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后感

时间:2023-11-24 06:55:3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华)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华)

《瓦尔登湖》读后感1

  阅读完最后一行文字,我合上了《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如我所想,《瓦尔登湖》是一本集寂寞、恬静和智慧于一体的书,也许它只适合在寂寞与恬静之时静静地阅读,享受它充盈心灵瞬间那种奇妙的感觉,感受它那独具魅力的文字带领我们去体验生活的点滴……

  这本书的封面上印着这样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两行向远方延伸的铁轨中间,立着无数挺拔的大树。这是否是这本书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们什么?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想通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我时常思考着,在现实的社会当中,在现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之前,是否也应该多一些自省与自察?从某种意义上说,《瓦尔登湖》又是属于当今时代的。

  由此,《瓦尔登湖》在阅读空间中所占的起点和终点,那便是心灵和当今时代。

  现代生活给人类提供了几乎为所欲为的舒适,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地面光洁少尘,各式各样的大工厂为我们生产发展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敬畏自然、崇敬甚至神化自然,而作为子孙的我们,却颠倒过来奴役、蹂躏、称霸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似乎成为了我们人类值得骄傲的口号。

  然而笑容还未来得及绽放,历史这块魔方已从正面翻转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逐渐沙漠化,地下水在不断地下沉,天空出现臭氧空洞,灰蒙蒙的雾霾一次次地遮蔽了我们的世界,酸雨腐蚀我们的视觉。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埋下了生态陷阱。物种在减少,环境逐渐在恶化,人间变成了严重污染的烟尘世界,大自然又在嘲弄企图称霸地球的人类了。

  梭罗原是个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当然,一个人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所求,这是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人类企图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犯下太多的错误,或许是意识到已对自然造成了无法改变的伤害,因而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抚自己的无奈和担忧。

  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想,这真理或许是敬畏自然,崇敬自然,爱护自然,珍惜自然,为自己、为我们的子孙后代,也为这蓝色星球上众多与我们共存的生灵多留下一方净土,一片蔚蓝的天。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心中就会少一些内疚,多一些坦然,对自然多一分感恩与呵护。与美丽大自然携手并进的明天,将会愈加光辉和美好!

  学会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创造属于我们自身也属于自然的真正的生活,这便是《瓦尔登湖》给予我的,最宝贵的感悟。

《瓦尔登湖》读后感2

  一直以为《瓦尔登湖》讲的是湖,读完才知道它记录了梭罗两年多的生活和心路历程,记录了他对美好自然的热爱。

  他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旁开垦荒地,春种秋收,自给自足。快乐、悠闲,做着自己想做的事,不受外界的干扰。他与自然交朋友,与森林、湖水、飞鸟、游鱼对话。他骄傲地宣称:“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与这个王国相比,沙皇帝国也不过是一个卑微小国,犹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团。”

  《瓦尔登湖》代表了一种完美的生活方式,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或许在不知不觉间梭罗已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然而,我们现在还有多少人愿意亲近自然呢?

  在纷扰的城市里我们离自然越来越远,看风景不需要在户外,只要有网络就行,随便一搜索心中所想的就呈现在眼前了。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每天上学都要早起,放假了自然会睡到很晚才起床,就算是出去玩也不会在意路边的风景。大多数时候我们出去都成了“有目的”的,我们总觉得大自然离我们很近就在窗户外面,但慢慢地我们却与大自然渐行渐远。

  我喜欢旅游,到各种地方玩,但当我待在家里时我就不想再出去了。每次去外婆家我总是喜欢和妹妹在楼上,等到吃饭时再下楼。老妈总是会喊我到楼下来,有时喊我帮忙做事,有时叫我陪她走走,看看田里的景色、田边的植物。可每次但凡是第二个我都会在楼下站一会儿敷衍老妈,因为我觉得田里的景色没什么好看的。但其实这些风景和外出旅行时的那些著名的风景又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只是我觉得这些太平凡普通罢了。

  然而出去游玩时我们又能有多少亲近自然呢!我们只是匆匆地在那里走过,最后再留下点纪念,但我们却并不了解它多少。

  在看《瓦尔登湖》时,我在羡慕的同时也很佩服梭罗。他喜爱自然,他一直留在瓦尔登湖做着他喜欢的事。他追寻着自己的内心,与山林为友。要是在以前,如果让我一个人待在那里,就算有再美的风景我也无心欣赏,因为我觉得一个人太孤单了,再美好的风景也会变得单调。我更不会想着与动物植物做朋友了。但现在看过此书后,或许我也会像梭罗那样了——把自己的心带到大自然里,体验一回没有任何困扰的`生活。

  梭罗并不因为孤独一人而感到寂寞和无趣,正如他所说:“我的生活本身成了我的快乐,而且永远不失去新意。”他把自己的灵魂带到了大自然中,所以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变化,于是看似平淡的生活在他眼中又别有一番新意。

  梭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人们所追求的大部分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谓生活的舒坦,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有大的妨碍。为何我们不尝试着摒弃那些奢侈品,回归人类最初的愿望——与自然亲近并融合呢?

