’,冒着对面桥头堡敌人的.枪林弹雨,匍匐前进,他们的身下大渡河水流湍急,一旦失手或受伤落入水中则必死无疑。但勇士们仍然冒着密集的炮火,勇敢顽强的向前冲,一个掉下去了,下一个冲上来,受伤的战士在要掉下去那一刻还在向敌人射击。

  他们知道他们只能前进,在他们身后有毛主席,有党中央,有千千万万个红军战士。最后剩下的勇士们冲破了敌人在桥头堡的火墙,冲进了泸定城,和后续上来的红军战士一起彻底消灭了的部队。这次战斗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要把红军消灭在大渡河以南的企图。为长征的胜利大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长征的路上象这样的战斗还少吗?湘江战役、强渡乌江、四渡赤水还有金沙江、腊子口。有多少红军战士牺牲在战场上;有多少舍生忘死的感人事迹;有多少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

  其实从一开始红军就胜利了,因为他是正义之师。红军深得民心、团结奋战、保卫祖国。无论是大渡河还是金沙江;无论是爬雪山还是过草地;无论蒋介石的部队有多少炮弹;也无论多么少的食物和多么恶劣的天气。这一切都无法阻挡红军的步伐。

  长征的伟大不仅仅是他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长征让我们感到了正义的力量,长征忘我的大无畏精神和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气魄深深的感动着我们每一代人。

长征读后感5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10月中旬中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国八万多人,撤离中央苏区,踏上向西突围的征途。这便是长征的开始,悲歌的起鸣。

  “信念”一个令人振奋的词,它不是铁锤下缭乱纷飞的火花,而是炉火中熊熊燃烧的烈火,不是夜空中闪瞬即逝的流星,而是西西里岛上彻底不息的明灯;信念让你为了摆脱饥寒交迫的日子,而奋发图强!

  红军之所以长征,就是因为他们有必胜的信念。就是因为这信念,帮助着他们支撑着他们渡过人类的极限。

  有了必胜的信念,这支队伍就成为一支最坚强的队伍。

  美国革命作家史沫特莱在她的著作《伟大的道路》中勾画了这一令人毛骨悚然的可怕地带:“大草地位于康藏交界地区的高地上,一望无垠,广袤达数百英里,全是没有路的沼泽地带。走了一天又一天,极目四顾……”当红军走出草地时,只剩下一支褴褛不堪,瘦得只有骨架子的军队。成千上万的人咳的喘不过气来,可是还能一个师又一个师的地扳倒敌队,称得上走世界上最顽强最结实最有政治觉悟的老战士,是历史上一支无与伦比的坚强队伍。

  这等样的队伍成就了后来是何等强大的'中国,其核心便是必胜的信念。

  有首歌写得好:“我们是共产义的接班人……”

  是啊!我们承接了他们所打下的一片天空,这革后祖国快速发展跟上了日新月异的科技脚步,像火箭,我国长征系列火箭举世闻名,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打下了自己的一片天。20xx年“神舟”5号用的就是长征f型火箭。

  但是登天路是多么的难,正好比雄关缦道的长征路,只在报纸上见过的火箭逃逸塔发动机模样的设计者们,用了整整三年研制出的初样发动机,点火试车时,发动机喷管不到一秒钟就烧穿了。

  历经三年制造出来的飞船整流罩,结果超重九百公斤,一切又得从新开始……

  就是在这样的长征路上却创下了跟红军一样的丰功伟业。

  当我们拥有了必胜的信念后,我的长征便成功了一半,当我踏上这条路后便起了红军的脚步,希望也能成功,但我只有近期的计划,总是竹篮打水。越是摸不着,我越要摸,最终找到了三个“信念”、“计划”、“行动”。

  于是我照着我所摸索到的最终走上了年级化的道路上,我

  以后还要摸索许我精神,来提高我的生活质量,来打开我人生的缺口,向着光明而跋涉,跟上祖国的脚步,与祖国同行?

