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读后感

时间:2023-08-29 13:05:4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呼啸山庄读后感(必备14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呼啸山庄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呼啸山庄读后感(必备14篇)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1

  今天读完了《呼啸山庄》,这是让我流眼泪的第四部作品。心情随着情节起伏波动,时而平静舒缓,时而揪心难过。

  最近越来越觉得,世间的每个人都好像是一样的。无论是你现在的贫困还是眼下的富有,一方面的优势必定会有一方面的缺失。世世代代,永永远远。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让我痛苦,还记得那是高中的一次语文早自习,泪水并没有随着下课铃声结束,连卫生纸都是借来的。可能是被母亲那种想帮助却又不知所措的无奈所感动,或许读作品的时候想到了自己的父母。我能感受到母亲的'小心翼翼与无可奈何,同时还有残疾人传达出的对生命的绝望。从那之后,我便再也没有读过史铁生的作品了,并不是它不好,而是我并没有那么强大的内心。

  第二部作品是《石评梅传》,看完之后被石评梅和高君宇那生生死死的爱恋感动,但又为石评梅的“独身主义”惋惜,当她就要妥协,愿意抛下一切,那个人却再也没有生命去等她。29岁与26岁,两个年华正好的人都葬在了陶然亭,三年里,石评梅毕生的泪水都洒在君宇坟前,从此生死两人,阴阳相隔。

  余华的《活着》很悲苦,我相信世界上不会存在福贵那样的人,没有一个人连一个亲人都留不住,那样残酷的孤寂的冷清的世界是不存在的,如果硬要我相信人活一生到头来只能与牛相伴,我是怎么也不会相信的。

  第四部作品,就是今天刚读完的《呼啸山庄》。它包含了两代人的恩恩怨怨,我也不清楚为什么对希思克利夫怨不起来,恨不起来。反而会涕泗横流。他是一个让人怜悯的人,世俗的冷眼旁观、残酷、无情、嘲讽、戏谑、抛弃一步步把他逼上复仇的深渊。在亦舒的小说《我的前半生》里有这样一句话:最佳的报复不是仇恨,而是打心底发出的冷漠,干嘛花力气去恨一个不相干的人。我想能这种报复真的是太“伟大”了,对于希思克利夫来说,他根本做不到。面对世俗的嘲讽,抛弃,不堪,戏谑,辱骂,苟且,他便再也不会一再忍受。

  受尽了世人的冷眼旁观,尝尽了人生的凄凉悲苦,活成了恶魔般的人,十八年来一直在仇恨中活着,他很可悲!她爱凯瑟琳却要忍受十八年日夜四年之凄苦,想要把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的财产想尽一切办法收入囊中,但是仇恨蒙蔽的心灵并不快乐。越是实展着自己的复仇大记,内心就越接近地狱。

  庆幸的是希思克利夫选择绝世而死,艾米丽勃朗特也选择让他的灵魂接受了《圣经》的洗涤。人世间的生离死别也都在一路坎坷之后选择了宽恕。小凯瑟琳最后遇上了那个对的人,就好像《红楼梦》最后巧姐嫁给了板儿,一个辉煌家族落了幕,故事也就此完结。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2

  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爱情和复仇的故事,呼啸山庄的主人恩肖收养的弃儿希斯克利夫和恩肖的女儿凯瑟琳相爱了,但是他们的爱情遭到了层层阻挠,最终劳燕分飞,凯瑟琳嫁给了画眉山庄阔少爷埃德加,而希斯克利夫为了报复娶了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内心痛苦的凯瑟琳在生产中死去,但是她的死并没有浇灭希斯克利夫对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复仇的欲望,最终在他的迫害之下,凯瑟琳的哥哥亨得利,爱人埃德加以及伊莎贝拉都相继死去,他还强迫埃德加的女儿小凯瑟琳嫁给自己即将死去的儿子小林敦,在他儿子死后,他顺利地将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所有产业都收入自己名下。虽然希斯克利夫的复仇得逞了,但是他始终无法从对死去的凯瑟琳的恋情中解脱出来,最终不吃不喝苦恋而死。

  不可否认的是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始终都深爱着对方,但是在这份痴恋当中都迷失了自我。凯瑟琳因为虚荣嫁给了埃德加,而希斯克利夫在认为自己的感情遭到背叛之后则开始了无休止的疯狂的报复。他们之间的爱情既是整部小说最动情的地方,又是所有悲剧的源头。唯利是图而又现实的社会使得凯瑟琳的爱变得不纯粹,她虽然到死都认为自己的血液里流淌着和希斯克利夫一样的不安分,倔强和狂野,最终却受了物质文明的蛊惑,自认为明智地嫁给了一个她不了解也根本就不爱的埃德加,她的“明智之举”最终造成了三个人一生的不幸。艾米丽在塑造凯瑟琳这个人物的时候,赋予了她很多的同情,但是同时还有鞭笞,无奈。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概括最为恰当了。

  希斯克利夫是与现实社会对比最为鲜明的一个。他本来就是一个被现实抛弃的人,是老恩肖把他带回现实,并且用自己的`爱保护着他让他得以生存,但是希斯克利夫始终是与现实格格不入的。他有着自己的生存准则,有着狂热而又深沉的爱恨,爱的激烈,爱的刻骨,爱的纯粹。他原本以为自己可以和凯瑟琳永远简单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当他的愿望破灭的时候,没有选择妥协,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去守护凯瑟琳,守护自己的爱情。他希望用复仇的方式来夺回属于自己的一切,也正是这种欲望,让他在迷失自己的路上越走越远。

