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美的历程》有感

时间:2023-04-18 09:28:1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美的历程》有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美的历程》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美的历程》有感1

  曾经以为,自己明白了美的真谛;曾经以为,美只是一种纯粹的客观存在;曾经以为,美是冷峻而遥不可及的;曾经以为,美便只是那秋日梧桐静静散落的身影。镜中花,水中月,需要寂寞地欣赏……

  浮华的城市,斑驳的光影,阑珊的灯火,如昼的黑夜,喧闹的人群。眼前的一切,让我迷茫,困惑,矛盾。美在哪里?是柳永的杨柳岸,还是太白的杯中酒?是如水的月光,还是午夜梦回,故乡依旧的悠然?于是,走进《美的历程》,走进美的记忆,感受美给予心灵的寸寸温暖,完成了心灵一次矛盾挣扎而充实的洗礼……

  鸟瞰着美伴随着时间流淌千年的痕迹,渐渐发现,美是有生命的,她打开了每个时代的灵魂,她给予人们感性自觉与思考。渐渐发现,她拥有深厚的生命厚度与长度,她播洒智慧的让人性在天地间闪耀。渐渐发现,美是庄周梦蝶那刹那的微笑,是孔子忧天下那沉重的脚步,是那高山流水的绝唱,是敦煌的,是魏晋的风度,是盛唐的青莲,是梦断红楼后的苍凉与寂寞。真正的美是让人的灵魂颤动的。她带给灵的不仅仅只是那短暂的快乐与幸福,还有那记忆深处弥漫飘逸的一缕芬芳。

  陡然发现自己对美的认识的浅薄,只看到了美的表面,却忽略了美的本质,忽略了美带给灵的如生命扎根般的。美一直在我们的身边,她来自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温暖而惬意的美,需要知己般的聆听与理解,需要生命的空间去容纳,需要用整个时代的生命厚度去衡量,需要用真诚透明的灵魂去。生活给予美以生命,美给予生活以。

  《美的历程》终于让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人与自然的交流与相互和解,是需要从生活的点滴中去仔细品味的,真正的美是要在如镜的心中才能看见,同时看见自己的内心。从《美的历程》中,我读懂了生活,读懂了美那澎湃无限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于生活,而这种生命力需要我们用对生命的热情去,只有这样,美才能在眼前,真正富有一种动态的美感与生命的力度,而不是静止、沉默寂寥。

  浮躁的世界,看着人们对美的理解在的海洋里一点点与沉沦,那欢笑过后的苍凉,幻灭,,虚妄,在黑夜里,在月光下一点点发酵,破碎。美在这个世界似乎是混沌的,是迷惘的,忧虑如影相随,面对着那残阳之下渐渐升腾的喧嚣……

  千百万年智慧与生命的积淀在眼前的城市里流浪,没有归宿与认同的依靠。然而美的生命总是有规则地出发与回归,无论沧桑却依然生生不息,绵延不止,她沉睡于每一个人最初清澈的记忆,一梦斑斓,梦醒之后依旧浪漫,,绚烂,美的傲然于天地之间。“生活永远都不会抛弃如此深刻的,从古至今。”《美的`历程》低语着。

  从先秦百家对来去的溯源到魏晋名士对于人的价值、文的的求索到南宋有无之境的深刻探讨,先人对内化本我的美的追求作为外在物质追求的另一面,承载了太多沉重而伟大的思考与记忆。从自然人类本身,从对未知力量的到对意识的发掘,神秘的图腾,古拙的汉塑,灵动的书法,哀婉的红楼,虚实相间的山水人情,都是历史在寻找美的最初的载体。《美的历程》引领我从感性的思考,从亲历式的阅读体验中去触摸生命之美的温度,追寻美的足迹,获得美的与启迪。

  我仿佛触到了这个文明古国心灵的历史,仿历了千年以来悬于灵魂深处的。在美的下,生命变得敞亮而豁达,平静而深邃。

  作为人感性认识中自觉触发的一种意识知觉,作为一个时代的火花的凝聚,美她于每一个人内心的深处。当外在的美使生命与合拍的那瞬间,我们需要做的,是聆听生命之大美,是让自己的心灵与美水乳交融,并成为内在美的自觉载体。