  我们是时候回归自然了,让我们带着一颗最纯净的心走进自然,去发现曾经遗失的美好。

《瓦尔登湖》读后感3

  利用假期安静的读完《瓦尔登湖》后,有所有感触。

  “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真理是什么?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只有心真的静下来的时候,才能真正的领悟,细品《瓦尔登湖》除去那躁动的灰尘,披上那自然的清新。我想真理应该是热爱自然,创造生活。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能心虚即我师。”这恰似这坐落在康科德的小木屋,梭罗就是在这里进行了两年两个月又两天的独居生活。他记录从春到冬的这一轮的风景,他的超验主义实践建立了一种与现代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对立的简朴方式,还原生活的原始状态。他将自己放在一个杳无人烟的地方,他拥有的只有一个简陋的小木屋,一张小小的床,一张普通的书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纸,仅仅只有简单的陈设,仅仅只是他执着的信念,仅仅凭借着人对自然的欲望和热爱,完成了这伟大的实践,完成了这对自然的追求,完成了这本杰作,这不得不让后人称他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在对世事的抵触中,在对大自然的满心欢喜时梭罗笔下的每个物体,都被赋于了生命的脉膊,就如《诗经》中的“霭霭停云,蒙蒙时雨”一样,即使云雨也有了各自的喜怒哀乐,作者自然沉醉其中。

  梭罗用自己的一生去诠释什么是淡泊。他的思想如一个个亮丽的水晶,感召着世人的心,让人沉浸,心灵正被一点一点洗涤,灵魂正被一点一点安静。淡泊是一种至高的境界,古往今来多少人去追求,但又有几人能成功?梭罗就是一个伟大的实践者。

  梭罗亲眼目睹,一个心静知足的人,在那里生活得宛若在皇宫里一样,生活得如此开心又如此心满意足。 感谢《瓦尔登湖》给我带来的精神支持。 《瓦尔登湖》蓝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像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静静地思考。我想,从这个书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大自然那纯净的心灵的。

  回归自然的纯洁,回归淡泊的境界休息就是盛宴,一切顺其自然, 最崇高的心灵,最能怡然自得。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就会多一条后路。

《瓦尔登湖》读后感4

  第一次看到“瓦尔登湖”这四个字,大概是在“最难看下去的书”的排行榜里显眼的榜首处。再加之周围许多人说过这是本催眠神书,我就一直将它束之高阁,从不过问,直到有一夜真的失眠了,去书房翻出这本书,才真正认识了它。

  梭罗并非隐士,而瓦尔登也并不安静。

  恰恰和一般认知相反,它充满声音和趣味。梭罗并没有住在深山老林里,他亲手搭建的小木屋离市区仅1.6公里;而他这十几平米的小屋,也曾举办过25个人的聚会,并非与俗世远隔。而即便在肃杀的冬日里,小屋也不乏拜访者,钱宁便是其中一员。他与梭罗就着潋滟湖光谈笑风生,木屋里热闹得如同普通猎户农家。意料之外的是,梭罗的木屋没有锁,也没有门栓,可以说是开放性的。路过的农夫,猎人和动物都可以进去做客。每当散步归来,梭罗也会时而扮演一把福尔摩斯,根据烟头、脚印之类的蛛丝马迹推断“到访者”的身份,也是别有一番趣味了。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无非是困在现代化钢铁牢笼里的金丝雀一样的人。曾有人言“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坦率地说,我并不认同。且不论其中语法问题,从先后顺序便可发现其荒谬。若无为了生活的打拼,何来资本去追求诗和远方,恐怕要早早的饿死在半路,成为指路的一缕幽魂。

  那么就不能追求了吗?当然可以,只是不能以梭罗和《瓦尔登湖》为范本,而是要探寻自己独一无二的路。走出牢笼,先从内心走出。《瓦尔登湖》其实是一本私人化的书,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是从他的日记中摘出的。它是一本为自己而写的书,其次才是为别人。梭罗曾在《瓦尔登湖》中说:“我希望这个世界的人,越不相同越好。”

