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

时间:2023-09-04 13:28:1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论语读后感精华(11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语读后感精华(11篇)

  论语读后感 篇1

  这周,同学们学习了《(论语)十则》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二千多年前的伟大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的一篇语录。这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前一则是说几个人在一齐行走,那么他们之中必定有人是我的老师;后一则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要以诚实为先,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这才是真正的智慧。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二千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这天,是同样具有教育好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都要接触到许多人,而每个人都有许多长处,值得学习,能够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拿我们的班来说吧,在这个60人的群众里,就有许多小“能人”:有的擅长绘画,有的写着一手好字,有的是篮球场上的闯将,有的是象棋盘上的英雄,有的富有数学家般敏捷的`思维,有的具有歌唱家的天赋……多向他们学习学习,多向他们的长处靠拢,正所谓“扬长避短”。这样不就能够使我这株置身于万顷细田中的小苗增添一些知识的养分吗?

  如果你想具有大海般渊博的知识,就应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吸取他们的点滴长处。如果说拜能者为师是理所当然的话,那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容易做到了。首先,你得放下自己那份强烈的虚荣心,不要为了一时渴望得到荣耀,而不懂装懂,其结果只是无聊而又可笑的。

  朋友们,让我们拜能者为师,且不要不懂装懂。这样,成功的大门才会时刻向我们敞开!

  论语读后感 篇2

  学习,能让我们拥有想要的;才能让我们的羽翼足够丰满,飞翔在自己的一片天空;才能让我们配得上期待的,向往的;才能让我们有足够的勇气追逐梦想。

  到底为谁而学?“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是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映射到生活中来,其实存在不少“假学习”的.现象,笔记整齐作业优秀但成绩却总不理想,在别人看来很认真努力但其实自己一无所获,对于自己来说,他失去了原本学习的初衷。

  当然还有一些只死板的学习却不懂得思考的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只会读死书,而不会加以思考,只有边读书边思考,才能真正明白书中的内容。孔子教导学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要懂得思考,举一反三,钻研知识应理解透彻。孔子学琴时,在反复弹奏中思考乐曲的奥妙,在乐声中感受作者高尚的追求、思考和领悟,他的思想在音乐中升华。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没有智慧地学习,就如没有耐力的马,是无法驰骋于广袤的原野的。

  他的学生中最喜欢的是颜回,他说颜回“好学”,列举的事实并非颜回能在社会上出人头地、功成名就,而是说他能够不迁怒,不贰过,不在乎外在环境恶劣,只用心钻研学习,颜回能学以致用,端正自己,这便是孔子认为的为自己而学。

  “吾日三省吾身”,检查自己还有什么可改进之处。改变是对环境的适应,生物的形态与功能不断改变于是有了今天这个多彩的世界。从幼年到老年,人都在不停地学习,目的是改变自己。学到知识与本领可改变自己的职业与生活,向圣贤学习修身养性可提升修为与心性。“文殊遇缘则有师”,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积极地改变自己方能有所长进。

  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在这个明媚的生命春天,我们正是学习的最好的年龄,黄金时期,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学习呢。

  论语读后感 篇3

  《论语》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言论,它就像一座宝藏等着我们挖掘,怀着敬畏之心我打开了这本伟大的著作。品味《论语》的墨香,细细咀嚼圣人之意,我不禁陷入沉思……

  孔子推崇“仁者爱人”的思想,推己及人,仁爱待人,不正是我们的中小学生日常行为准则吗?文质彬彬、学思结合、学而不厌、以德报怨、以直报怨等等这些教诲不正是我的老师常常教育我们的吗?读完论语,我忽然觉得孔子就像一个慈祥的.长辈,时常在我们耳边言辞恳切地教诲。读着《论语》,我感觉触摸到了圣人。读《论语》不仅可以聆听圣贤的声音,还可以跟着孔子学做人。

  学做一个快乐的人。孔子有三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快乐是什么?孔子告诉我们的答案似乎很简单,学习知识并按时温习,与高人结交学习他们的学识品德,乐观面对生活、面对小人。

  学做一个有敬畏感的人。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命是上天的命令,在国家是国运,在个人则是命运。畏大人,是要我们尊敬长辈,敬畏是“敬而近之”而不是敬而远之。畏圣人之言,是要我们遵守准则,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那么不听圣人言,吃亏在后面。

  学做一个反躬自省的人。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要多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有错。

  学做一个有温情的人。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孔子不仅对学生有爱心对朋友更是有情义。

  学做一个好学的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一生都在追求学问,圣贤都如此谦虚向学何况是我们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更要做一个谦虚好学的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句子曰益终生。聆听圣贤,跟着圣贤学做人。

