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

时间:2023-10-12 08:27:1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论语》读后感(精)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语》读后感(精)

《论语》读后感1

  “一则小故事蕴含着一个大道理,一段小经历浓缩着生命的真谛。”请您和我一起走进《论语》,它会让我们感受到心灵的阳光。

  《论语》分为十一个部分,有《论语 学而》、《论语 为政》、《论语 里仁》、《论语 庸也》、《论语 述而》、《论语 秦伯》……

  一天,我刚看完手中的《论语》,下楼玩耍时,看见一名男子扯着一位老奶奶的衣领,恶狠狠地说:“我少给了你的钱又怎么了,你能把我怎么样?”眼看千钧一发的时刻就要来到,我怎能不“拔刀相助”?想到这里,说时迟那时快,我三步并作两步,一个箭步冲上前去,先给了他一个下马威,然后振振有词地学着《论语 为政》里面地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你连泛爱众而亲仁都没有做到,你还有什么希望可谈呢?”那名男子听了我的话,脸一下子红了,他对我说:“小弟弟,你说的.很有道理,我应该向你学习。”周围围观的人都对我竖起了大拇指。就这样,一场“可怕的战争”结束了,我也一不小心“出了名”。

  读了《论语》这本书,我突然觉得自己在平时做的还不够好,不过我也不会放弃,我们现在主要是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做一名好学生。

《论语》读后感2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来自孔子的著作《论语》,而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它在我成长的路上指引了我很多的方向,也教会我许多道理。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告诉了我对父母一定要孝顺,要谨遵父母的教诲。“巧言令色,鲜矣仁。”不要做一个花言巧语,虚伪的人,要做言行一致的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做人要有信用,不能出尔反尔。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对人也要仁德,礼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吿诉了我孔子他从小便有远大的志向,坚持不懈地学习,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这些都是对人的基本要求,做人的基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让我知道学习不仅仅是学,还要学会思考,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成绩,收获很多的知识。两样少了一样,都会让学习变的学习变的枯燥乏味,没有兴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要常常复习回顾以前的知识,进行理解、掌握。

  《论语》教会了我许多,孔子的那些话语让我历历在目,深深铭记于心,对我来说,《论语》中的每句话都是座右铭,指导我前进的方向!

《论语》读后感3

  读了论语的《韶》与《武》,这是孔子对不同时代两首曲子的评价。他认为《韶》曲调美内容也很好,《武》曲调很美但内容差了些。

  《韶》是舜时代的乐曲,孔子非常向往那个时代,因为舜是一个宽宏大量,勤恳奋发的人,在他的`带领下,有事和老百姓共同商量,有问题一起解决,自己以身作则,把各种事情办理的井井有条,做到了公平公正,百姓全都十分佩服。在他的治理下,天下和谐平稳,比尧时代更好。

  《武》是周武王时代的乐曲,孔子不太喜欢那个年代。虽然周武王很伟大,但他一直在组织军队讨伐纣王,社会上兵荒马乱,屋子房子烧了,粮食没得吃了,亲人们也都失散了,天底下乱成一片。百姓们生活在不安全中。

  现在,世界上还有很多地方在打仗,街道、桥梁、房屋被炸毁了,死了很多无辜的百姓,有的只能躲在桥洞下面,有的逃到其他国家成了难民,还有的只能拿起枪去参加战争……我们的祖国也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战争才有现在的和平生活,我们能够住在高楼大厦里,有充足的食物,有漂亮的衣服,有宽阔的教室,每天能够开开心心上学,与家人在一起不用分开。

  我多么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能多点韶,少一些武,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让生活过得更美好。

《论语》读后感4

  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到来,各种西方学说陆续传入中国,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冲击,甚至连长期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也不能幸免。在学习了半个学期的《中华元典导读》课和阅读了《论语》这部书后,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儒学的根,即孔子的《论语》说起。《论语》大概包括的以下几种思想,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以下分别加以介绍。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论语》读后感5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中秋节就要到了,愿大家快快乐乐、合家幸福(*^_^*)

《论语》读后感6

  《论语》这本书中蕴含着许多哲理,关于孝道、治国、时间、学习……而在这众多的道理之中,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为政》篇中关于君子做事的道理。

  “子曰:‘君子不器。’”这句话的意思为,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只有一方面的用途。”君子,应该博学多才,无所不施,而不应像器皿那样狭隘地只能做一件事。

  “为政”要通才,通才就要样样精通。“不器”就是并不成为某一个定型的人,一个好的***家,不但要是一个演员,还得是一个十分敬业的演员,演什么像什么,真实生动,惟妙唯肖,能文能武。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同样不应只会一件事,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不是偏科。像我,文化课与体育极不对称,文化课勉强还能说得过去,而体育完完全全就是来拉分的呀。别人的体育分能将名次提高好几个,而再看看我的,说多了都是泪呀。还记得初一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我的文化分是年级第三,而一加上体育成绩,瞬间就掉到了年级第二十二,现在一想起来,心还在隐隐作痛。

  所以,我也一定要提升体育能力,把体育成绩提上去,先不说能不能成为君子,锻炼自己的身体也是好的呀。而要想达到这一目标,我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行。

《论语》读后感7

  在《论语》中有一句话令我深思熟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才能,就是我们班这个小小的集体也会有“姚明”“王羲之”“达芬奇”“宋祖英”“华伦庚”“冰心”等。有的人学习不好,可是篮球却是动若脱兔;有的人体育不好,可是书法却是龙飞凤舞;有的人书法不好,可是绘画却是栩栩如生;有的人绘画不好,可是唱歌却是娓娓动听;有的.人唱歌是五音不全,却是满脑子的数学;还有的人对数字一点儿也不感兴趣,倒是写起作文来便妙笔生花了……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话不假啊。每个人的优点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每一个不起眼的普通人都能够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教导我们,使我们更上一层楼。我们要多向我们身边的所谓平凡人学习他们好的一面,就像是置身在一片树丛中的一小株嫩苗,在旁边许多的植物滋养下茁壮成长,并且长成一棵坚韧不拔的大树。树之所以高大,因为有了嫩苗;山之所以伟岸,因为有了石子;海之所以壮阔,因为有了水滴;人之所以闪光,因为有了那些所谓的平凡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中华文明的汇聚,是一位谆谆教导的老师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更是引领我么向上的阶梯。

  薄书一本,细读一遍,终生无悔。

【《论语》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语座右铭11-10

经典论语座右铭01-14

《论语》教案02-12

论语的读后感05-01

《论语》读后感02-11

论语读后感02-17

论语读后感06-29

论语的读后感01-02

《论语》读后感01-05

《论语》读后感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