  一如庄子的生命有七重境界: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生不死。他不惜把一切的生命元素抛弃,甚至把的生命在第三重境界便与意识相剥离,最后还剩下什么?是一种静止的美的生命的延续,是一种面对世界的伟大思考和假设。生命成为了美,把世界凝固在意识的一秒,只有美在流动。庄子把如此抽象的内在的美的以生命的形式外化,生命价值的提升与意识的超越是美的终极意义与价值。这样的洒脱与超然,这样的是怎样的一种美的境界?她如扶风而来的笛声,直抵我们的心灵深处。

  一刹那的,在千年风霜间……我浮躁的心终于安静下来,窗外露台的一角有紫藤萝在柔风中轻歌曼舞,那随风飘摇的律动如生命的呼吸与吐纳于这林立的楼宇间,澄澈,绚烂,沉静,惊奇,原来美可以在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时间的流里潜滋暗长,只因爱美的心,生命的力,温暖的情。

读《美的历程》有感2

  第一次这么认真读这么长的一本书,初次接触,就已经激发我对这本书的兴趣,带着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终于看完这本浩浩汤汤的著作,也让我感受了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体会了美的历程。

  徜徉于书本,不仅是一次文化艺术的旅行,更多的是让我们心里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感触,是一次心灵的洗礼,“震撼”这厚重的文字也不足以表现这其中的分量了。在这个和平,快速发展的时代,有几个人的思想还可以回到过去,认认真真地品味“美”,在《美的历程》一书中,从美所产生的源头,沿着时代的顺序,分析了各个时代美学的基本特征。从盘古开天辟地开始,美就已经贯穿整个历程,从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艺术的“拧厉的美”,走到今天科技“高技术的美”,人们的生活似乎也变的愈加的沉重神秘了;六朝.唐.宋佛雕像,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西区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迁等等重要观念,也证明了美学的不同时代的特征,从宏观鸟瞰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

  作为艺术生,或许在一般人眼里,我们是与生俱来的稀有动物,我们具有非一般人的审美能力,可说到底,我们似乎也不曾懂得“美”是一个怎样的名词,该怎样去理解它?正如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所提到,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人类只是美学欣赏的被动者罢了。这一句话似乎也让我懂得:美——并非艺术本身决定,也不能只靠一种单纯的艺术眼光去看待的,远不是任何狰狞神秘的'东西都能成为美的。学艺术的人也并非是稀有动物,他们也是具有常人的眼光。像李泽厚一书中提到:美是需要历史.美术.文学等全面的知识积累,震撼中国艺术的同时,在文明古国面前,每一个人都无奈自己才疏学浅,深感不足,因此,思索,把握和追求也可以造就出一代文艺,一种美。

  作为中国当代大学生,中国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又可以了解多少,是不是红灯绿酒的生活早已埋没我们想要向后追溯的热情?就更谈不上如何去发现美,如何延续美...文末,李先生在美学层面上,给人性的定义也说明了我们应该以怎样一种姿态去对待过去博大精深的美,对待艺术,对待生活中和意识中的美,对待发展中的美,正像李泽厚先生在最后说的,“美的历程是指向未来的”。

读《美的历程》有感3

  读完李泽厚的《美的历程》,虽感慨万千,却迟迟不敢下笔写读后感。“蚍蜉撼树”谈何易?真怕荼毒了这部大书。然而久久思忖之后,还是认为,作为读者,不管我的造诣如何,至少我的思想是自由的,解读也好,感悟也罢,只要我愿意敞开思想的闸门,来次思考的“独白”与感悟的“演绎”,即使是缺乏思想的逻辑性与言语的系统性,但毕竟是我此番观瞻后心灵的原创产物,值得一记。

  仰慕李泽厚可以追溯到高中时期语 文老师的一次无意提及,而读这本书却得力于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对《美的历程》的一句评价:“《美的历程》是部大书(应该是几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评价可谓是高屋建瓴,包罗万象。这是怎样的一部著作呢?何以博得如此赞誉?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阅读这部书。

  十几万字的篇幅,却势如劈竹,“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若非胸中有大丘壑者,大修为者,大沉淀者,定不能将泱泱华夏文明抽丝剥茧,留连入扣,顺理成章,呈现在这部书里。

