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蜡烛》有感

时间:2023-03-13 19:02:1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蜡烛》有感(15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蜡烛》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蜡烛》有感(15篇)

读《蜡烛》有感1

  在烧灼的战场,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的土地,令人似乎看到那激烈的战争,令人感受到战火的无情。

  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有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冒着被炮火炸伤的危险,安葬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在他的坟头。读了《蜡烛》这篇,我颇有感触。

  蜡烛是一种普通的东西,但是它却是这位老人对逝去的丈夫的怀念,是这位老人最重要的东西,给在饱受战火之苦的她带来安慰。然而她把它们插在了一位与她素不相识的苏联红军坟头,这种无私的爱令人感动。

  “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方场的另一边,离其他的房屋几步的地方,高高地耸立着一堆瓦砾,它的本来面目简直一点也看不出来了。”这两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和房屋被炮火炸毁的样子,从侧面衬托出了战争的残酷。“德国人的平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依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炮弹在老人身边飞过,虽然“炮弹依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但是也随时可能伤害到她,而她还“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难道死亡对于这位老人来说没有什么可怕的吗?我认为对这位老人来说没有什么可怕的`,因为真正的可怕的是有亲人为自己的生而死,而亲人就是能是自己感到幸福、温暖的人,亲吻亲人的额头,让逝世的亲人安息对于老人更加重要。

  《蜡烛》这篇令我想起了同是描写战争年代的人的《芦花荡》。

  这篇讲述了“老头子”夜送两个女孩进苇塘,半途遇阻受伤,而第二天痛打鬼子,报仇雪恨的故事。这篇通过各种描写,写出了一个过于自信、自尊,机智勇敢,爱憎分明的老英雄形象。在这样险恶的战争背景,却有着这样一个老英雄,他为解放军送粮食,为大菱报仇,他与南斯拉夫母亲一样都是虽平凡但却勇敢、善良的人。

  “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在烛光中,是一个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是儿子的正义、勇气;是一个战士打倒侵略者,维护正义的信念;更是一个个深受战争之苦的人们渴望和平的火焰。虽然“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花依然在闪烁”,我相信“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读《蜡烛》有感2

  假期,我读了一本书,有一个故事名叫《点起蜡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的是春秋时代晋国有个著名的乐师,名叫师旷。他从小就双目失聪,但是他十分刻苦学习各种知识。他的琴弹得特别好,晋国的国君经常叫他去弹琴。有一次,他在给晋平公弹琴时,他听到晋平公说:“我年轻时没好好学习,现在想学习,可是已经太晚了。”师旷说:“少年时期学习,就像早晨的太阳,前途无量;壮年时学习,就像中午的太阳,同样能有大作为;到了老年才下决心学习,那就好像晚上点起蜡烛,总比抹黑行走好得多。”晋平公听了师旷的话开始学习,后来学到很多知识,对他处理国家大事很有帮助。

  读了这个故事,使我想起一句俗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晋平公年过七十了,才后悔自己年轻时没有好好学习,感到知识不够用。老了开始努力学习知识。他这种知错就改,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我学习。但是,我们却不要像晋平公一样,到晚年才想起来学习知识。我们现在正是少年时期,就像早上初升的太阳,只有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做一个博学多识的人,长大了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我们是为了的.主人,未来的世界靠我们去创造,我们只有用知识去武装自己,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把握现在,努力去学习。让我们像一叶小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远航。

读《蜡烛》有感3

  今天,我读完《蜡烛赞》这篇文章后,我的心不禁深深地飘动了,这该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奉献精神啊!蜡烛,它想的是别人生活的美好,而不是为了炫耀自己。如果没有蜡烛的品格,那停电时我们的生活哪有如此方便啊!为此我由蜡烛联想到了我们敬爱的老师。

  老师和蜡烛的相同点太多了!

  蜡烛是清贫的,老师也是清贫的;蜡烛是富有的,老师是富有的,他们的学生可谓是“桃李满天下”;蜡烛是无私的,老师也是无私的,她们给社会培育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而向社会索取的又极少极少!