  可是如何才能寻找到自己的“瓦尔登湖”呢?并非是盲目离职放弃生计,而是审视内心。将所有能将碎片化阅读的杂物置于一边,静下来思考,此刻自己最缺失的是什么,最需要的是什么。是敢于说出自己独特想法的勇气,是守住自我不为大流所动摇的.坚定,还是抛却杂念专心于一物的洒脱。可能性不计其数,但唯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

  再三品读《瓦尔登湖》,能经历一次又一次震撼,读过之后,就像经历了一个被洗脑的过程,而从书中脱离,自己冷静下来反思,又会收获别样体悟。城市中的钢铁囚笼并不可怕,也不会成为走出俗世走向超脱与自由的阻碍。如果方法正确,囚笼将化为阶梯,助有心者去往所向之处。

  《瓦尔登湖》不是一个具有自我构建精神的人要去盲从的幻境。大自然内蕴着终极真理、每一种自然现象都是某种精神的象征,而人凭借直觉就能感悟宇宙精神,藉由自身智慧力量,追寻所向所往,这可能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但也是发掘自己的追求和生命体验的无限乐趣所在。

《瓦尔登湖》读后感5

  《瓦尔登湖》中没有叙述什么波澜壮阔、曲折离奇的情节。罗梭用朴实而又富含哲理的语言向我们叙说他在瓦尔登湖的生活故事,书中有许多篇幅是关于动物和植物的观察记录。他在这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观察鸟类、动物、花草和树木的变化。

  刚开始读时,这些故事情节让我感觉很枯燥繁复,看了几页我就萌发放弃的念头。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是一本孤独的书。他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当我静心下来的时候,我再次拿起这本书,去读这神的思想!

  梭罗先生的这种生活方式是只身幽居在瓦尔登湖畔三年光阴,独自一人伐木建造了小屋,并捕猎、耕耘、沉思、写作,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田园,他在书中这样描述:“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他提倡俭朴生活,并不是让我们要粗茶淡饭或是节衣缩食,而是想要让我们多听听新的节奏,这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价值,只是孤独,恬静,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他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孤独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他的心里呼声。

  他静静的卸载城市的喧嚣,用心写下孤独。他思考人生,让我的心如净水般澄澈。他让我感到敬畏,他的生活是如此的简单而又芳香扑鼻,虽然短暂而又意蕴深远。他的精神世界绚烂多彩,而且是精妙绝伦,世上这样的智者怕是只有些许吧。

  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

  尽管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尽管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涤,按梭罗所说,到你的内心探险去吧!

  如果你有时间,不妨也读读《瓦尔登湖》这本静静的书,走近那些伟大的心灵,聆听智者睿智的语言,不仅让你提高自我认识,多识大自然鸟兽草木之名,而且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感受,采集到生命的美果,从而获得一种简单、独立、大度和充满信任的生活,不断走向更高的生命境界。

《瓦尔登湖》读后感6

  《瓦尔登湖》,作者梭罗。毕业于哈佛大学,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废奴主义及自然主义者。? ? ?文章创作于1845年,梭罗开始在瓦尔登湖畔隐居的两年里,用词细腻,文笔劲道,富有思想性,属散文随笔。这本书描述的是作者梭罗拿着一把斧子,远离城市的喧嚣,来到瓦尔登湖,亲自搭建了一个小木屋,自耕自食、劈材、收割……2年如一日般,体验简朴和接近自然、富有诗意与哲理、探索自然与心灵的故事。

  梭罗说“建筑的美应该是由内向外逐渐生长出来的,来自居住者的需求与品德,房子要呈现建筑之美,居住者必定先拥有一种自然的生活之美,否则这位住户徒有驱壳没有灵魂,那他打造的不过是自己的.棺材,这时盖房子等于修坟,而木匠也无非是“造棺人”,最后梭罗完全从自然取材,用3个月的时间造成了一间长4.6m,宽3米,高2米的那个屹立在瓦尔登湖世界著名的小木屋。

  梭罗才华横溢,书中运用了大量的东西方文化经典,包含了中国,希腊,印度,埃及,罗马,等,东西方文化浑然一体,运用的恰到好处。

  他抵制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的引诱,在那里过着接近原始人的生活,但他携着一颗丰富的现代人的思想。书中也不断的描绘了瓦尔登湖及周边的美,瓦尔登湖就像一个天然的画布,梭罗的眼睛没有放过一处,过硬的专业知识对大自然悉之纹理,能叫出每一种植物、动物的名字。