长征读后感6

  飞机上,一位老人说:“我最幸福的时候,也是我最痛苦的时候,那就是我的长征。”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带着疑问,我开始观看电影《我的长征》。

  十五岁的红军小战士王瑞,大家都亲切的叫他“瑞伢子”,瑞伢子的父亲、姐姐、姐夫都参加红军,并且参加了长征,这个在父亲和姐姐百般呵护下的孩子,跟着父亲四处躲藏敌机的轰炸。这时,幸运的他在度过湘江时,遇见了从未谋面的毛主席。从此,两人便结下了一段深厚的情谊,并且,瑞伢子开始了他最幸福又最痛苦的长征生活。湘江之战的惨烈炮火夺取了他父亲的生命,王瑞被毛泽东救起。瑞伢子很害怕,但他牢牢记住了父亲和连长说过的话“跟着走!”跟着走的'王瑞担任了警卫,并在遵义又一次见到了毛主席,他亲眼看到毛主席和妻子为了不耽误部队行军打仗,狠心将新生的女儿留下来,希望能被好心的老乡收养。在毛主席的领导下,红军赢得了长征中的第一次胜利——娄山关大捷。这让瑞伢子从痛苦和阴影中更加坚强勇敢起来,但他又在红军过彝区时失去了第二个亲人——姐姐;红军强渡大渡河时,情况紧急,连长为救遇险的瑞伢子时落崖牺牲,他又失去了一位敬爱的兄长。两万五千里的长征注定是艰难的,它充满了无法预知的劫难。渡过大渡河时必须先抢回泸定桥,而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任务。为了让大部队安全过桥,战士们一边阻击敌人一边往铁桥上铺板子。面对不长眼的子弹,谁也没有退缩,只是前进,在枪林弹雨中前进。二十二位红军突袭队员用血肉之躯了一曲人类的史歌。这里面就有瑞伢子的最后一位亲人——姐夫。苦难与艰险磨砺和刺痛着少年的心,在硝烟未尽的沪定桥头,瑞伢子再次见到了毛主席,毛主席摸着瑞伢子的头,感叹“有红军这样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还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呢?”主席的慈爱和坚定抚慰和激励王瑞,使他在炮火硝烟中真正成长了起来。七十年后,白发苍苍的王瑞老人重新走是了长征路……

  含着泪水看完这部电影,我心中有着无限有感慨,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精神,让瑞伢子这么坚强而勇敢,让红军走过了这艰苦漫长的长征之路?没错,这就是革命的力量,革命的力量推动着他们去奋斗!我们今天幸福生活是如何来的,是红军战士们用血肉之躯换来的,如今我们有这么优厚的条件学习生活,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刻苦认真的学习?让我们都努力成为国之栋梁,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长征读后感7

  花了十多天的时间读完了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树增历时六年、精心打造的巨著《长征》。这部作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70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王树增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实地采访了许多老红军战士,书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和资料都是首次披露;在书中,作者弘扬了长征体现出来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此外,作者还讲述了在这一伟大壮举许多感人小事,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

  《长征》在很多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在大量描写长征的作品中显得特色鲜明,可以说是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里最有阅读价值的书之一。

  长征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壮丽史诗,是突破了阶级和政治界线的人类精神丰碑。无论是哪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无论是由何种意识形态,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给与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最重要的是,长征翻越了20多座巨大的山脉,渡过了30多条河流,在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的威胁下,走完了远远超过两万五千里的路程,而且还遭遇敌人的追击和堵截不少于400次。说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无畏艰难险阻,不畏牺牲的远程。共产党人深知这样一个道理:命运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要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和国内反革命势力,乃至国际反动势力做拼死的斗争,彻底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才能换来一个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世界上不曾有过像中国工农红军这样的军队:官兵军装一样,头上的红心一样,牺牲时的姿态也是一样的。在中国工农红军中,无论是政治和军事的精英,还是不识字的红军战士,官兵如同一人的根本是他们都坚信自己是一个伟大事业的奋斗者,他们都坚信中国革命的.队伍“杀了我一个,自有后来人”,他们激情万丈,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决心为每一位红军所认同的理想抛头颅洒热血。

  因为付出了太多的牺牲,因为在难以承载的牺牲中始终保有理想和信念,所以,一切艰难皆成为一个锻造。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留下的是: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以及无与伦比的勇敢。这些都是可以创造人类奇迹的精神。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有理由读懂中国工农红军所进行的长征。读懂了长征,就会知道人类精神中的不屈与顽强是何等的伟大;就会知道生命为什么历经苦难与艰险依然能够拥有快乐和自信;就会知道当一个人把个体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时,天地将会多么广阔,生命将会何等光荣。”

长征读后感8

  今天我听爸爸讲了红军长征的故事,使我了解了什么是长征,中国红军为了革命和新中国,不怕牺牲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