  论语读后感 篇4

  相信同学们都喜欢读书吧!确实,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与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著名的哲学家笛卡儿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我爱看书,爱细细品味书中深刻的道理,尤其是那百看不厌的《论语》。

  谈到《论语》,大家并不陌生,虽然年代久远,但如果仔细品味,我们并不难发现,书中所说的内容就在我们身边,就像同学们亲切的问候,就像老师们的循循善诱……

  《论语》是我们中学生必看之书。如果说一本好书专指堆砌许多华丽的词句,或者风花雪月的文字,那么,它算不得一本高档的书。但它的朴质、严肃、友善是无可替代的。它像我们的友人,更像一名和蔼的教师。她教会了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凌云壮志,教给“我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的君子气概。继续品味《论语》,仿佛把我带入一个世外桃源。

  《论语》规范着我的学习方法。记得刚步入初中时,我急于求成,忽略对概念的理解,这使我学得不扎实,各种辅导书上的方法更使我眼花缭乱。后来,我反复咀嚼了《论语》其中“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严谨的学习方法及学习态度比任何一种方法都行之有效。

  读《论语》,如同那清凉的智慧之水缓缓流进我的心田,给予我精神上的支持,情感上的熏陶及品格上的'启示。我徜徉在《论语》中,欣赏着书中的每个字,每个大大小小的哲理……

  至今读《论语》将近九年了,这并不算漫长吧!因为它是如此的博大精深。我想,一生研读都时不为长,如今我把她放在我的床头,每晚睡前品一番,她将伴我一生。在这里,我希望同学们也该读这样的好书,她会让我们受益终生的!

  论语读后感 篇5

  我想,像佛教一样,每一部经典,每一种思想,它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不是因为他有多么高深,一定是它抓住了人性的某种弱点,从长远来看,人是很没有记性的一种动物。论语讲的主要是两部分,做人和治学,但是做人和治学不同于科学知识的积累,知识可以通过媒介传承积淀,但是对于人,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即使是有关于做人的知识,他也要自己亲身的实践与体悟才能真正有所收获与进步。而从另外一个方面,人对于自己的认识与控制往往并不像科学知识那么客观和理性,或者说,要想干点实事儿并能有所成就就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什么是自己的性子,就是人性的一些弱点,自私,贪婪,欲望,懒惰。孔子告诉我们的,就是要克服弱点,终有所成。因为人性的弱点是永恒的,所以论语二十篇,虽经千年岁月,却仍历久弥新。要克服这些本性,走向克己复礼,走向仁义礼智则必须要付出一些努力,所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道理。

  无论现今的人如何推崇或批评孔子,或是他的思想被政客们如何的百般蹂躏,不可否认的是,以《论语》为代表的孔子思想已经作为烙印深深地刻在了中国人的心灵中,体现在人们的举止行为中。但在现实社会中,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思维的改变,在数千年不断拉大的`历史差距下,孔子的思想被淡化似乎是必然趋势。

  论语给我的启示太多太多,关于交友,关于养身…… 论语中的人文精神,是我们永恒的追求。希望大家多关注国学。对一些着作多一些见解,让我们共同提高自身的修养。

  论语读后感 篇6

  我的爸爸虽然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司机,但是敬职敬业,是同事们一致认同的好司机!在家里他又是一个好爸爸!检查作业、接送我们上学的样样都不落下,可行了!在生活中,爸爸样样是我的好老师,可有一次,我却当了爸爸的小老师!

  今天我当了一回爸爸的拼音小老师。我把26个字母写在了一张纸上,并且每天教爸爸4~5个,可今天会读了第二天就又忘了。而且还都不准呢,可伤脑筋呀!通过几天的学习,爸爸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拼音的读法和写法了,真是不容易啊!但是,直到现在爸爸还是没有完全的学会拼音。所以我做拼音练习卷的时候,爸爸总会和我一起做,积累更多的拼音知识。

  这件事,让我想起论语中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几个人一起在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原本我觉的这句话很荒谬,难道我也能做老师的老师、爸爸的老师吗?通过这件事我终于明白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很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也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在我们班里,我不仅要向心灵手巧的孙卓奕、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沈书煜、关心集体的刘艺灵等好同学学习,也要向平时不声不语但是也有自己优点的同学学习,比如黄宇通平时虽然一声不响,但是他却精通宇宙知识,学习他们的优点。

  渐渐的读论语成为我每天的阅读习惯。通过读论语学做人,让我每天都有收获,思想每天都有提高,并且让我明白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因此,我要把这个习惯坚持下去,争做一个优秀的少先队员,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论语读后感 篇7