  越是遥远的、时间跨度大的,内容庞杂的历史越是难写。中国的文明史漫长而又恢弘。而文明的形式又多种多样。在不同社会意识形态下,在不同的经济文化基础上,文明大致可以分为形而下的物质文明,和形而上的精神文明。而两类文明旗下的旁支又是错综复杂的。有的文明可以在艺术博物馆内以具体的形态展示,譬如书中所写的那人面的彩陶、古色斑斓的青铜器、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以及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等,可以给人最直观的认知。而有的文明的展示却不是用眼睛可以体会的,而是需要你用心灵去触及的。时代的`精神积淀下产生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等更是让我们一唱三叹,流连不已,譬如书中的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骨、苏轼的人生意义、王国维的“有我”与“无我”之境、明清的从感伤文学到《红楼梦》等,其路漫漫,作者上下求索,以扰之不浊的的博大气势,用一杆墨笔从史前文明一路披靡到明清近代,通过对中国各个历史时代的文学、艺术、哲学、社会风貌、时代精神的俯观鸟瞰、整体把握,进行简洁明快而又高度凝练的阐释、铺陈、思辨,使得这部薄薄的一册书泾渭分明、脉络清晰、思维缜密。彰显出作者宏大的视野、深厚的积累。尽管我在读的时候,并不能完全理解、记忆,但其恢弘博大的气势,让我掩卷犹叹、欲罢不能,继续这场匆匆的美的巡礼。

  当然恢弘博大的气势,可以有如是的引人入胜之处,但是缈若空中楼阁的理论和概念也可以借此发生,因此再大的气势也必须要有实际内容的强大支撑,方才牢靠而不漂浮。《美的历程》通过对浩若烟海的有关艺术、文学、历史的材料的点检筛选、整理汇合,准确深邃地提炼出各个时代特有的美学主题、精神特质,透过时代纷繁芜杂的表象、琳琅满目的呈现,为我们提取出独特的精神实质、美学实题,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走到了过往时代。如果说气势激发人的思考愿望,思想引起人的精神共鸣,那么珠玉圆润的语言常常能调动人的感官行动。读《美的历程》,是禁不住的,你无法阻挡住那一股从心中汩汩而出的,跟随而不肯离去的念头,而这足以说明它的语言魅力。不是诗而胜似诗的语言,在这里你可以清晰看到,上下对仗、前后呼应、博引旁征------如珠似玉,似流水般勾连,没有刻意追求的刻板生硬。写的虽是久远的历史,却没有辞不达意的佶屈聱牙,更没有酸腐不堪的气息,语言在这里达到了它能发挥的绝佳作用。

  其实作为一个读者,我早已习惯于读偏纯文学的作品。对于带有浓厚性质的美学,哲学、甚至掺杂了政治、经济的作品,向来心生畏惧,便敬而远之。于是,刚读这部书的时候。意志与行为产生了枘凿。尽管我知道意识形态与精神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政治经济的推进。然而主观阅读意识总在回避或轻视非精神形态的因素的制约。但随着阅读的深入,让我渐渐走入佳境,这里的“佳境”不是仅仅只阅读中获得的美的感受,而是一种阅读方式的转折。这部书在悄无声息中“逼迫”我直面文学艺术与经济、政治发展之间的关系。此时阅读不仅是阅读,更是一种理性的思考。而思考总是会带给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收获。

  基于此,在读这部书的时候,我不禁产生了一种阅读的“骄傲 ”。甚至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高度感,颇为得意。

  另外,我又不得不沉思:“阅读”——在当下可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网络文学、电子阅读,以其新颖独特的时尚方式备受热捧。如何重拾经典,捧起经典,(我这里指的的纸质书籍),静心阅读、发掘、思考作品中传统的美学精神,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道德吸收,值得我们去反思。

  “轻浅浮躁”已经成为当下时代人们精神的写实,而我自己也不能幸免。焦虑不安、荒诞无聊的“后现代生活”不时鬼魅一般潜出来迷惑着我。读《美的历程》,让我感受到其中闪耀着的生命感性光辉、积淀着的历史理性思考,它以其“初晴”般的美学性格对我进行及时的解毒与救赎。让我知道外面的霓虹灯再亮再闪耀,敌不过手中的一册好书。