  他热爱自然,并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他说“我不需要花钱买窗帘,不要遮挡,会来窥视我的只有太阳和月亮,而我很愿意让它们看进来” 。

  他享受孤寂,他说“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喧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他内心富足,他说“我虽不富甲天下,却拥有无数个艳阳天和夏日。”

  他对学习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年轻人学习的最佳方式应该是立刻展开生活实验,不应抱着玩乐的态度,也不应只是研究它。”

  他提倡,人要有随遇而安的能力,轻装上阵,很多身外之物就好像是陷阱,拥有的越多就越贫穷。

  《瓦尔登湖》是在作者寂寞孤独的岁月里诞生的一本书。对自然的刻画,对人生的思考,真实生动又富含哲理,深受启发,像作者那样闲暇也能收获,处处皆学问,世态多变,内心富足才能随遇而安。

《瓦尔登湖》读后感7

  梭罗的《瓦尔登湖》是美国文学的骄傲,一百多年前,这个哈佛大学的毕业生远离尘嚣,来到康科德镇的瓦尔登湖畔自力更生,在那里自己动手盖房子,自己动手种粮食和菜,寂寞地生活与思考,然后写下这部伟大的作品。

  1845年,梭罗扛着斧头走进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砍下高耸入云的白松,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又在附近挖了一个地窖,他花了四个月的时间,打造了这间湖畔小屋。梭罗以这样的方式暂别文明世界,在瓦尔登湖畔体验了两年零两个月的`隐士生活。

  “瓦尔登湖的风景是卑微的,虽然很美,却并不宏伟。”

  无论四时晨昏,春夏秋冬,瓦尔登湖都是如此美好。“湖上明净的空气自然很稀薄,而且给乌云映的很黯淡了,湖水却充满了光明和倒影,成为一个下界的天空,更加值得珍视。”

  隐居在瓦尔登湖畔的梭罗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在山水间凝神默思。“我喝溪水,喝水时我看到,它那沙底是多么浅啊。它的汩汩流水逝去了,可是永恒留了下来。我愿饮得更深,在天空打鱼,天空的底层有着石子似的星星。”这些充满哲学气息的句子隽永清新。

  他来到瓦尔登湖畔,聚精会神地种豆,有时候在小木屋前发呆,在湖畔静坐,在森林里慢慢行走,或者与林中偶尔遇见的樵夫聊聊天。

  湖畔的植物异常茂盛地生长,当他坐在窗前时,看到鹰在林中空地盘旋,野鸽子在疾飞。一只鱼鹰在水面上捉出一个酒窝,便叼走了一尾鱼。

  秋季,他到河岸草地采摘葡萄,满载而归,慢慢地,北风开始把湖水吹凉,冬天来到,月色之下可以听到狐狸爬过积雪,野兔子经常跑来跑去。

  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要有多么安详,才会将一棵棵杂草顽强地生长写的出神入化,将深雪中的松鼠拖玉米的过程观察的如此细致生动。大概没有谁,比他更能领会大自然给予人的精神方面的馈赠了。

  在第三年的九月,梭罗离开了瓦尔登湖。季节并没有因他的来到与离开而有片刻停留,而群峰间的皓月依然照临澄净的湖面。

  大自然的沉默胜于一切语言,梭罗用两年多的瓦尔登湖畔隐居生活,只为证明一个真理——只有简单而安宁的生活才可以为人们带来生命内在的觉醒。要珍爱这世间的一切,要尊重任何的生命,当然也包括我们身边的一片树叶或是一棵草。

  读罢,现实世界的焦虑不安在慢慢消融,平静的内心泛起微微欣喜的涟漪,对于生活的希望、热爱与满足如同平静的湖面泛起的波纹,荡漾开去......

《瓦尔登湖》读后感8

  下午,反反复复地读着梭罗的《瓦尔登湖》,真的很感动。他的文字是朴素的,但他的思维是独特的。我确信那是一个睿智的老人。我知道他在瓦尔登湖独居时年纪并不大,即便死去时也称不上“老人”,但他却给我一种唯有老者方有的广博、沉稳和智慧的感觉。他与孤独为伴,但并不消沉。他那么热烈地爱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游并描绘着自然。他积极地探索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坚定地维护着自然的古典生态。他相信:人类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纯美天性。所以热情地讴歌着心中的女神——瓦尔登湖,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个人心中应保留的一块圣地呢?