  在长征徒中有好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最让我感动是一个小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战友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进挎包,刘天佑老奶奶是四川巴州县人。一九三三年红军长征部队到了她的家乡,那年她才十七岁。村里人听说红军来了都害怕的`跑了,但刘奶奶听说红军是“打土豪、分田地的,不欺负老百姓”,于是她不但没有跑,而且还参加了红军,跟随红军开始了长征。

  一九三六年刘奶奶所在的部队开始过雪山和草地。雪山上风雪交加,战士们身上少衣,肚中没食,头疼缺氧。如果一脚踩空,就会滚到山下。虽然喘不过气来了,但谁也不敢休息,因为一坐下就起不来了。

  过草地比爬雪山更艰难。刘奶奶的部队过草地一共走了十几天,白天晚上都要行军,肚子饿了就冷水和着炒面吃,渴了就喝地上的脏水。最可怕的是好多战士在泥泞的草地里,一个个陷下去,别人看着干着急也没办法抢救。

  红军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故事家喻户晓,战士们千辛万苦才取得胜利。例如:在夹金山上发生的“雪山上的小太阳”这个故事,很感人。夹金山山峦起伏,白雪皑皑。狂风夹着大片雪花翻卷着咆哮凛冽的空气中,雪山似乎也在颤粟。前进的队伍有些迟缓了。寒冷、饥饿、稀薄的空气侵袭着这支坚强的队伍,许多战士已经在这片神灵都敬畏的土地上永远闭上了眼睛。突然在这时,风雪中传来一阵充满活力的歌声:夹金山高又高,坚持一下胜利了!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这充满活力的歌声穿过风雪,驱散了战士们寒冷与疲惫,给前进的队伍带来了暖意。大家抬起头看,哦!原来是穿着红衣裳的一个小姑娘,她就是被战士们称为“小太阳”。这歌声鼓励着大家。翻雪山时,同行的大姐怕她冻坏,把身上穿的一件红毛衣送给了她。这时,她突然看见路上又一名受伤的战士只是含糊不清地说:“冷,冷??”大家继续走着,突然发现小女孩不见了,战士在雪地里找到小女孩,而那件红毛衣在受伤的战士身上。

长征读后感9

  历时两年多,总路程25000里,红军战士们面对前有狼,后有虎的形势,一路上披荆斩棘,克服一个个令人绝望的阻碍,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长征是红军们用血与汗谱写出的z壮丽篇章,更是他们曾更是他们秉着永不泯灭的信念,坚贞不屈的精神,一步步踏出来的革命之路。

  在《长征》一书中,作者将每一场战斗,每一次惊险都写得真实又感动,但最让我震撼的不是松潘草地的无边无际,也不是强渡湘江时的生死攸关,而是大渡河上的'那几根闪着光的铁索——飞夺泸定桥。

  下面是呼啸奔腾的河水,上面是高空悬着几根铁索,稍有不慎就会掉下了万丈深渊。所以红军对此次作战制定了详细的方案。下午四时,战斗开始了,22个敢死队勇士向铁索冲去,双方开始激战,敌军疯狂地扫射,子弹打在铁锁上,火星并溅,但红军们毫不畏惧,借着二营三营的火力掩护,他们一手持枪,一手抓索,一步步朝敌人逼近,后面的三连,人人抱着木板,勇士们进一步,他们就扑上一寸,他们就这么一步步向前迈进,进一步就离成功近一步,离革命胜利近一步。所以他们个个都在枪林弹雨中如飞箭离弦,向敌人冲去,这让敌军惊讶无比,无法想象红军们是有多大的勇气与决心!快了,他们一人不少的冲向川军,但就在此时,川军点起了大火,火势十分凶猛,廖大珠连长带头冲进火海,勇士们一个跟一个冲进火中,并高呼,冲啊,别怕火,冲过去就是胜利,这是多么惊心动魄啊,不久,他们冲进了泸定县城。

  看到这,内心已波涛汹涌,我为红军们感到骄傲。那十三根寒光凛冽的铁锁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留下了他们的鲜血,留下的更是他们火一般炙热的爱国之心和一股昂扬的报国之志。他们就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英雄,用生命捍卫尊严,用躯体缔造奇迹,他们就是中国工农红军。一个永不屈服,无坚不摧的团体,他们用信念的力量,精神的力量走出了一条光辉的生命之路。

  然后再将目光投向今朝,他们虽不用浴血奋战,赴汤蹈火,但仍在用自己的力量努力着,疫情时的雪中送炭,洪水时的舍己为人,为保家卫国与敌人激战的刚毅决绝,无数危难的时刻的挺身而出,他们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