  当然,以上只是我阅读中及阅读后感受,极具个性,不成体系,亦无严谨的支撑,至于对书中内容的理解肯定有许多偏差亦或是存在着“硬伤”,贻笑大方肯定无疑。但《美的历程》作为中国美学史的完美断想,一件不朽的艺术品,一座极难超越的顶峰,拥有者一种“李氏美学”特有的“美”,希望自己以后随着阅历的加增,再读、又读时,能够对今天所言所写,加以修正和深化。

读《美的历程》有感4

  在人类还未有意识进行文化活动开始,一种对美的元素的积淀也悄然展开,读美的历程有感。远古传来的崇高的音响和美的乐声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在那原始混沌的时代,美并不是美,而是一种崇高。何谓崇高?十八世纪英国著名的思想家埃德蒙·伯克曾经说:"崇高是我们心中所产生而感受到最强烈的情感,因为痛苦的观念比快乐来得还要强有力,而这种强有力作用时,那情感就是惊愕,惊愕是一种灵魂的状态,处在其中时所有的精神活动都会停止,并带有某种程度上的恐惧。"崇高,会使人们的心灵充满紧张。原始部落的远古图腾便是这样的道理。在原始部落的远古图腾便是这样的道理。每个部落有其奉为神明的神兽,在人力还不足以抵抗自然的时代,在自然淘汰法则下,生物对比其强势的另一种生物有其恐惧和自然而然的敬畏。图腾,是人类有意识的符号和标记。在部落对抗吞并甚至融合的时候,这种符号和形式,通过人潜意识中的生理反应,对其主观和客观的感性和理性造成了刺激,形成一种类似崇高的情感,这种情感便被记忆在感官里,形成对美的原始积淀。

  在原始社会,人们对美的诠释更是一种对周遭环境的本能式的表达。巫术礼仪的舞蹈、歌唱、礼仪"如火如荼,如醉如狂,虔诚而蛮野,热烈而谨严".这是另一种高贵的崇高——原始歌舞。

  随着奴隶社会的建立,一种绝对权威的统治,崇高狞厉的美浮出这个时代,"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声中进展"、"暴力是文明社会的产婆"、"当时社会必须通过种种血与火的凶残、野蛮、恐怖、威力来开辟自己的态度向前跨进",这种恐惧下的符号化,掺杂着宗教的.神秘,崇高而荡漾一种不可复现的童年派的美。你难以说,这种现象和想象究竟为后世中国人的审美观念留下多浓墨厚彩的一笔,但你无法否认,这是潜藏在所有中国人血液里最神秘的基因密码。崇高与美就这样开始交错缠绕,形成中华民族美学及其重要的一部分。

  乃至你无法辩驳,几百年后的楚地南蛮,延展一种超越了公认的崇高与美的属性——浪漫。楚国文化沾染了理性的概念,却在原始巫术礼仪的歌舞和音乐上愈演愈烈。它又并非一般的崇高,因楚国文化夹杂着由神人化向人间化、理性化的这个过程。它把神话故事化为君臣父子间的世间秩序,神力乱神固然存在,却不再占主导地位。这种崇高,又类似一种崇拜。它的美又和原始社会的美的模糊概念不一样,它有了想象纷繁因而变得炽热深沉,更带有个体人格和情操,美就在这个过程中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感知。这种崇高和美的揉合"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真正光辉的起点和无可比拟的典范".

  再看魏晋南北朝,这个哲学重新获得解放的时代。思辨哲学达到的纯粹和深度是空前的。它感叹的是生命的短促和人生无常的悲哀。极高和极深都能引起崇高感,不过极深引起崇高感夹杂着颤栗惊惧,而极高引起的崇高感则是伴随着欣赏赞叹。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动荡的时代,门阀制度下的政治清洗尤为严重,贵族并不用担心所谓的家道中落,需要担心的只有改朝换代,而恰恰,这一改朝换代在魏晋南北朝,就跟吃饭一样常见。因此在这一大社会背景下,贵族有足够的学识和相对安定的物质条件,既执着又恐惧探索人生。这便是潇洒又飘逸自得的魏晋风度的由来。动荡带来恐惧,而清高的人格带来认识的赞叹。一种崇高又油然而生,在魏晋风度影响下,文学和艺术作品都别具风骨并且具有了文的意识和道的高度。中国文脉的又一主线,中国文艺最为发达和具有民族特征,同是中国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一种高度集中化、纯粹化的艺术——书法走进了大众的视野,表现出魏晋人对美和崇高的认识进入了自觉阶段。