  关于梭罗,我是很矛盾的。我在认定他有着老者的平和睿智的同时,脑中又时时会浮现出这样的一个身影:一个孤独的孩子,独自漫步湖边或徜徉林中,没有惊慌,也不显无助;看着那蓬勃华丽的生长着一切,内心充满着喜悦,似乎他也参与了创造,他也可以随之生长起来。那份自在自得让他俨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断不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他只想做自然永远的孩子。

  是啊,他是自然的孩子,但这不是一个对世界的新奇叽叽喳喳叫嚣个不停的孩子。我常常惊诧于他的那份好奇与平静。他静静地打量着一切,不管是喧嚣的城市,还是静谧的山林。他静静地思考,思考着人类伟大的创造力,也思考他们唯我独尊的行径。他是人类的尊者。他以一颗安静而纯粹的心灵,以一颗高贵而智慧的头颅俯看着茫茫众生。他在工业革命初期便预见到了一两百年后的今天的现状。他关怀着人类,又蔑视着人类。他担心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随着人们功利目的下的发展而消逝,瓦尔登湖也将要成为记忆之湖。甚至记忆都会淡去,直至不复记忆。

  以前,我一直以为我可以如梭罗般的生活。我甚至也在尝试着那样做,只可惜我生活在一个说不上繁华却也绝非寂寞的小城。我无法弄到一块属于我的地,当然更不可能有一方真正的山水,除了把高楼的阳台安置满各种绿色植物。尽管我生活素淡,在简单中体味着生命的纯粹,但尘世中凡俗事物依然可以令我焦头烂额;我喜欢山野,却不一定能够真正归隐身田园。

  梭罗是把瓦尔登湖当作情人来爱的吧。因为爱之深切,所以不容许破坏;而生活在文明社会里的我们,无非是想保存着一种清野的梦幻慰安自己罢了。所以梭罗便具有了独一无二的气质和迥异于常人的伟大。

《瓦尔登湖》读后感9

  人类立于世千百年,傍水而生,劳力而活,最开始的我们依靠自己双手,拓开这底蕴深厚的土地,继而产生了石器,又有了青铜,再到了今天的现代化智能,从开始的一窍不通,到自给自足,再到了年年有余,最后成了今天的不再满足。像进食一样,人们一步步从渴望食物,到拥有食物,又从饱腹到渴望更多。贪婪的人性让人类不断远离自然,甚至破坏自然,开始肆意破坏土地,开始建起万丈楼阁,开始面不改色的破坏生态,开始无动于衷的看着有毒化工合成品一点一点渗入水源,渗入大地的深处。不理会地球的绝望哀嚎哽咽。

  还有谁会想起那种与自然做伴的日子呢?

  《瓦尔登湖》创作于十九世纪,彼时工业革命席卷欧洲,资本主义飞速发展,人们被金钱和利益冲昏了头脑,蒙蔽了心智,用尽一切办法让自己获得更加至高无上的权力和挥霍不尽的金钱,社会挤压着无知的人类,侵蚀着人性,这是人们摒弃自然的开始。

  谁会在这种时代孑然一身呢?

  我想说,我们在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的时候,何不静下心,找一个没有聒噪浮华,金迷纸醉的地方,找一个依山傍水的山林,找一处简陋的小屋,找一个需要自己烧柴添水的灶炉的.地方待上几天,执一本颇有古人韵味的书籍,或者找一架琴,找一盘棋,亲手燃着一壶茶,闲暇时听山,听水,听自然之声。

  在一个夏天的早晨,你偶然早起,洗漱好忽而看到旭日东升的场景,就这么坐在门前,望着它渐渐爬上天。这时我们会恍然发觉,原来自己从前的人生过得这么忙碌,这么辛苦,也这么无知,原来人生也可以这么简单又芳香扑鼻。

  我认为人的一生最好不要太执着于什么事情,不需要学富五车,不需要时刻想着出人头地,也不要想着今年要买房,明年要有车。这样我们活得累,而且不值得,因为你会发现有一天你什么也带不走,终其一生追寻的,也不过只在这世界上,随时间的消逝而远去了。人类本就是两手空空的降临在这个是世界上,也注定要空无一物的走,化成灰,腐烂,最后被人遗忘。

  所以说,不值得。

  多花点时间去思考人生,去亲近自然,因为大地会告诉你所有你想知道的答案。不要把自己的生活格式化,失去方向和意志,简化生活并不是说我们要粗茶淡饭节衣缩食,而是要多聆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的节奏。