  从古至今,从红军到解放军,这些勇士们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中国从艰苦走向胜利,从落后腐败走向飞速发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一次一次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不是东亚病夫,而是东方巨龙。

  我们感谢勇士们,引以为傲,但也要不断提升自己,落实于具体行动,先不说为国献力,当下只要勤奋学习,继承发扬先辈精神,就是对社会,对国家最大的贡献。

长征读后感10

  二万五千里,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数字,是一段多么遥远的距离。可八十年前的红军全凭双脚一步一个脚印的丈量了这段征程,创造了举世无双的历史记录。

  翻开《永远的长征》一书,一股墨香扑鼻而来,鲜活的事迹,惊险的场景,感人的故事让我手不释卷,读着读着, 我仿佛穿越到了八十年前。我身穿军服,背着一个破烂的小黄包,正随着红军队伍向前走去。

  呼啸的北风夹着鹅毛般的雪花阻挡着部队的前行,薄薄的破棉衣已抵挡不住寒冷的天气,只见战士们个个脸冻得 通红,边前行边搓着冰冷的双手。忽然,前面传来一声,“有人被冻死了。”我连忙向不远处望去,有一位已过花甲的`老战士倚靠在一棵光秃秃的树干旁。他一动不动,像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花,面目虽无法辨认,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十分端庄。在他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小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身上。看着老战士,我眼眶湿润,心想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不然他也不会活活冻死。身边的一位战士告诉我,他就是军需处长。一个军需处长,自己没有给自己发棉衣,而将棉衣让给了战士,这是何等的无私呀!瞬间,大雪已将他深深地埋下,仿佛一座雪山,我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老战士敬了一个军礼!

  翻过了雪山,我们来到了一片寂静的森林。初入森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团又一团的水草,茂盛的水草长的有一人多高,草叶绿的发亮。深入森林后听不到一点儿声音,静得让人害怕,而且越往里走光线越来越暗,不远处隐隐约约传来几声乌鸦的叫声,给人带来一种不祥的预感。走着走着,前面传来了急促的呼喊声,“快来人,快来人!有几个战士陷进去了,有几个战士陷进去了!”我们迅速向着前方跑过去,只见几个战士大半身已陷入泥潭,旁边的战士们正想着各种办法救他们。有的有树干拉,有的用手刨着泥……可怎么也无法阻止他们继续下陷,眼睁睁地看着泥一点一点的没过他们的头顶,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面对泥潭,战士们深深地鞠了一个躬,眼角的泪水不停滚落,一边回头看着泥潭,一边用手擦着眼泪,可脚步又迈向前方……

  光阴荏苒,一晃红军长征胜利80年了。八十年前长征中的艰辛我们无法想象,《永远的长征》这本书,让我们重回历史,知道了革命先烈们的坚强与伟大,更让我们明白,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今天的我们,更应倍加珍惜美好生活,好好学习,健康成长,将长征中的精神用行动传承下去。

长征读后感11

  湘江边,隆隆的枪炮声中,红军战士接二连三地倒下;泥泞路上,瓢泼的暴风雨中,红军战士跋山涉水;泸定桥上,枪林弹雨,红军战士奋不顾身……回想着感人的画面,我的心灵感受着强烈的震撼。

  “革命理想大于天”!

  在那艰苦的岁月里,是它支撑着红军战士勇往直前;是它让红军战士坦然面对死亡的威胁;是它让红军战士不断成长,走向胜利!正因为有了理想和信念的支撑,我们的红军才走出了雪山草地,完成了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惨烈的战斗磨砺了红军的意志,亲人的`牺牲、战斗的胜利激发了他们的斗志。主人公王瑞由一名胆小、幼稚的孩子成长为有着坚定意志的共产党员。

  “跟着走”是一直激励着主人公王瑞成长的航标,由起初的盲目跟着走到最后的坚定地跟着党走,跟着胜利走。这似乎也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上一定会有坎坷,会有迷茫,最关键的是让自己心中有一盏明灯。新时代我们没有面临枪林弹雨,我们无需忍饥挨饿,但挑战无处不在,我们一样需要认清航向,心中要有指引的明灯。

  团结就是力量!战争年代团结是革命胜利的法宝,和平建设时期团结是事业蓬勃向上的动力之源。红军长征中大力加强党的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是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当前,我们处在和平建设的年代,要更加珍惜时光,顾全大局,严肃纪律,紧密团结,大力提倡团队精神,为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支撑。红军长征中,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定正义事业必然胜利,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信心、有决心,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回顾历史,我们的幸福生活确实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红军长征的壮举已经成为历史,但长征精神却具有永恒不变的历史价值,光照千秋!我们要把这段历史,把长征精神牢记心中,发扬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热情和拼搏精神,以实际行动,弘扬长征精神。