  这一切,怎能不叫我感慨万千!

  老师们几十年的辛勤耕耘,如今他们已经是桃李满天下。虽然我们已经是他们的弟子,但我常常想,老师不就是山间那一望永不干涸的山泉吗?不仅是山泉滋润了我,在校园湛蓝的天空中,还有一轮不下班的太阳。“老师啊老师,你像太阳,永不下班的太阳。”老师,或许我们不能成为太阳,可是,至少我们愿做星星,一颗颗亮晶晶的星星,和你一起发光,和你一起挂在天空……。

  这篇文章中有两句这样的'话:“蜡烛,在生活中只是一件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品,因此,常被人忘记。可这正是蜡烛的可贵品格。它想的是让别人生活美好,而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老师,不也正是这样吗?在当今的社会里,老师常被人忘却。可是,如果没有老师的教育,老师的培养,那些“天才”即使再努力,也不能成材啊!可是,老师对这种极不公平的现象没有任何报怨!老师,就像蜡烛一样,它们默默无闻一直在散发着自己的热量。光散完了,热没有了,就悄悄无声地走了。他们带着的又是极少极少,而留下的却是很多很多……

  老师啊老师,你在事业中是建筑历史的一块砖瓦,你在奋斗中是风浪搏斗的那双浆,你在希望中是万绿丛中的绚丽花朵,你在友谊中是帮助别人攀登的阶梯,你在勤劳中是耕耘大自然的那头牛,你在自由中是清晨冲出笼子的飞鸟,你在幸福中是一桌供人享受的佳宴;千言万语一句话:老师,你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爱你!

读《蜡烛》有感4

  “我祖先的热血,流到我这里还没有流干。”——司汤达《红与黑》。

  何为爱国?

  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问题的答案于《半截蜡烛》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阅读、品味它的同时,伯诺德夫人一家那热爱民族、热爱祖国的满腔热情深深地震撼了我。字里行间,那短短的蜡烛,伴着夜风摇曳着烛光,晃动的虚影,犹如利刃般划破内心的平静,滴落的烛泪,又在为谁哭泣?顺手点燃的蜡烛紧紧地、牢牢地牵动着我的心,害怕那绝望的审判突然来临,害怕那蜡烛的希望之光骤然熄灭……此时此刻,迷茫、不安、煎熬萦绕着伯诺德夫人一家,我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儿。谁也不知道,蜡烛的光辉何时熄灭,而又能否重新燃起……

  绝望、希望,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词语却碰到了一起。绝望中的一缕希望,就如生命里的第一束灿烂的阳光,让快速跳动的心与绷紧的心弦顿时放松了许多。谁能想到,一位妇女竟能在如此危机关头冷静处事,以微笑面对;谁能想到,两位年幼的儿童竟也怀着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爱国,不分年龄与国界。正如《请把我埋的浅一点》一文里,那小女孩天真无邪的话语和灿烂温暖的笑靥,还有誓死不向纳粹屈服的爱国情,这无一不刺痛了我的心。

  看到结局,伯诺德夫人一家保住了情报,也保住了自己的性命,我的心弦彻底松了下来。不过,我相信,即使结局不是美好的,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保情报而英勇牺牲,他们的这份精神也将与国家的尊严永不泯灭!

  回过头来,反观全文,作为一个妇女,伯诺德夫人很好地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的真谛;作为一个懂事的小男孩,杰克向我们展现了他的从容与冷静;作为一个小女孩,杰奎琳向我们证明了孩子的机智与勇敢。这样的一个普通的一家三口,竟有如此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试问,古往今来,多少爱国人士为了国家之兴亡抛头颅,洒热血?多少无名英雄为了国家之尊严而断送大好光阴?这样的人数不胜数:林则徐虎门销烟,为了国家不沉浸在鸦片的腐朽里;屈原纵身投江,为了国家最后的尊严;文天祥抗击元兵,为了国家的安宁,还写下了《过零丁洋》,留下了赤胆忠诚的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有肖邦、杨靖宇……他们的`事迹值得传颂,他们的名字应当不朽,他们的精神,将成为历史的长河中那永不倒下的丰碑!我们也将延续他们的意志,让爱国之光辉永生长存!