  如果说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整部小说的内容,我想用这句话“他们所有人都在错误的时代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最终造成了悲剧的一生,每一个人都在悔恨中死去,还差点让不幸殃及到下一代。但是即使结果已经不可逆转,我们还是应该为他们感到安慰,在做出错误选择之后,他们都反抗过,为了自由和幸福而争取过,他们的生命有如那野外的向阳花,那么热烈地绽放过……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3

  感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在感恩中成长,在感恩中经历,在感恩中幸福。

  《呼啸山庄》讲的是一个爱情与复仇的故事,弃儿希思克利夫在利物浦的大街上被好心的恩肖先生捡起,抱回家收养,与恩肖的儿子辛德雷和女儿凯瑟琳在一起生活,辛德雷讨厌希思克利夫,而他的妹妹却喜欢希思克利夫,恩肖死后,辛德雷成了一家之主,把希思克利夫当仆人和佃农对待,剥夺了他受教育的权利,半百般侮辱,虐待他。与此同时,凯瑟琳和希思克利夫由于性格和爱好上的一致而成为最好的朋友并产生了朦胧的爱情。邻近的富绅之子林顿向凯瑟琳求爱,频繁登门拜访,凯瑟琳对他表示了好感并决定嫁给他,希思克利夫愤而出走。三年后凯瑟琳嫁给了林顿。希思克利夫也发财回来,同时实施报复。辛德雷因丧妻而染上了酗酒和同赌博的恶习,希思克利夫引诱他进一步堕落,轻而易举地占有了他的全部家产,并将他的儿子教唆成一个文盲和无赖。希思克利夫利用欺骗手段娶了林顿的`妹妹伊莎贝拉为妻,婚后百般虐待她。

  凯瑟琳在病疼中生下女儿小凯瑟琳后去世,伊莎贝拉在认清希思克利夫的真面目后也离他而去,并生下了儿子小林顿。后来,伊莎贝拉列死去,儿子被希思克利夫夺回到自己手中,并诱使他与小凯瑟琳相爱。在林顿病重之时,他设计劫持了小凯瑟琳,强迫她与自己的儿子小林顿成亲,吞并了林顿的全部家产,完成了他的复仇计划。小林顿不久死去,小凯瑟琳与辛德雷的儿子哈里顿产生了爱情。与此同时,希思克利夫被凯瑟琳的鬼魂缠绕得坐卧不宁,不思饮食睡眠,他从哈里顿与小凯瑟琳的眼睛里看到了凯瑟琳的那双眼睛,不愿再阻挠他们的爱情,在抑郁和精神错乱中死去。

  希斯克里夫是悲惨的,从小没有得到父母的爱。因为爱他会杀人,而他也终在爱中死去。或许他的行为被许多人所不能谅解,但是他心中有着自己对爱情的理解。因为不能与相爱的人在一起他做出了许多残忍的事情,甚至在瑟琳临死之前还要羞辱她,他的爱是疯狂,是激烈的,是残忍的。可能我们现在还不懂爱,不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含义。当爱被化为仇恨时,那已经不是爱了吧,那是一种恨,一种深入骨髓的恨。此时他心中已被仇恨覆盖了,无耐,惆怅,孤独,或许还有许多我们所不知道的。当仇恨在他心中生长时,那一颗纯真感恩的心已不复存在。凯瑟琳曾说:希刺克利夫就是我,我就是他……但是他们的爱却不被世人所理解,那是无奈,迷茫,痛恨。希斯克里夫最后明白了爱的真谛,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他的墓与他爱的人紧靠在一起,此刻他是幸福的。希斯克里夫他最后终于明白了感恩,只是命运捉弄人。

  命运弄人,徒叹奈何。咫尺天涯,各自珍重。因为他忘记了感恩,才有后来一切的发生,让我们在感恩中成长,重新开始!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4

  从来没有一本书会让我如此艰难地看下去20xx年买的中英对照版的我先读完中文然后再看英文昨晚终于看完了五年时间看完一本书对我是从来没有过的晚上一个人看上几页特别是英文的如果看不下去了睡意就会来临睡觉前看书真的有催眠作用。

  要看一本书首先得了解作者:

  艾米莉·勃朗特生前寂寞和姐姐夏洛蒂一样她是个没见过多大世面的英国北部小郡牧师家的女儿凭着幻想与激情写作她也用一个男性化的笔名“埃律斯·贝尔”发表作品可是当她的《呼啸山庄》继姐姐的《简·爱》问世后却没能像《简·爱》那样得到热烈的回应相反它遇到了普遍的冷淡和几篇严厉贬抑的评论有一篇刻薄的评论甚至说:“是哪一个人写出这样一部作品来他怎么写了十来章居然没有自杀?”这是一本可怕的、令人痛苦、强有力而又充满激情的书这与它年轻的作者本身的性格与才华不无关系。

  艾米莉自小内向缄默又总带着几分男性自居感诚如夏洛蒂所说的;“她比男人还要刚强比小孩还要单纯她的性格是独一无二的。”在少女时代当她和姐妹们关在家里“编造”故事写诗的时候她就显现出一种内涵更深的倾向收录在她们诗歌集中艾米莉的作品总是如同波德莱尔或爱伦·坡那样困惑于恶这一问题在那纯洁的抒情风格之间总徘徊着死亡的阴影。到《呼啸山庄》动笔时这种困惑与不安变得急不可耐她迫切需要创造一个虚构的世界来演示它把自己心底几近撕裂的痛苦借小说人物之口倾吐放在我眼前的这一部《呼啸山庄》显得与众不同:

  它狂放不羁的浪漫主义风格源自于人物“爱”与“恨”的极端的冲突而在希克厉和凯瑟琳这对旷世情侣身上极度的爱中混合着极度的恨失去凯瑟琳使希克厉成为一个复仇狂。加之作者把故事背景放置在一个封闭的小社会——两个山庄和开放的大自然——荒原之中整个小说的情境就格外地“戏剧化”阴冷而暴力神秘怪烈又隐含着神圣的温情。

  其次女作家放弃了那种从头说起原原本本的叙事手法19世纪的女作家像她姐姐写《简·爱》奥斯丁写《傲慢与偏见》都采用的`是这样一种易于为大众接受的传统手法艾米莉则为了讲清楚发生在两代人身上的复杂故事别出心裁地采用了当时少见的“戏剧性结构”借用了一位闯入呼啸山庄的陌生人洛克乌先生之耳目从故事的中间切入这时候女主人公凯瑟琳已死去希克厉正处于极度暴虐地惩罚两家族的第二代的时候这就设置了一个巨大的悬念使读者急于追索事情的前因又时时关注着人物未来的命运。当然对于当时读惯古典小说的人们来说接受这种叙事系统是有些吃力的以致于有人指责此书“七拼八凑不成体统”。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5

  从来没有一本书会让我如此艰难地看下去20xx年买的中英对照版的我先读完中文然后再看英文昨晚终于看完了五年时间看完一本书对我是从来没有过的晚上一个人看上几页特别是英文的如果看不下去了睡意就会来临睡觉前看书真的有催眠作用。

  要看一本书首先得了解作者:

  艾米莉·勃朗特生前寂寞和姐姐夏洛蒂一样她是个没见过多大世面的英国北部小郡牧师家的女儿凭着幻想与激情写作她也用一个男性化的笔名埃律斯·贝尔发表作品可是当她的《呼啸山庄》继姐姐的《简·爱》问世后却没能像《简·爱》那样得到热烈的回应相反它遇到了普遍的冷淡和几篇严厉贬抑的评论有一篇刻薄的评论甚至说:是哪一个人写出这样一部作品来他怎么写了十来章居然没有自杀?这是一本可怕的、令人痛苦、强有力而又充满激情的书这与它年轻的.作者本身的性格与才华不无关系。

  艾米莉自小内向缄默又总带着几分男性自居感诚如夏洛蒂所说的;她比男人还要刚强比小孩还要单纯她的性格是独一无二的。在少女时代当她和姐妹们关在家里编造故事写诗的时候她就显现出一种内涵更深的倾向收录在她们诗歌合集(此书初版仅售出2册)中艾米莉的作品总是如同波德莱尔或爱伦·坡那样困惑于恶这一问题在那纯洁的抒情风格之间总徘徊着死亡的阴影。到《呼啸山庄》动笔时这种困惑与不安变得急不可耐她迫切需要创造一个虚构的世界来演示它把自己心底几近撕裂的痛苦借小说人物之口倾吐,

  放在我眼前的这一部《呼啸山庄》显得与众不同:

  它狂放不羁的浪漫主义风格源自于人物爱与恨的极端的冲突而在希克厉和凯瑟琳这对旷世情侣身上极度的爱中混合着极度的恨失去凯瑟琳使希克厉成为一个复仇狂。加之作者把故事背景放置在一个封闭的小社会——两个山庄和开放的大自然——荒原之中整个小说的情境就格外地戏剧化阴冷而暴力神秘怪烈又隐含着神圣的温情。

  其次女作家放弃了那种从头说起原原本本的叙事手法19世纪的女作家像她姐姐写《简·爱》奥斯丁写《傲慢与偏见》都采用的是这样一种易于为大众接受的传统手法艾米莉则为了讲清楚发生在两代人身上的复杂故事别出心裁地采用了当时少见的戏剧性结构借用了一位闯入呼啸山庄的陌生人洛克乌先生之耳目从故事的中间切入这时候女主人公凯瑟琳已死去希克厉正处于极度暴虐地惩罚两家族的第二代的时候这就设置了一个巨大的悬念使读者急于追索事情的前因又时时关注着人物未来的命运。当然对于当时读惯古典小说的人们来说接受这种叙事系统是有些吃力的以致于有人指责此书七拼八凑不成体统。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6

  这是一场交织复杂的爱情故事,在这人性与仇恨的冲突中,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悲剧就这样上演。从希斯克历夫的懵懂童年到他生出爱情萌芽再后来悲剧的发生以及复仇的焰火吞噬他的灵魂后又重新唤醒了心中的的那一点良知。故事曲折纠缠,人物性格复杂,感情纠结多变,在那佣人迪恩太太的口中故事一点一点慢慢展开。

  当年少的希斯克历夫被外出的老厄恩肖先生捡回家中,故事便慢慢开始,在希斯克历夫刚到家中便被呼啸山庄整庄人所不喜之时,悲剧的发生便早已埋下了伏笔,正如作者所说,“收下他,哪管他黑的就像从魔鬼那边过来。”老厄恩肖对希斯克历夫的宠爱引起了一家人的反感,从佣人到少爷俱都对希斯克历夫产生了浓浓的厌恶感,也因此买下了希斯克历夫心底仇恨的种子。少年懵懂的希斯克历夫饱受欺凌,最终在老厄恩肖死后被亨德雷赶出家门时,点燃了心中那抹复仇的火焰。而小时与凯瑟琳小姐的懵懂爱情也在那虚荣与无知中彻底葬送了希斯克历夫心中的最后一点理智,一心复仇的他走上了背井离乡的道路。多年后的希斯克历夫不知在何处赚到了一大笔钱后回到了呼啸山庄,被仇恨遮蔽双眼的他不顾一切对当年肆意欺凌他侮辱他的亨德雷展开了一系列人性扭曲的折磨。