  作者在书中追求生活,追求孤独,我觉得他同时也在追求深刻,所以他的文笔也深刻地承载了他对生活的另一种活法。

  “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读后感10

  一位十六岁即进入哈佛大学就学的高材生在他二十八岁那年做出了惊世骇俗的举动——撇开金钱的羁绊,在瓦尔登湖自建一个小木屋,自耕自食两年有余。这种人是梭罗,他对两年林中生活所见所思所悟的记录即是后人极力推崇的《瓦尔登湖》。

  细细读完《瓦尔登湖》,我的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一个在月光下闪着粼粼波光的.湖,那湖水慢慢涌上岸来,漫过我的脚尖,没过我的膝盖,将我的一整个身心温柔地包裹,我的灵魂被它浸润着变得丰盈,“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对于梭罗的隐居生活我是极为向往的。舍弃浮华,放下繁复,渡船去赏一湖春水,信步去看一场花事,“虽不富甲天下,却拥有无数个艳阳天”。任那天鹅绒的坐垫有多么柔软,他也不去寻那拥挤,而只守着一只南瓜简单地快乐。这样的生活不禁让人们由衷慨叹:岁月静好,现实安稳。

  可是书本之外是现代都市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人们总是在努力把“惹眼、闹腾、勉强自己”,把外在的华丽看作一切成功的标识,把拥有的东西看作一切苦难的出口,于是人们无休止地粉饰自己,让心灵承载了太多的东西。为什么不选择放下呢?

  泰戈尔有言:“尘世之物如昙花一现,对于这类事物迷恋不舍是愚蠢的。”浮生梦幻,皆为泡影,如露如电,似雾似烟。昨日风暖菩提绿,今宵霜染枫叶红。生命就是一场鸿雁的远行,待到春潮消退、秋风乍起之时,一世光阴,了无痕记。空空而来,空空而去。

  真正的勇士和智者,有苏格拉底于集市中“原来这里有这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的泰然,有季羡林于牛棚之中翻译吐火罗文的安然,有林逋于庐山云雾中拥着梅妻鹤子生活的超然。他们都因舍弃浮华而得到了纯粹。

  何必求取一世浮名?且去浅吟低唱。何必执着一路繁华?且去逍遥山水。

  作家白落梅曾说:“每个人都在寻找那个属于心灵的原乡,有人将闲云装进行囊,有人将故事背负肩上,可匆忙之间,又忘了来路,不知归程。”我想梭罗是幸运的,他出生的地方便是他心灵的原乡,他在瓦尔登湖找到了宁静。

  他对瓦尔登湖有一种奇特的占有:在他看来,喜欢某处风景,你不必用金钱买下它,而是要经常在心里想着它,经常到那里去兜圈子,你去的次数越多,你就越喜欢它,你就越可以说是它的主人。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不管瓦尔登湖今天是否变成某一个人的产业,我们总是可以说——瓦尔登湖,梭罗的湖。

  我想,总有一天,我也会如卢梭一样寻到一处属于我的“瓦尔登湖”。那时,安然于小小的旧宅,坐在阳光下,接春水煮一壶新茶,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边云卷云舒,宠辱不惊。

  岁月静好,现实安稳。

《瓦尔登湖》读后感11

  读这本书,心需是静的。

  找一个惬意的午后,伏于案边,焚一炷香,执一杯清茗,洗净了双手慢慢翻开书页,一点点探视那位伟大的思想家——梭罗的内心世界。

  瓦尔登湖像是梭罗的一帘幽梦,不知谁能与共。无法转醒,无法企及。清幽的梦境、返璞归真的氛围,像是一首清唱的民谣,不断萦绕心头。

  独居于瓦尔登湖畔,两年的风风雨雨,春去秋来,他思考了许多,他经历了许多,他感悟了许多。一个人的生活是寂寞的,但幸好有自然为伴、佐上心中那份坚韧的意志,他从渴望、矛盾,变为失望、落寞,最终再次渴望,复杂的心灵之路,让读者的心也跟着起起伏伏。

  他是这样描述生活的:“我愿意深深得扎进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单,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的确,这世上有许多人,紧紧攥着物质的享受,却抛开了精神世界,抛下了简单生活。

  名缰利锁,雨剑风刃,不堪重负的人在世俗中一路踟蹰前行,坎坷曲折,身心交瘁,一路走来内心剩下的只是空虚,努力换来的也只有寂寞,而那些选择了简单的人却得到了世俗之人穷尽一生也得不到的快乐和愉悦。