  这些战士是钢铁的战士,是任何艰难险阻都压不倒的。正是由这些普通战士集合起来的队伍在三年里,在极其用双脚丈量完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程,这是一个伟大的历程。

  王瑞具有少年应有的天性,,当他遭遇敌军的时候,他毫不畏惧,一口气干掉了六个敌人;当飞夺泸定桥之前连党支部决定破格吸收他为中共党员的时候,经过数次战火的他毫不犹豫的发誓,要“用血用肉用骨头用命”来保证战争胜利,此刻,他已经超越自我,成为一名坚定的红军战士,成为真正的共产党员。

  正是因了他们这一辈人,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这光辉的峥嵘岁月。

长征读后感12

  去年八岁的时候,妈妈带我去张家界旅游,在翻越天子山的时候,我觉得非常辛苦和劳累。走了三个多小时,还没走出天子山。我开始耍无赖,一定要妈妈让我坐轿子。妈妈让我看那些皮肤幽黑、汗流夹背、步履艰难的轿夫叔叔,还给我讲了许多红军长征的故事,在“长征精神”的鼓舞下,我们胜利地走出了天子山。

  “长征”是什么?“长征”中发生了哪些故事?为了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作进一步的了解,妈妈给我买了《长征的'故事》这本书,我一口气读完这本书后,再一次被振憾,许多的感动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1934年10月,由于我们共产党由于某些领导人的错误领导,敌强我弱,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10月,红军三支主力队伍终于在陕北胜利会师。党中央领导核心得以胜利转移到延安,中国革命从此转危为安。

  《长征的故事》一书中许多鲜活、典型的人物和事例,我都历历在目。“周恩来带病走长征”“爱兵如爱子”“挥泪斩坐骑”“一双布鞋”“吃毒草救人”“两块牛蹄骨”“一袋干粮”“芳妞脱险”等等。一个个都是感人至深的故事。“周恩来带病走长征”中刚过大渡河,周总理就病了,高烧达到昏迷状态,当时红军什么药都没有,医护人员千方百计去找药,被总理制止了。爬雪山时,总理坚持不搞特殊化,不坐担架坚持自己走路,不给部队添麻烦,不吃群众送的丁点东西,这样的总理让我肃然起敬。我一直在想什么样的人才有魅力,什么样的人让人尊重。周总理用自己的言行去感动别人,用正确的行动带领大家,这样的才更有魅力,这样的人才更让人去爱戴。我是我们班上的文艺宣传委员,曾经因为工作辛苦,同学的不支持而哭泣过、气馁过。比起红军长征的困难,这真的不算什么。遇到困难时,我要更加振作,积极面对,以身作责,以德服人,我想我的班干部工作会更加出色。“挥泪斩坐骑”中红军过草地,粮食已经吃光了,野菜也没有了,牛皮腰带也吃完了。许多战士饿得倒了,彭德怀命令将他心爱的坐骑——大黑骡子和其他牲口一起杀掉给战士们吃。牲口倒下了,大黑骡子也倒下了,老饲养员扑了上去抱住大黑骡子的脖子失声痛哭,彭德怀的眼睛也湿润了。看到这里,我也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红军的生活条件太艰苦了,要吃没得吃,要穿没得穿,要是我在当时也一定舍不得杀自己心爱的坐骑。

长征读后感13

  11月3日消息,我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完成了从总装测试厂房到发射塔架的垂直转运。现在,“大火箭”首飞已经进入了倒计时阶段,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

  长征五号的芯级,也就是中间的主体部分直径达5米,比一般的火箭主体直径大了50%,体格壮实,绰号“胖五”。这次发射任务主要是检验“胖五”设计的正确性、飞行的可靠性,以及发射场和火箭之间的匹配性。作为运载火箭的“重中之重”,“胖五”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从1970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至今,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237次发射,发射成功率高达97%左右。从国际上来看,从1957年到20xx年,全球共发射5400多次,平均发射成功率是91.5%。

  如果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比作一个大家族,现在其家庭成员已经有17个了,实现了从常温推进到低温推进、从串联到捆绑、从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运载能力覆盖高、中、低各种轨道,能够满足不同载荷的发射要求。