  带坏了亨德雷的儿子小林顿后慢慢蚕食了呼啸山庄的同时也骗取了画眉山庄的财产,他把林顿家的掌上明珠娶回家后却又频施家暴,在后悔与无奈中郁郁而终,他把对凯瑟琳的爱与对亨德雷的恨意施加在他们的后代身上,最终希斯克历夫在临死前放弃了自己的复仇,带着自己对凯瑟琳的爱与那最后复苏的一点人性走向了黄泉。在凯蒂与哈里顿的爱情中他看到了当年自己与凯瑟琳的影子,在那最后复苏的一点人性中,他为自己的复仇行为感到了一丝后悔,放弃了对下一代人的折磨,放下了自己多年的心结,在一切都烟消云散知识带着那对凯瑟琳一如既往痛彻心扉的爱意走完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步。

  希斯克历夫一生由爱而恨,由悲而悔,说不清我们对他到底应该同情还是痛恨,他的一生可悲也同样可恨,在自己纠结的复仇与悔恨的心理中不停地折磨着别人也同样在折磨着自己,这种疯狂的报仇泄恨,貌似悖于常理,但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非同一般的叛逆精神,这是一种特殊环境、特殊性格所决定的特殊反抗。希斯克利夫的爱情悲剧是社会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呼啸山庄》的故事是以希斯克利夫达到复仇目的.而自杀告终的。他的死是一种殉情,表达了他对凯瑟琳生死不渝的爱,一种生不能同衾、死也求同穴的爱的追求。

  而他临死前放弃了在下一代身上报复的念头,表明他的天性本来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变得暴虐无情。小说的结尾美丽的让人沉醉,那一片湛蓝的天空下又有谁不能安眠?人性扭曲也罢疯狂复仇也罢,希斯克历夫的一生让我们在纠结中思考在痛苦中体味,在那失而复得的人性中慢慢领悟着人生。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7

  很多时候,回忆曾经过往,天空总会是一片灰色。压抑时候,并不觉出它压抑,只是当压抑过后再回首,总觉得那时候伤痛,隐忍着流传红色血液,惨烈地撕扯着。

  那座雪夜中鬼魅召唤圣灵呼啸山庄,那些挣扎在道德底线上痛苦却又畸形快乐人们。

  每一次看到希斯克里夫这个名字,总觉得那字字都透着残忍,暴戾。还几分又一张发黄英文报纸上面一句话:“一个在童年时代就遭遇不公人,他人格还能有多么积极向上呢?”仿佛法老咒语,缚住了本应该高兴快活小希斯克里夫,强硬粗鲁将仇恨灌入一个幼嫩到甚至惹人怜爱心。有时候总是在想,到底是谁会了希斯克里夫,是老恩肖,是约瑟夫,还是亨德利?后来看到那一晚上暴雨雷电,我懂了,在呼啸山庄,除了那可爱她爱着姑娘,希斯克里夫,他什么也没有。一个人可以被侮辱,可以被打压,却不能被此生最真实爱所背叛。那高背椅子后,孤独而又冰冷灵魂,隐隐触伤人心。那是怎样人啊,爱时候,令人窒息,恨时候呢,又叫人深深恐惧。他就如同一座阴云,他离开了。仿佛一切都没有了阴郁,呼啸山庄依旧一如既往麻木着,酒气熏人,可我们美丽凯西·恩肖,却住在那好像永远都只有阳光画眉山庄,与她优雅绅士丈夫快乐依偎。但,那只是仿佛。

  凯西裙带纯净漂亮,“在整个教区里,就属她眼睛最漂亮,她微笑最甜蜜,她脚步最轻盈。”看起来活泼快乐小姑娘,她就真活泼快乐吗?就像所有女孩子一样,凯西是虚荣,只是那虚荣遇上了希斯克里夫,她便害了两个炼狱中苦苦煎熬人儿,生生拆散了一对明明爱另一个胜过爱自己恋人。一个人可以逃脱命运安排,可以逃脱每一个残暴敌人,却万万逃不脱自己心。真正理解着爱着凯西,或许只有希斯克里夫吧?!我始终难以承认内莉是凯西朋友。一个朋友,她不应该在看到朋友人格迷途时漠然以待,一个朋友,她不因该在朋友矛盾痛苦时冷言冷语。所以凯西,她是那样可怜,不同于希斯克里夫可怜。她人生处处是矛盾,希斯克里夫早已对人生恨得彻底,他可以将全部爱都只寄托在她身上,爱着她,让她去感觉每一寸心跳,虽然他不说,可是她会懂。而凯西呢,没有一个朋友,可以让她倾吐内心压抑。她火一般渴望着,渴望着可以向一个人敞开心扉。可是没有,没有一个人,包括希斯克里夫,包括她绅士优雅丈夫---埃德加·林敦。凯西·恩肖,她本来是那么天真纯净姑娘,即使生活在令人发疯呼啸山庄,也都是那么热情和善于爱。只是生活呵,它总是不住用体面生活来迷花了人眼。

  在那些反着腐烂气味子句中,在哪做氤氲漫步山庄中,所有人都期盼着,期盼着阳光降临,期盼着被宽恕,可是所有人都不知道,遮住那阳光啊,恰恰是他们自己。

  凯西,它具有人世间最为高贵品质……在绝望中爱。

  只有爱才可以去感化,惨烈着充满着绝望压抑。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8

  燃烧的火焰之美。

  他是完全的悲剧角色。出身不可选择,地位卑下,真挚的爱情被剥夺,他唯一能做的只有报复,残酷地对待剥夺他爱情的任何人,残忍地伤害许多无辜的人,甚至连凯瑟琳,他都不选择原谅,还有凯瑟琳的孩子,都成为可怜希斯克厉夫复仇的工具。