  现如今,作为全国十三亿人中的一份子,虽然渺小,但也能为我们的祖国贡献一份力,以一颗无比赤诚之心,去回报孕育我们的祖国母亲,至死不渝!

  这半截蜡烛,承载着的太多太多。生命的希望,还有那永生不朽、至死不渝的光辉……

读《蜡烛》有感5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文章叫《半截蜡烛》。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德国佬占领下的法国,为了把德国佬赶出去,一家法国居民机智、勇敢地保护机密的事。读了这篇文章后,我知道文章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从中我也明白了一个人在遇到困难有,面临危险的时候,不能害怕,要镇定自若,十分沉着冷静地去想办法解决,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战胜困难,取得成功啊!文章中的`伯诺德夫人把一个装有机密的小金属管封在一小截蜡烛中,并且使孩子们认识到,这个金属管内的机密,跟祖国的解放有关,要不惜一切代价保守这个秘密,表现了这位普通的法国家庭妇女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其中两个孩子的沉着、机智、勇敢,实际上这也是他们一种爱国精神的表现。这里,我其实最佩服的就是杰奎琳。虽然她只是一个9岁的孩子,但在母亲的感染下,遇事镇定,这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以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才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遇事能向杰奎琳一样冷静、机智,并且可以为祖国出一份薄力,培养自己更进一步的爱国情怀,让自己成为一个伟大的爱国人士,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成功啊!

读《蜡烛》有感6

  蜡烛被杰奎琳带走,秘密安全了,全家人的性命安全了。看到这个结局,我也为伯诺德一家人的镇定、勇敢、机智而喝彩,但我更注意到了那位露出笑容的少校。

  防卫者伟大,侵略者可恶。这是许多人心中固旧不变的观念的观点,但善恶并不是那么好区分的,例如文中的这位少校。

  人们在痛恨侵略者的蛮横无耻时,却没有注意到他们——也被战争所伤害的进攻国士兵。他们被迫背井离乡,到国外南征北战,他们也需要家,需要温暖。

  少校正是这样,他有女儿,有妻子,有一个或许不大但很温暖的家,但他必须离开她们,他爱他的女儿“我也有一个像你这么大的女儿,和你一样可爱”这句话传递的`是他深深的父爱,在炮火连天中,女儿是他最大的牵挂。此时此刻,人性的光辉在他身上放大、放大、熠熠生辉。

  我听到了少校在对杰奎琳道晚安,声音柔和如在哄自己的小天使,此时,他不是少校,也不是法国人口中“讨厌的德国佬”,他只是一位父亲,人性的光辉在他身上跳跃、放肆成满天的星光。

  他望着杰奎琳笑了,让她拿走了蜡烛。如果不是战争,他肯定是一个感情丰富且心地善良的人,但残酷的战争扭曲了人性,当中尉甲、乙对伯诺德一家行为无礼时,他竟无动于衷,丝毫不加干涉。我为他悲哀。

  什么是人性?这个问题如纷乱的星象,哲学家们不能揭破,我也不能揭破,但我明白人性是纯洁的、美好的,只要去净化自己的灵魂,人性的光辉就会在心上发散开来,熠熠生辉。

读《蜡烛》有感7

  我怀着无比好奇之心,读完了<小蜡烛头>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是讲作者在一天早上,把小蜡烛头扔了.偏偏那个晚上停了电,作者又把小蜡烛头找出来,一家就靠者小蜡烛头微弱的光,度过了一夜.

  小蜡烛头,虽然渺小,也不那么光亮,但它为了自己能够为人民服务而感到高兴,就算它燃尽了,也不感到一丝悲凉."电灯的光虽然比小蜡烛头明亮得多,但我的心里,将永远留下小蜡烛头的光亮."这句话,使我懂得了无私的奉献才会让人们尊敬.其实,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像小蜡烛头一样默默奉献的人.