  但是,随着火箭发动机技术的日益成熟和人类对宇宙空间的不断探索,世界主要航天强国纷纷推出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比如欧洲的阿里安美国的德尔塔4和宇宙神5。而中国现有的长征家族原有的成员在面对未来载人空间站、探月和探火工程等一系列重大航天工程任务,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长征家族迫切需要新引入一位“大块头”成员扛起重担。

  哪怕不算前20年的研制期,仅仅是立项后的砺“箭”,“胖五”就花了10年时间。按说在新一代成员里,“老大哥”“胖五”是最先启动研制的,但是却比长征六号和长征七号这些“兄弟们”更晚“成家立业”,足见其难度之大、风险之高。

  虽然一路走来道路并不平坦,坚韧不拔的'“胖五”却比现役火箭的运载能力提升2.5倍以上,还能够与其他家族新成员共享其研制过程中产生的创新成果。

  “新一代运载火箭按照系列化、组合化、模块化思想进行设计,从国家最高层面规划我国运载火箭的整体发展,尽可能多地采用通用技术,降低研制成本。”长征五号总设计师李东说。

  比如,“胖五”用到的推力大、比冲高的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曾被外国专家认为“(中国)能设计出来,也不可能制造出来”,现在已经成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各个不同构型火箭共用的基础动力装置,在之前长征六号、长征七号火箭首飞任务中,都有过出色表现。再比如,“胖五”先进的“新三垂”测发模式和全三维数字化设计也都率先在长征七号上进行了成功应用。

长征读后感14

  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幸福与美好,但是这一切的一切又是谁给予我们的呢?是英勇的红军战士,是伟大的共产党,他们用血肉之躯建起了一座新的长城。我们的中国,我们的民族,也是在这座长城上站起来的。多少岁月的沧桑,抹去不了战士们豪迈的话语和不屈的精神,那一个个动人的英雄故事,也不断启迪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经久不衰。

  故事《丰碑》讲述的是,在长征途中,一位老军需处长,为了让战士们多穿一件棉衣,在茫茫雪山上只穿一件单衣,最后随雪飘去,永远合上眼的感人事迹。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的心受到深深的撼动。在那残酷的`战斗年代,环境恶劣,物资缺乏。作为老军需处长,他完全有机会自己先穿上温暖的棉衣。但是,他为了战士们不受冻,他想尽各种办法,把为数不多的棉衣全部发给了战士们,而自己却宁可挨冻,最后永远地走了。他舍身为人,时刻为他人着想,他把别人的安危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生命的结束,不代表精神的结束,生前的一点一滴都会被他人铭记。舍己为人,虽死犹生。

  在过草地时,红军战士小兰为了保护伤员,把自己的一代麦粉丢了。小兰为了不让大家担心,把野菜放进了包里。几天后,她因营养不良而昏了过去,大家这才知道小兰的处境。于是大家纷纷伸出援手,把小兰的包中填满了麦粉。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一袋麦粉》。是啊,一袋麦粉的事儿有多大,但反映出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品格和情操。就是这区区一袋麦粉,展现了红军战士团结一心的品质。自己少吃一点就会多了一个人走出草地,奉献的一份份爱心也是团结力量的表现。

  这两个故事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经历,每一次春秋游,妈妈都会为我准备美味可口的寿司——一圈圈的紫菜包裹着糯米与黄瓜、火腿、蛋皮、肉松,那口味真是棒极了!每次我都会带两大盒。可刚端上餐桌,无数的小手伸了过来,拿走了许多,我都只能吃到可怜的几个。虽然我很乐意与大家分享,但每次总觉得心中有点委屈。不过,当我读完这两个故事,我觉得,我的这些分享,相比较红军战士们做的,那真是微不足道呢!奉献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我应该高兴才对,怎么会感到委屈呢?当我想到这,红军战士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又一次高大起来,自己也浑身充满了力量。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经的磨难,红军精神是中国人品质的浓缩,他们是中国人的骄傲,中国人的自豪。刚强不屈,舍己为人,团结一心将永远传承、发扬,历久弥新。

  铭记共产党,铭记红军战士。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红军战士的拼搏,哪里有我们幸福的生活。让我们不忘历史,向美好的未来,进发!

【长征读后感】相关文章:

长征读后感03-10

长征读后感11-12

《长征》读后感09-08

长征故事读后感02-24

长征精神读后感02-11

红军长征读后感02-15

长征读后感(精选21篇)05-31

《红军长征》读后感12-05

《长征》读后感(精选20篇)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