  他厌倦了那个时代物欲过剩的风气,于是,他在沉静的湖边写到:“我愿我行我素,不愿涂脂抹粉、招摇过市,我也不愿——我不愿生活在这个不安的、神经质的、忙乱的、琐细的世纪生活中,宁可或立或坐,沉思着,听任这世纪过去。”

  他受够了人们的贪婪、自私和为了牟取暴利而不择手段,于是,他选择了离开,离开那个肮脏的、物欲横流的社会,他寻寻觅觅、走走停停,来到了瓦尔登湖畔,这里静谧、美好,重要的是,没有了疯狂的追名逐利,没有了权力的勾心斗角,有的只是安详,和远离世事的悠然。

  他离开了社会,但并没有放弃拯救社会。他执起了笔,将自己在这片田园风光中的所思所想一一记下,他想了很多很多,也写了很多很多。他要用文字唤醒人们被金钱麻痹的心灵,他要让人们睁开双眼看看被工业机器肆意蹂躏的自然,他要让人们重拾那份返璞归真的乐趣。

  可无奈的是,时隔多年,这个世界依然没有变成赫胥黎笔下的“美丽新世界”。世俗的正在捕获每一个苦苦坚守宁静内心的幸存者。名利、物欲像贪婪的稗草疯长,挤兑着内心留给纯净的空间。车水马龙的喧嚣,觥筹交错 迷离。这个世界的样子,何其可恶!

  当你在城市的钢筋丛林迷失了方向,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觉得力不从心,不如放慢脚步,读读《瓦尔登湖》,静静聆听生活的节奏。

  只愿在不断流淌的长河中,尽管洪流碾过,巨山平偃而下,我却仍然能听到“过真正的生活”抑或更响亮、更不同于他的啼鸣!

《瓦尔登湖》读后感12

  苏格拉底认为:“未经思索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诚哉斯言!在“快节奏”的今天,生活就像被按下了复制粘贴键,每天重复着平淡索然的内容。很少有人去思考:人究竟应该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当看到梭罗的《瓦尔登湖》时,我觉得自己找到了答案——向内生长,向外探索。

  “梭罗这人有脑子/像鱼有水、鸟有翅/云彩有天空/梭罗这人就是/我的云彩,四方邻国/的云彩,安静/在豆田之西/我的草帽上”

  海子这番诗意的表达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热切的期待。在那个阳光正好、微风不燥的周末,我静坐窗前,细细品读。没有珠圆玉润的藻饰,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有的只是洗尽铅华的质朴。他平静的`叙述总是给人以穿透心灵的洗涤和愉悦。渐渐地,让人卸下了身心的负累,远离了喧嚣的烦扰。读着读着,仿佛自己也来到了梭罗的木屋前,聆听这片湖的故事,品味着“向内生长,向外探索”的生活真谛。

  向内生长,意味着我们要心怀笃定,热切迎接充满希望的明天。余秋雨认为:“水边给人愉悦,山地给人安慰。”在宁静的氛围中,我们往往更能获知自己真实的声音。王维隐逸山林,体会到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悠然闲适,柳宗元遭遇仕途蹭蹬之后依然坚守操行,感悟到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恬淡自在。如果一个人充满信心地朝着他梦想的方式去生活,他就会勇于冲破现实的某些桎梏,去开辟活出真我的新天地,正如梭罗的小木屋。于是,孤独将不再是孤独,贫苦不再是贫苦,生活中属于自己的美好将渐次呈现。

  向外探索,需要我们简化生活,使生活更为纯粹,从而得以在更高层面对人生、人性乃至人类的终极关怀作出有意义的思考。为了摆脱无聊琐碎世务的烦扰,梭罗追求一种简单纯朴的生活方式,使自己的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并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省思。他写道:“不要给我爱情,不要给我金钱,也不要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其实,探寻真理的路径有很多,可以坐拥书香,可以探幽揽胜,可以皈依佛道。而梭罗选择了归隐田园。生活的有趣有很多种,追求生活的意义,也没有固定的程式,当你还没有想好要开始怎样的生活何不先简化生活,追寻真理呢?