  默默奉献的莫过于老师了.老师就像一个园丁,我们就像一朵朵含苞欲放的花朵,在老师的辛勤培育下,我们慢慢地茁壮成长.在老师的照料下,我们从一个不懂世事的小毛孩,慢慢地变成了一个个懂事,成绩出众的少年.多么感谢老师们啊!是他们让我们光荣地离开了母校,从而走进了一间值得大家骄傲的'中学.

  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人.我们都应该感谢他们.是他们和小蜡烛头让我懂得了人就要无私地奉献.

  小蜡烛头,你是那么平凡而伟大.我敬佩所有像小蜡烛头一样的人,也希望自己能像小蜡烛头一样: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

读《蜡烛》有感8

  《半截蜡烛》讲了一位人称伯诺德夫人和她的儿女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他们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巧妙周旋,最终保全了情报安全。

  这篇文章让我受益匪浅,伯诺德夫人的'生活不是很好,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所以参加了传递工作。在这项充满危险的工作中,她们一家三口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面对突然闯进的德军,伯诺德夫人毫不畏惧,她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伯诺德夫人急忙从厨房里拿出一盏油灯放到桌上的那一刻,她的孩子看她的勇敢和冷静,也有所作为。他们和德国强盗斗智斗勇,最终危机过去了。

  读完《半截蜡烛》这篇文章我若有所思。在战争时期伯诺德夫人生活很艰苦,但她心中充满了对生活的希望。作办新时代的人,要像伯诺德夫人邢样活着,让自己满意,为国家出一份力。

读《蜡烛》有感9

  今天,我读了一个小故事《蜡烛》,读后心里很不平静。

  故事讲的是,一个单身的女子刚刚搬进了新家。新家隔壁住着娘仨。一天晚上,那一带突然停电了,那女子只好点上蜡烛。没一会,突然传了敲门声。原是邻居家小孩,小孩紧张地问:"阿姨,你家有蜡烛吗?"女子心:她们家穷得连蜡烛都没有,可别让她们粘上了。于是对孩子吼了一声:"没有!"孩子从怀里拿出了两根蜡烛,说:"我妈妈怕你没有,让我给你送两根。"女子听到这里,把孩子紧紧地拥在怀里。

  读到最后,我同情起送蜡烛的小女孩,痛恨那个阿姨了。阿姨不该把邻居家的好心当成驴肝肺。这样的事我就经历过了一次。

  一天,我和我的朋友伙伴正在开心地玩着,她奶奶突然把我的朋友叫过去,说了一阵子话。朋友听到后马上就告诉我说,是她奶奶说我不是个好孩子,让她不要和我玩。我很生气,马上就回到了家里,想和妈妈说说这事。谁知道妈妈没等我说,就催我说:"你朋友的奶奶今天没吃饭,你赶紧把这两块月饼给送过去!"

  我怀着委屈的心情,很不情愿地到了我朋友家。给我开门的是朋友的奶奶。我问老奶奶:"奶奶,你家过端午节买月饼了吗?"我刚要说妈妈听说你没吃饭,让我给你送两块月饼,老奶奶就没好气的说:"没有!"我心里很生气,当我告诉老奶奶,是妈妈听说您没吃饭,让我给送两块月饼时,老奶奶不好意思了,当着我的面告诉我的朋友,以后你俩要好好处,做好朋友。

  通过故事和我的'经历,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轻易地误解好人心,那样会很伤害人的。

  作者简介:汤慧壹,是一位从没有踏进过正规学校大门的刚强女孩。该女孩患先天性心脏病,到了上学的年龄也无法走进校园读书。在女孩奇迹般的好起以后,10多岁的她要刚强,立志读书。仅仅在外辅导班辅导不到一年,就学完了小学四年级以前的全部程,新的学期将直上五年级读书。该女孩喜欢读书和写作。此作品完成于鲅鱼圈梦苑辅导班,推荐老师黄义年。