  如果爱,让人的内心怀有浓烈的狠,使她因这恨而对所爱的人说出以下的话:“你为了使自己开心,而把我折磨到死,我心甘情愿;只是允许我以同样的方式让我自己开心,而且也跟你同样尽力避开侮辱。你铲平了我的宫殿,就不要树立一个茅草屋,而且满意地欣赏你的善举。以为你把这草屋作为一个家给了我。”

  我突然怀疑爱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也开始怀疑希斯克厉夫到底是不是爱着凯瑟琳。在他生命里,凯瑟琳是唯一关心他、安慰他、鼓励他、并渴望改变他恶劣状况的人。在他心中,凯瑟琳是唯一的,是他的全部,是他一切的源泉:快乐和甜蜜,苦痛和伤悲,是他的生命,是他的一切。这种爱,已经超越了爱的意义。

  迎娶伊莎贝拉,完全是出于发泻积聚在内心许久的恨与怨。希斯克厉夫的恨,弄得什么都化不开,正像他的爱,唯一让人情不自禁的感动、深陷,并原谅。

  凯瑟琳临终的一段,希斯克厉夫的悲伤感人至深: “啊!你说过,不管我的痛苦!我只要做一个祷告,我要重复地说,只要我的舌头不僵硬。凯瑟琳,只要在我还活着的.时候,愿你也不得安息!你说我害了你,那么,缠着我吧!被害的人是缠着他的凶手的。我相信,我知道,鬼魂是在人世间漫游的。那就永远跟着我采取任何方式把我逼疯吧!只要别把我撇在这个深渊里,这儿我找不到你!啊,上帝!真是没法说呀!没有我的生命,我不能活下去!没有我的灵魂,我不能活下去啊!”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沉醉在爱情的悲痛中。大段大段精彩的描写,疯狂地迷执的带着恨意的爱情,深入骨髓的疼痛、无法选择的不幸,执着与复仇的坚韧、生离死别的悲伤。我不知道,爱,到底是种什么情感?对于相爱的人,应该如何去抓住他,如何把握?对于所爱之人,如何给予,如何付出,如何牺牲?

  希斯克厉夫爱之深刻、爱之疼痛,但到底他懂不懂得爱?还是仅仅他一个人,是他的个性使然?还是所有的人面临这一切都会做如此的选择:任何仇恨将一切撕毁,任凭灵魂死去,徒留一副残骸,直至生命的力量消磨耗尽。那这样的爱情,拥有与放弃还有什么用?即使凯瑟琳活着,他又能给她什么样的幸福?

  爱情,只会把人丢进欲望的深渊!相爱时温柔,分手时宽容,试问,几人能做到?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9

  有不计其数的人把《呼啸山庄》说成是复杂的心理悬疑小说或是探索人性和伦理的著作,而在我看来,《呼啸山庄》说的就是终归是一场爱和爱的呼啸。

  年少轻狂的希斯克利夫与同样年少轻狂的凯瑟琳相爱,却在复杂的世俗背景下被迫分离。凯瑟琳的爱情苦果让希斯克利夫的情感世界崩裂,从此他尽余生之力实施一场灾难性的复仇,这场复仇之火几乎燃尽了一切温情、希冀和生命,而作为最后的赢家,希斯克利夫对也无法逃脱他死于爱的梦靥。

  欧美文学界称《呼啸山庄》是一部“人间情爱的宏伟史诗。”的确,凯瑟琳说“在这个世界上,我最大的悲苦就是希斯克利夫的悲苦,我活着的最大目的`就是他。我对希斯克利夫的爱,恰似脚下恒久不变的岩石,我就是希斯克利夫!他并不是作为一种乐趣,而是作为我自身存在在我心中!”

  希斯克利夫则说“两个词就可以概括我的未来了:死亡和地狱。失去了她,活着也在地狱里。”凯瑟琳在希斯克利夫沸腾的灵魂里看到自己的倒影,而希斯克利夫把凯瑟琳的爱视为生命。这种灵魂交叠的爱,光辉而壮烈。我们不能说这是最美好的爱情,但至少,它是最纯粹的

  并且饱含着力量,正是这力量在背叛面前掀起疾风骤雨似的报复,毁灭生命同时升腾爱情。因此在我看来,书中所谓的仇恨、狂放、扭曲、残暴以及一切有悖于人伦道德的手段,都源于他们之间那场因为刻骨铭心所以山呼海啸的爱情。

  《呼啸山庄》是一部漩涡似的小说。在《呼啸山庄》里,作者以全部的心血铸造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就是一个典型的漩涡中的矛盾结合体。希斯克利夫在漩涡里挣扎于生命和爱情,而我们,每一个读书的人,在这个漩涡里挣扎于对主人公的无限的热爱和仇恨。

  《呼啸山庄》不是一部令人窒息的惨剧。在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残酷爱情的余味中保存了新生的希冀,那就是山庄的后代、哈里顿与小凯瑟琳的爱情,它幸存于复仇的火焰里并且健康茁壮、生气勃勃。我想这爱情的幼苗,是作者赐予读者的最后的美好想象,让我们在无尽的忧愤和挣扎里停下脚步,再次嗅到生命与爱的清香。

  或许《呼啸山庄》要教给我们的有很多,譬如坚守尊严的崇高、信奉理性的高贵、恪守心灵的自由等等。然而当我们合上书之后,真正为之动容的不是这些哲思,而是故事本身以及它所引出的绵绵遗恨。