  佛教传入中国刚好在魏晋,社会最动荡而人的追求无所托的时候。那种反理性的宗教迷狂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佛像及其壁画上。"……仍可以感觉到那种带有刺激性的热烈迷狂的气氛和情调:山村野外的荒凉环境,活跃飘动的人兽形象,奔驰放肆的线条旋律,运动型的形体姿态。"他们的佛像又是这样的"某种病态的瘦削身体,不可言说的深意微笑,洞悉哲理的智慧神情,摆脱世俗时的潇洒风度,读后感《读美的历程有感》。这是魏晋以来这个阶级追求向往的美的最高标准。"人匍匐在佛像下,追求的只是一刹那的安定和喘息,那时候的魏晋"白骨蔽野,百无一存",所有可以寄托的便只有往世和来生,以及手上的那件袈裟。黑格尔在论证欧洲中世纪宗教艺术中曾经讲过"这是把苦痛和对于苦痛的意识和感觉当作真正的目的,在苦痛中愈意识到所舍弃的东西的价值和自己对他的喜爱,愈长久不息地观看自己的这种舍弃,便愈发感觉到把这种体验强加给自己身上的心灵的丰富,"这便是崇高的价值,也是美的体现。

  再观中唐以后,世俗化和理性化愈加明显地体现到人们身上,崇高也就变成了人们道德上的崇高,真善美的一种体现。这种崇高便和前者不一样了。艺术的感染力虽然也强,但却没有了立体思考后具有宇宙意识的大震撼和大气象。但是人格的崇高依旧与美交错缠绵,谱写中国文脉的新篇章,给予美一种新的意识和形式。

  中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激荡前行,即使历史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一切人类的进化繁衍的契机都来自于偶然。偶然后的结果通常都是既破又立。除却先秦,便是魏晋南北朝、中唐上和明末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推动了中国命脉的发展。魏晋的思辨带来的人类追求,与先秦理性精神影响了中国人信仰与俗世的融合,中唐的世俗化和宋明理学的同化影响中国人的个性特征,明末的资本主义思想萌芽批判大中华的弊病,这多元的思想推动中国滞后的身躯。而这些,在萌发或形成的过程或多或少地影响中国的文化特征和审美意识。其中,自然意识下的崇高和美交错谱写了一条线索,无论是破或立,分还是合,一种感染人类心灵的属性无所不在。

读《美的历程》有感5

  隐者在人们眼中似乎是独居山林,远离尘嚣之人,然而一个真正的影视不应该只是避开门前的车马喧嚣,而应该在心里修篱种菊。

  说到隐士人们往往会想到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五柳先生—陶渊明。人们总是觉得他避世脱俗超然世外,然而在李泽厚先生的研究中,陶公却有一种不一样的形象“超然事外”。在中国的传统美学中人与自然应该是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

  在政治的动荡的魏晋时期,这天人合一的“理想”在社会矛盾冲击中,早已被许多人忘记了这个时代涌现出:二王,竹林七贤,王谢等等名士。这类名士都在探究生命的意义,但是真正打动我的是陶潜。

  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彭泽县令”到“寄情自然,爱恋简朴生活的.隐士”陶潜讲真与众不同,虽然同样是采取这种所谓“政治性退隐”,但它与阮籍的“忧愤无端,任性终日”是不同的,陶渊明做到了真正退隐。他在权利倾轧后留下的伤痛,他在迷失惆怅之后的伤痕。这一切都足以打倒他,但他选择凤凰涅磐。他选择用心灵的澄澈来对抗迷茫的现实。他在山水之中赋予他的美学思想无尽的生命力。他在其中寻求“真意”,寻求美学哲思,他尽自己所能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样的他,让后世的研究者们为之痴狂。在陶渊明眼中自然景物是他生命的一部分,自然景物并不只是一堆仅供观赏,满足五官感受的死物,而是慰藉心灵的有灵之物,他并没有真正的脱离世界,而是通过避过喧嚣之事,在尘世中找到他的幸福。他借《山海经》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他不仅仅是一个天人合一的隐者,更是一个大自然的崇拜者。