  寒假里老师让我们读一些国学经典,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论语》。

  《论语》源于周朝,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就像一位老师,里面的许多句子都给予了我们启示,如“巧言令色,鲜矣仁”告诉了我们看人的方法,正如黎巴嫩的纪伯伦所说的,看一个人,不要听他说出的话,而要听他没说出的话。所以真正的好人都不会努力地表现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圣经》十戒中的“己所欲,施于人。”更先进了一步。比如说,在大冷天,你刚刚运动完毕,身体很热,便拿了块冰棍吃,你能硬让冻得发抖的父母吃吗?不能!所以它所说的是一种保守的品格,自己不想的别强施于别人。这条法则很有用,譬如做生意:你想买质量差的商品吗?肯定不想!那你就别生产质量差的商品,也好让别人收益。

  看了这本书以后,很惭愧,我觉的现在虽然科技发达了许多,但人们的品质却一天不如一天,以前我们虽然物质文化不丰富,可精神文化却发展到了顶峰。人人安居乐业,家家夜不闭户。而如今有这种现状吗?现在人的品格问题寻根究底起源于教育问题,现在的教育是应试教育,很少注意学生的内心思想,品质也很少关注。我曾经做过计算,现在我们一学期共有近四十次考试。平均不到三天就有一次考试,人人都关注孩子的分数,极少注重孩子的品格。分数是什么?分数成了家长们的面子,是用孩子们快乐的童年和精力换来的'!这样的填鸭式的教育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不是高科技的人才,而是考试人才。这些人墨守成规,整天纸上谈兵,根本不会实际操作,除了考试一无所长。再说了,就算能培养出高科技人才,品质不行造成的结果只能是祸国殃民!让我们扪心自问,为什么北大、清华这些高等学府里的优秀学生还会有个别自寻短见?

  我诚心的希望,这些执迷不悟的人们能够早点醒来,学学两千五百年前老祖宗的文化。

  论语读后感 篇8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论语读后感 篇9

  从小我就喜欢读书,对书爱不释手。每次手中捧着一本书,我心中就感到无比的欣慰。尤其是遇到好书,总是百读不厌。

  有一天,妈妈给我带回一本《论语》,我高兴极了。我早就从电视里看到不少地方兴起学习《论语》的热潮,早就希望自己也能读到这本书,没想到现在就能一饱眼福了,真是快哉!

  《论语》历行了两千多个春秋,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它是一本记录了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有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被历代当朝者治理天下所用。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了又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自从阅读了论语之后,我对学习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每天放学都会认真地把学过的知识再复习一遍,果然。我的成绩越来越好,我也越来越有成就感。这可都是论语教诲有方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我十分羞愧,因为以前,不论是发试卷或是发作业本我都要最新最干净的,这是私心在作怪,论语使我认识到了错误,让我明白了要为别人付出。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我明白了,要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不要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

  论语使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让我的生活充满阳光,也许每个人读论语都会有不同的心得,我也不例外。在这个浮燥的社会中,我只想企图寻找一片宁静的归宿,寻找一片文化的净土。做自己能做之事,行自己能行之事。上无愧于天,下无愧于地,足矣!我喜欢读《论语》。

  论语读后感 篇10

  书,对人的成长的影响是不呆估量的,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

  自小就执著于看书的我读的书已经不计其数,书使我受益匪浅,每一本书都让我印象深刻,但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就属《论语》了。

  《论语》作为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骇、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有二十篇,其中让我体会最深的是为政篇中的“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要听各种意见,把觉得怀疑的地方避开,谨慎说出多余的,才能少犯错误,日后才不会后悔。在生活中也不要夸夸其谈,应该三思而后行。

  《论语》是我的一位好友,它让我懂得人生中的一些为人处事。《论语》总是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我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让我明白失败的缘由,重新找回自信,并且走向成功之路。

  《论语》这本书带我走进知识的殿堂,让我懂得了对美的追求,让我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在《论语》这本书中,我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的孔子;一个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的孔子。《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论语》这本书让我们懂得学习是最重要的,但学习首先要培养兴趣,其次也需要正确的方法,当然还需要持之以恒的动力。不仅仅包括学习这方面,《论语》中还讲到孝道、道德……

  读《论语》使我受益无穷。今后我会更加细读《论语》,细读这中华千年经典,读懂这其中的做人道理与处事方法,让我与经典继续相约吧!

  论语读后感 篇11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具有崇高地位,宋人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

  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他的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建国已六十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

  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人生,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论语读后感】相关文章:

经典论语座右铭01-14

论语座右铭11-10

《论语》教案02-12

论语的读后感05-01

论语的读后感01-02

《论语》读后感01-05

论语读后感02-17

《论语》读后感02-11

《论语》读后感06-21

论语读后感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