  除了那些人生教训,《呼啸山庄》给我们的更多是一种感觉,那就是在你合上书低头沉吟的那一刻,或许你会在一瞬间突然觉得,那种撩人的璀璨的山呼海啸的爱正在书中所写的那种盛放着石楠的荒原上,萌生着、铺陈着、燃烧着、呼啸着,滚滚而来……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10

  从来没有一本书会让我如此艰难地看下去20xx年买的中英对照版的我先读完中文然后再看英文昨晚终于看完了五年时间看完一本书对我是从来没有过的晚上一个人看上几页特别是英文的如果看不下去了睡意就会来临睡觉前看书真的有催眠作用。

  要看一本书首先得了解作者(转摘):

  艾米莉·勃朗特生前寂寞和姐姐夏洛蒂一样她是个没见过多大世面的英国北部小郡牧师家的女儿凭着幻想与激情写作她也用一个男性化的笔名“埃律斯·贝尔”发表作品可是当她的《呼啸山庄》继姐姐的《简·爱》问世后却没能像《简·爱》那样得到热烈的回应相反它遇到了普遍的冷淡和几篇严厉贬抑的评论有一篇刻薄的评论甚至说:“是哪一个人写出这样一部作品来他怎么写了十来章居然没有自杀?”这是一本可怕的、令人痛苦、强有力而又充满激情的书这与它年轻的作者本身的性格与才华不无关系。

  艾米莉自小内向缄默又总带着几分男性自居感诚如夏洛蒂所说的;“她比男人还要刚强比小孩还要单纯她的性格是独一无二的。”在少女时代当她和姐妹们关在家里“编造”故事写诗的时候她就显现出一种内涵更深的倾向收录在她们诗歌合集(此书初版仅售出2册)中艾米莉的作品总是如同波德莱尔或爱伦·坡那样困惑于恶这一问题在那纯洁的抒情风格之间总徘徊着死亡的阴影。到《呼啸山庄》动笔时这种困惑与不安变得急不可耐她迫切需要创造一个虚构的世界来演示它把自己心底几近撕裂的痛苦借小说人物之口倾吐放在我眼前的这一部《呼啸山庄》显得与众不同:

  它狂放不羁的浪漫主义风格源自于人物“爱”与“恨”的极端的冲突而在希克厉和凯瑟琳这对旷世情侣身上极度的爱中混合着极度的恨失去凯瑟琳使希克厉成为一个复仇狂。加之作者把故事背景放置在一个封闭的小社会——两个山庄和开放的大自然——荒原之中整个小说的情境就格外地“戏剧化”阴冷而暴力神秘怪烈又隐含着神圣的温情。

  其次女作家放弃了那种从头说起原原本本的叙事手法19世纪的女作家像她姐姐写《简·爱》奥斯丁写《傲慢与偏见》都采用的是这样一种易于为大众接受的`传统手法艾米莉则为了讲清楚发生在两代人身上的复杂故事别出心裁地采用了当时少见的“戏剧性结构”借用了一位闯入呼啸山庄的陌生人洛克乌先生之耳目从故事的中间切入这时候女主人公凯瑟琳已死去希克厉正处于极度暴虐地惩罚两家族的第二代的时候这就设置了一个巨大的悬念使读者急于追索事情的前因又时时关注着人物未来的命运。当然对于当时读惯古典小说的人们来说接受这种叙事系统是有些吃力的以致于有人指责此书“七拼八凑不成体统”。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11

  读《呼啸山庄》,里面的主仆关系,总感觉与我们民族历史上的主仆关系不一样。不得不承认,我们的仆没有独立的人格,就不是一个人。《呼啸山庄》中英国人的贵族意识也很强,而区分贵族与仆人的仅仅是知识、外表,从而说明一个国家崇尚知识,对读书人尊重。

  读《呼啸山庄》时,书中的林惇使我想到了前面读过的《包法利夫人》中的包法利,两个人对夫人的好惊奇的相似,夫人又都是那么的不领情!结果都是幸福不能长久。

  当读到耐莉受到希刺克厉夫威胁答应让凯蒂再入“虎口”,后来也履行诺言时,心中真是气愤,为什么耐莉不会变通一下呢?撒谎脱身后可以不履行诺言,毕竟自己的诺言是威胁下讲出来的。想想估计是作者为了故事情节故意安排的,如果不那样,故事就讲不下去了。

  书中对养育孩子的描写中(除希刺克厉夫),不管是仆人还是主人,都不会用武力压迫,而是尽量去说服,从小就培养了独立的人格,而不是听人使唤、摆布的工具,对孩子的教育很有启示。

  读《呼啸山庄》,一直隐约感觉不是真的',不会有社会现实支撑,当读完译后记时,看到作者姊妹便常以读书、写作诗歌,及杜撰传奇故事来打发寂寞的时光,就不觉得奇怪了。

  书中写哈里顿显然觉得太糟了,他先是因为愚昧无知而被人人嘲笑,而后为了努力改掉它却又被人嘲笑,他那上进的努力,既不能保护他避开轻蔑,也不能使他得到赞许,却产生了恰恰相反的结果。其实,我们生活中何尝不是,我们做一件事,总会有很多的反对声音,但当我们为了反对声音而放弃,那是非常可惜的,只有坚持,到最后才会有夺目的结果。

  我痛恨希刺克厉夫的忘恩负义(他使我想到了《农夫与蛇》),主人收养了他,他却恩将仇报,吞并了主人及林惇家的财产;我无法相信希刺克厉夫的绝情,爱不能感化他心中的仇恨,任他一错再错;我怀疑希刺克厉夫是不是人,为什么小说要塑造一个这样的应该说是魔鬼。