  陶渊明的隐避,美在他用超然世外远避尘嚣的勇气,美在他将自然内化于心外化于情留给后世文学的珍宝,他开创的山水田园诗派,给中国美学历史一个新的打开方式。中国传统的意境可以理解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恰恰是“天人合一”的点缀。历史上还有一位隐者,他是唐代的寒山。寒山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他没有陶渊明那般动荡折磨,却又这般相似,他们归于山林,成就“天人合一”这颇有殊同归之感。

  寒山诗云;:“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

  寒山的洒脱是看清了尘世喧嚣,而后选择在心里修篱种菊,他大概早已把环境和佛道融于内心了。寒山浪游天下,最后选择皈依佛门,隐居天台,和高僧畅谈,隐修于世。在大唐盛世,他为何要做隐者?因为他无法在尘世中求得荣耀,在三十岁以后,他是被迫走上一条与流俗文人不同的道路。这期间,他要经历多少折磨和自我超越,才能摆脱尘世的束缚,跳出世俗主流的价值观,独自为自己寻找一个生存的依托。

  寒山之道不仅美在冰未释雾朦胧的山林幽景,而且还美在与促进了佛学、哲学与自然的合一。他用他通俗易懂,机趣昂然的诗作,陈述自己的境遇为世人指点迷津。他以超世之心行入世之事,这种高度的责任感只有在唐朝这样的盛世年华才能孕育。

  不同的时代背景却成了美学发展的催化剂,每个时代的隐者都有着自己的风范,他们在寻求生命意义的路上留下艺术,缔造了美,描绘了历史。他们交给自己的这张答卷,也带给了后世的人们丰富的宝藏。

读《美的历程》有感6

  乍一看这本书真是透着一股神秘劲,美怎么会有历程的呢?难道以前美的东西现在又不美了?于是我选择了它。想看看这位学者如何为我解疑。这本书采用了时间顺序,从远古时期到宋元明清,将每一段时期的艺术特色结合社会背景,介绍了五花八门的东西,图腾、青铜器纹饰、诗词、小说戏曲,实在是叹为观止。在此之前,我是不知道还可以这样说美的,如此抽象的字却被描述的这样具体真是从心底里敬佩李泽厚这位学者。

  美到底是什么?从此书中看,浪漫主义是美,理性精神是美,山水意境亦是美,它是感性的,也是深刻的。作为一个理科生,对历史了解十分有限,但也不认为此书晦涩难懂。每一个字中都蕴含着历史文化,细细斟酌,又与之前理解的`不太相同了,这便是语言的美吧。在这张大画卷中,我仿佛看到了伟大的祖先们对美的积极追求,在社会背景这个大熔炉中,人们在适应它,承受它,却从停止过对美的探索。

  第一次明白美竟然可以如此源远流长,此书中描写的都是深刻意义上的“美”,他们是鲜活的,它们身上有着历史的烙印,且大多是深不可测的,真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读后感·这与我先前理解的美大有不同。在我看来繁花似锦是美,一枝独秀亦是美,不过是理解的层次不同罢了。

  作者笔下的美是艺术的美,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这些自然也是美,既是艺术的美,更是中国历史的美,艺术精神的美。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趣,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则是世俗人情。

  那么这本书又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呢?原来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社会产生的“美学热”,它是思想解放运动的产物,人们从长期压抑中解放出来,人们迫切希望有这样一本书出现,所以它便应势而生了。

  说实话,我这人没什么艺术追求,但看了此书后深觉医术实在是美,在历史文化的熏陶下,无论过了多少年,它在历史的长河中仍然熠熠生辉,以供无数仁人志士欣赏。

【读《美的历程》有感】相关文章: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09-15

美的历程读后感04-15

《美的历程》读后感02-09

美的历程读后感11-30

《美的历程》读后感04-12

美的历程读后感(精选19篇)03-02

《美的历程》读后感7篇04-14

美的历程读后感6篇02-16

美的历程读后感7篇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