读《蜡烛》有感10

  《半截蜡烛》一文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她和她的儿女参加了传递情报的工作。他们一家三口想了一个办法保住了秘密情报,保护了他们的国家。

  那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的`任务就是把收到的情报藏好,她想了许多办法,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把装有情报的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内,然后插在烛台上。 在一天晚上,几个德国军官把那“半截蜡烛”点燃了。伯诺德夫人先以小蜡烛太暗,点燃油灯亮点的借口把蜡烛吹熄了.可蜡烛又被点燃了,大儿子杰克灵机一动,想了一个办法,去生火,想拿走蜡烛,可被拒绝了。可他还是从容地搬回木柴,生了火。最后小女儿杰奎琳说很困,想睡觉,可是楼上太黑,会摔倒,想拿灯照明。面对如此可爱的小女孩,德军就把那半截蜡烛给了她。

  读完了<半截蜡烛>一文,我若有所思,受益匪浅。面对困难的来临,伯诺德夫人一家表现出来的却是从容、镇定、沉着,没有一点儿紧张。特别是大儿子杰克和小女儿杰奎琳,他们只是小孩子,面对敌军,丝毫没有害怕的感觉,却是想方设法地把蜡烛吹熄。我明白了,害怕危险的心理,往往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

  面对危险、困难,不能有害怕的心理,这是<半截蜡烛>一文告诉我们的宝贵的人生道理。

读《蜡烛》有感11

  暑假到了,妈妈给我买了好多书,我可开心了。

  我最喜欢《烦恼的大脚》里的《阿土的蜡烛》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很有爱心、做了数也数不清蜡烛的阿土爷爷与小动物们的故事。阿土爷爷送给害怕天黑的'小兔子蜡烛和灯笼,照亮回家的路;送给猫头鹰妈妈长长的蜡烛和烛台,因为她的宝宝喜欢点着蜡烛听故事……阿土爷爷帮助了许许多多的小动物。最后,小动物们也给了爱帮助人的阿土爷爷一个大大的惊喜——小动物们点起蜡烛帮阿土爷爷庆祝100岁生日!

  是的,对待别人要有爱心,要懂得帮助别人,更要懂得感恩帮助自己的人。妈妈也是这样教育我的,所以我在学校里也经常帮助同学们,帮他们做值日生,帮他们解决难题;做老师的小助手,帮老师收作业,帮忙管理班级的纪律。在家里,我也会帮妈妈照看弟弟,帮助弟弟一起收拾玩具。

  阿土爷爷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他的蜡烛很小却像点点星光为我们点亮了夜空。我喜欢帮助别人,帮助别人让我感觉到开心!

读《蜡烛》有感12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条大马路上,有一盏路灯,非常漂亮的一盏路灯,灯罩上印着美丽的花纹,在灯罩里,蜡烛用尽全身力量,发出亮光。它们两个的合作,给走夜路的人带来了光明,带来了方便,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叹。但它们一直默默不语。

  终于,有一天灯罩开口了,可它说的第一句话却是:“你这个白颜色的丑八怪,你算哪根葱?也配和高贵,美丽的我—花纹灯罩在一起?”听到这句话把蜡烛吓了一跳,蜡烛一直以为,它们两个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一对,它们两个的'配合是最精美的,而且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光明,可是,现在灯罩竟然不愿意和它在一起了。想到这里蜡烛伤心极了,它什么也没有说便悄然离去了…

  灯罩失去了蜡烛,也就失去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它后悔极了,悔不该伤蜡烛的心。

  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让我沉思了很久:灯罩只是想在蜡烛面前炫耀一下自己,却让自己的伙伴伤透了心,离它而去,因此,它便失去了光泽,失去了自己存在的价值,这样做值得吗?

  是的,灯罩的确美,的确得到了人们的赞叹,免不了有些飘飘然,在蜡烛面前免不了有些骄傲。这与社会中的有些人不是一样的吗?有些人靠别人的帮助得到了些名气,可等有了些名气以后,反过来又“咬”了别人一口,这种人就是在社会上有一些名气,也是社会中的败类!