  当我读完译后记时,才发现自己的理解是多么的渺小,如果作者的思想是一颗西瓜,那我理解的只有一颗芝麻大小!译者说《呼啸山庄》中的男男女女不是大自然的囚徒,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而且努力去改变它,有时顺利,却总是痛苦的。那希刺克厉夫就是乡巴佬翻身的斗争,他获取的财富究竟是谁的呢?是大自然的,只是贪婪的人类将他们归为己有。另一方面,希刺克厉夫报复的成功,却使身为与他一样的我们读后憎恨他,究竟谁更可恨、谁更是非不分?希刺克厉夫最后醒悟了:这样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复仇方式必然只能走向寂寞与空虚!他成全了哈里顿与凯蒂!然后到达自己的天堂了,他不稀罕我们一般读者对他的评价。

  这次写读后感,已经跳出了堆砌摘抄出来的句子,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的思想,以及读书过程中的所想,一气呵成,感觉又进了一步!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12

  本书讲述了两个家族,两代人之间爱恨纠缠的故事。呼啸山庄主人原本有一双儿女——儿子亨德利和女儿凯瑟琳。画眉山庄也有一双儿女——儿子埃德加和女儿伊莎贝拉。

  呼啸山庄老庄主领回来一个弃儿——希斯克利夫,也就是本书的主人公,到这个家以后,老庄主将其所有的爱给了他。自己的亲儿子不怎么照料,因此亲儿子亨德利对这个外来者很不友好,常常折辱欺负他,但他的妹妹凯瑟琳却与希斯克利夫关系很好。

  有一次凯瑟琳与希斯克利闯祸跑出去了,跑到了画眉山庄,因此结识了埃德加和伊莎贝拉。希斯克利夫在一次与凯瑟琳争吵后,离家出走。成年后,埃德加爱上了凯瑟琳,凯瑟琳虽然不爱他,但基于对方家世门当户对,虚荣心得到满足而嫁给了他。

  婚后没多久,希斯克利夫变成了个有钱人回来了,找到了凯瑟琳,于是他俩有来有往,凯瑟琳甚至要求丈夫一起接待希斯克利夫,希望丈夫与之成为朋友,在经常来往的过程里,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爱上了希斯克利夫。

  希斯克利夫为了报复埃德加,勾引伊莎贝拉与其私奔,带回呼啸山庄以后,却时时折磨她,也折磨凯瑟琳的哥哥亨德利,且还与凯瑟琳保持着藕断丝连的关系。凯瑟琳生病后,他们之间断了来往。但在他坚持下,又与凯瑟琳见面了。凯瑟琳由于情绪过于兴奋,见面后的当晚去世了,生下一个女儿凯西。

  伊莎贝拉偷逃出呼啸山庄后,远走高飞去了另一个地方生活,半年后生下一个儿子小林顿。凯瑟琳的哥哥长成了一个纨绔子弟,带回来一个病弱的妻子,生下一个儿子哈里顿,妻子去世,亨德利成了一个酒鬼和赌棍,家产逐渐被抵押,而受抵押人是希斯克利夫。

  凯瑟琳死后,她的哥哥亨德利不久也去世了,呼啸山庄成为了希斯克利夫的财产,哈里顿被希斯克利夫当成仆人养育。伊莎贝拉在儿子12岁的时候撒手人寰,埃德加在凯西17岁的时候也去世了。

  希斯克利夫的报复并没停止,他让自己的亲儿子小林顿娶了凯西,画眉山庄也成了他的财产。这个时候书终于快完了,也许作者觉得这样结束终究让读者意难平,然后用了很少篇幅写了小林顿的死,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死,终于只剩下了凯西和哈里顿,安排他俩在一起了。

  这本书我在读的过程里,是揪心且愤怒的,我没有感受到书中主人公对于凯瑟琳超越生死的爱,反而只感受到了铺天盖地,沉重又极致的恨意,我还是个俗人吧,也或许像朋友说的我没有读懂这本书。

  作者用了大量且复杂的词,详细的刻画了主人公的恨,却很少有爱的表现,或者说,在我看来,那都是发泄的恨,而别人觉得那是爱。我只看到了用一句现代人的话说——有多恨才能表达有多爱。我对爱的理解,更多是宽容,善良,感恩,奉献。

  书中主人公表达爱的方式,大多是囚禁,软禁,狂暴的拳击等等。只让人感到无尽的恐惧,如果有人像书中主人公那样用残忍的手段表达对我的爱,那我一定会祈求上苍,不要有这样的爱人来爱我。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13

  一本散发着油墨香的《呼啸山庄》很快就读完了。看着它静静地躺在我面前,竟欲罢不能。再重读,却又是满怀遗憾地合上了书本,不论我再读多少遍,却都是同样遗憾地合上书本,恨不得自己为主人公铺设一条完美的幸福之路。

  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是起于平淡之中,又在疯狂中谢幕。可是,一曲终了,站在一旁谢幕的只有希斯克利夫一个。当舞台上显示全剧终的时侯,希斯克利夫在萦绕着凯瑟琳气息的环境中合上了他的双眼,而一对小的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的甜蜜爱情又再一次上演。

  也许,只是在狂风暴雨中的爱情才够激烈,才真正令人难以忘怀,可是平淡中的甜蜜又何尝不夹杂着淡淡的哀愁与彷徨?身份的悬殊,主人的阻挠,希斯克利夫难以与自己相爱的人过自由和无拘无束的生活。如果不是变故,如果不是爱情的'挫伤,如果不是这仇恨的力量,希斯克利夫又怎么会生长到这般强大?

  也许是上天的造化弄人,让这对热恋中的情侣因误会而分开,却又在近似痴狂的爱与恨中艰难地找寻着对方爱的痕迹。希斯克利夫用自己自私的爱毁了凯瑟琳,毁了自己至爱的尤物。也毁了自己苦苦想要找寻的爱的足迹,毁了他用爱构筑起的仇恨而坚定的信念。他想向凯瑟琳复仇,但是,当凯瑟琳的躯体渐渐冰冷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是宁愿她痛苦地醒来。他蓦然回首,爱人已悄然远去,尽管明知生也不能在一起,因为她已是别人的妻子,但却远比天人永隔来的更好些。活着的时候,像刺猬一样竖起了全身的刺想要伤害对方,却在天人永隔的那一刹那选择原谅。对将死的人来说,死是一种多么大的解脱,死了,所有的爱和误会都不存在了。可是她有没有想过,死是对对方的一种最大的自私。而他啊,在她死了之后,没有顽强的抗击,永远只能寂寞地品尝着相思的味道,却永远无法触到自己的爱人。

  这爱情啊,究竟是谁犯了错,当一切阻隔都黯然退去的时候,又不敢相信,这才是真正的爱情的结局。爱像狂风来袭,涌入心底;恨却像骤雨,把梦击碎了一地。爱情,不在乎谁是谁非,谁对谁错,一切,都像是上天的安排。再强烈的抗击也无法撼动既定的事实,岁月是最好的磨合剂,能够渐渐抚平人内心的忧伤,愈合伤口,但却永远消不了心中的那块疤,到恰当的时候,它还是会慢慢地裂开,给人以彻骨的痛。

  可是,这都是为爱情所受的伤。尽管受伤,希斯克利夫还是不能放下对凯瑟琳的爱,可能这就是沉醉入迷的爱吧,唯有真爱才能做到如此。有人说,为爱情所受的伤都是甜蜜而难以忘却的,可能这就是希斯克利夫不断想着凯瑟琳,寻找着凯瑟琳,深受着它的折磨却始终不肯也不舍得放手的原因吧。

  呼啸中,爱与恨交织,却,紧拉着不肯放手。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14

  我用了一个星期多的时间看完了《呼啸山庄》。我合上书,不禁惊叹,这个久居深山,几乎从不和外界接触的未婚女子怎么能写出爱的如此深刻,恨的如此入骨的小说呢?这个一生都活在不幸的世界中,孤独凄凉,没有笑声,没有朋友的女子,怎么能写成这样一部富有独创性和超前性的伟大作品呢?其实不管怎么样,不管是因为什么这部极其富有内涵的奇书,已经可以让我们领悟到很多很多人生的真谛了!尽管埃米莉只在这世上度过了简短的三十个春秋,可这是不平凡的。她从未踏出过出生的那个庄镇,但是她的天空比任何人都要广阔,深邃。作为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她无愧于这个姓氏。她的诗作是浩瀚的蔚蓝色,给人以勇气和力量,唯一的小说《呼啸山庄》是纯洁的白色,安静祥和,而又会迸发出不一样的激情,走向狂热与躁动,就好似白色的那一个极端,但是两种颜色都是那么的干净单纯。

  《呼啸山庄》里的爱情是那么特别,与至今一来的任何一部小说中塑造的爱情都不一样。这种“埃米莉”式的爱情是那么的真挚,坦率,从来没有半分的扭捏与娇柔做作。只有这样的情感,才是真正的来自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从人的本性中散发出来的。交织在这其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赤的主人公们,爱的是那么的坚强,超脱出一切,哪怕是生与死的距离。爱之深,痛之切。希斯克里夫的仇恨也是那样的强烈、真实与强大。这种复仇欲望,强大到可以摧毁他周围的一切。复仇之火,烧毁了两个家族的纠葛。凯瑟琳死时,他是那么的痛苦。凯瑟琳带走了裸裸,没有半分的禁锢,也从未想到过禁锢。这是人间最真实的情欲写照,埃米莉从未给它套上过那种所谓“文学的外衣”。埃米莉塑造他的爱,也带走了他的一切。尽管他还活着,却和死亡无异。他即使是得到了那么多,却还是不足以填补他的失去,他心灵的创伤。因为凯瑟琳死了,他的生活失去了意义。当他如幽灵般在日夜的呼唤着他的爱人的时候,他却也是再也得不到了。他折磨着他人的时候,也无时无刻不把自己伤的体无完肤。他的仇报了,他得到了那么多人的财产,然而他却失去了支持自己生存的最后一根支柱,所以,就在这一刻,他死了。

  在希斯克里夫以及这一辈的主人公心里,爱永远比恨浓,情感永远凌驾与理智之上,所以,他们很容易疯狂,但是却让人尊敬。他们的下一辈——那种理智胜于情感的爱,较之他们,显得是多么的苍白无力,逊色的多。埃米莉那种超前的写作手法,加上这奇妙的文学思维,难怪会被别人将这部旷世奇书誉为“唯一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遮没了光辉的杰出作品”。

【呼啸山庄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啸山庄的读后感06-28

《呼啸山庄》读后感08-17

呼啸山庄读后感08-16

呼啸山庄读后感03-01

《呼啸山庄》经典读后感02-16

呼啸山庄读后感08-20

《呼啸山庄》读后感08-19

《呼啸山庄》的读后感01-19

《呼啸山庄》的阅读心得02-09

呼啸山庄阅读心得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