读《蜡烛》有感13

  今天我读了《蜡烛和台灯》这篇文章我感受很深。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有一盏台灯和一个蜡烛,在同一个家里台灯常常夸耀自己,但有一天,台灯的线路出了问题,发不出光来,主人把蜡烛点燃了,蜡烛被点燃后,还是很谦虚,照亮他人,直到生命之火熄灭,才悄悄地离开人世,我觉得蜡烛是在生活中谦虚的人,台灯式在生活中骄傲的人。

  在我的'生活中,我就是一个像台灯一样的人,记得在一次考试后,我得了全班第四名,非常骄傲,每天写完作业就玩,妈妈叫我我也不写课外题,可这次考试,我却考了,全班第三十五名,我非常惭愧,我一定会努力学习,在下一次,考试取得好成绩。

  读了这篇文章,我今后一定不会骄傲,一定要像蜡烛那样谦虚地做事情,我也学会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无论我们做任何事,不要夸耀自己,做一个谦虚的人。

读《蜡烛》有感14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在三月就满怀期待地走进了日本童话之父小川未明的童话世界《红蜡烛与美人鱼》。

  第一次看到书的目录时,我就产生了一些疑问:真的有蓝色的煤油灯吗?各种各样的成长是指哪几种成长呢?万又是怎么死的呢?这些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料定这段阅读之旅一定不同寻常!

  当我开始阅读的时候,那真是悲喜交加。这本书里的故事有许多难以言状情感,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赞叹,对弱者的同情,对孩子的关爱。故事中的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仿佛自己就是故事情节中的路人,看着故事的发生、经过、结果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就非《柚子的`故事》莫属了。故事讲述了年雄小时候摘了爸爸爱惜的未成熟的柚子,哥哥为了保护弟弟,说是自己摘的,替年雄受罚。没想到第二年春天,这位温柔、善良的哥哥就因病逝世了。这个故事让我惋惜、感动。惋惜是因为善良的哥哥年纪这么小就去世了;感动是因为哥哥替年雄受罚,还没有告诉爸爸真相,让人泪目。

  看完这个故事,我想到了我的妹妹和我自己。平时我也没有宠着、护着妹妹,我让她什么事情都自己解决。其实她才三岁,自理能力还很弱,哪里能够事事都自己做呢?我应该多给妹妹一些关爱,做个好姐姐。

  读完整本书,我懂得了许多道理,获得了很多感动。一本好书真的不仅仅能带给人知识,还能带给我们一次心灵的洗礼。

读《蜡烛》有感15

  这学期,我们读了许多关于抗战英雄的文章,除了这些语文书中众所周知的英雄文章,我还读了一篇文章——《半截蜡烛》,这篇文章使我感受颇深。

  《半截蜡烛》主要讲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人称伯诺德夫人的家庭主妇,她身边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他们一家三口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伯诺德夫人为确保情报安全,将情报放在蜡烛内。有一天屋里闯进来三个德国军官,他们点燃了那个藏有情报的蜡烛。妈妈想让德国军官换根蜡烛,可是失败了。儿子想拿走蜡烛,但仍以失败告终。最终,小女孩杰葵琳对军官说要一盏灯上楼睡觉,这次,小女孩成功了。

  小女孩可真是勇敢啊!他们的爱国之情同时也让我想到了狼牙山五壮士,他们为了不让敌军发现部队主力,便将敌人引上绝路,最后弹尽粮绝,跳崖自杀了。自古以来,世界有多少真正为国家着想的.人?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不畏生死,无私贡献?他们能做到这样都是出于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与对敌人刻骨铭心的恨啊!他们太伟大了!

  我读了这篇文章,还是那句话:爱与恨是勇气和力量的源泉。

【读《蜡烛》有感】相关文章:

读《蜡烛》有感01-12

读《蜡烛》有感15篇01-12

《蜡烛》读后感01-22

《蜡烛》读后感09-27

蜡烛读后感10-16

半截蜡烛读后感03-26

半截蜡烛读后感12-28

《蜡烛》教案09-15

蜡烛读后感4篇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