  初读《瓦尔登湖》这本书,不一定有所收获,但每次都有不同的感觉,那种感觉确能使我有获得真理的快乐。正如梭罗在《阅读》中所说的那样:“读得好书,就是说,在实实的精神中读真实的书,是一种崇高的训练。”读完这本书,不同的人对生活的思索是不同的,我以我心绘风景,风景迷人因我心。有思索的人生值得每个人去过。

  “太阳是我的名字,太阳是我的一生。”如果说太阳是海子的名字,那么瓦尔登湖就应该是梭罗的名字。在这里,他度过了自己有思索的生活,向内生长,向外探索。

《瓦尔登湖》读后感13

  《瓦尔登湖》不是那种容易读完的书,它需要许多个静谧的夜晚,和一杯香茶。大学时曾几次起了读心,都是开了个头没有结尾,直到在宁波舟山的一个青旅里,我又见到它,竟然如痴如醉,我知道时机终于来了。我不认为有什么一生必读的书,也不认为在某个阶段就该读什么书。读书跟恋爱相似,需要奇妙。当时下单了六本,第一本就拿起老朋友般的《瓦尔登湖》,起初读得轻松,非常理解梭罗,整个少年时期我都致力于活成一座孤岛,且下定决心不跟世界和解。可是读到中段,发现梭罗主张的并不是隐士般的生活,他本意实在号召自然的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花了一些功夫去理解,有很多精彩的句子和段落,美得像诗。尾声,梭罗依然是个悲观的形象,而我是一个看起来相当悲观实则乐观主义的人,有一些想法想记下来,读书的point稍纵即逝,给自己留个念想,也把这本书推荐给你。

  瓦尔登湖在美国波士顿的一个小镇康科德,看图片就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湖,但是因为梭罗在那里生活的时间和那段时间里他的所思所想,我对这个湖有了另一种感情。我会去那里旅行,对我而言它不仅仅是景点,或是一个地理学意义上的湖泊。所谓诗和远方,就是自己赋予的,当我终于站在瓦尔登湖畔的那一刻,我就找到了我这部分的远方。不过说实话,我失败过,十七岁读了

  《边城》,兴冲冲跑到湘西凤凰,结果大失所望。但,这不妨碍我继续寻找其他远方。

  我愿我行我素,不愿涂脂抹粉,招摇过市,引人注目,即使我可以跟这个宇宙的建筑大师携手同行,我也不愿——我不愿生活在这个不安的、神经质的、忙乱的、琐细的19世纪,宁可或立或坐,独自沉思,听任这19世纪擦身而过。

  好像大师都愿意我行我素,都不愿意涂脂抹粉,招摇过市,引人注目。粉尘如我,都十分渴求这份独一无二,另外还有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永存,花费大量时间社交是浪费生命的行为,我不愿意活得拖沓。梭罗不愿意生活在19世纪,远隔两个世纪的我,以及我认识的大家,不也是不愿生活在这个不安的、神经质的.、忙乱的、琐细的21世纪吗?一方面证明了梭罗思想的永恒性,一方面体现了人的一种困境,想要逃离日常生活和自己的时代。就像高晓松那么怀念80年代,说起来就是大师辈出,摇头晃脑,可我最怀念的事90年代,说起来也唾沫星子一堆。狄更斯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极尽享受之欲,也奋力吐槽反抗。每个作家都有一片仅仅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仅仅属于自己的黄金年代。

  活在当下,我告诉我自己。

《瓦尔登湖》读后感14

  每次抬头仰望天空,我知道这再也不是我们小时候居住的环境,然而只有在我们真正的家乡,我们才能感受到那份熟悉的记忆。

  春天,我走在麦田里,广阔的麦地似乎只有在蓝天下才突显的那么翠绿。田间的沟堑里长了一些春风吹过的小白花。麦田很大,我知道,再广阔的麦田,我从这头也可以走到那头,但是我还是只走到了麦田中间,老人说,人走累了就要停下来歇一歇,我知道我走了一路,那时候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累,但我还是停了下来,躺在麦田中间歇了一歇,直到白云吹尽,村烟袅袅,不用田头有人喊,我知道要回家了。

  夏天,我在进树林里,有人说里面有啄木鸟,于是我走进去一直在寻找,每次都是只闻其声,未见其形。我知道她一定在啄木头,似乎一点点的告诉我,她在哪,可是我就是找不到。我慢慢的往前走,看到一口枯井,我小心翼翼的探着头,我知道里面不会有宝贝,甚至还有蛇,因为我看到了井口长满了红色的野草莓,大人说,那是蛇吃的,小孩子吃了会中毒,我知道大人有时候也会骗人,后来我吃了一口,也没中毒,但我感觉我如果我再吃,有可能就会中毒,因为我心里还是害怕,我知道恶毒的事物都会用美好而艳丽的颜色去包裹。于是我倏然的跑出了树林,走回了家,我没有把吃野草莓的事情告诉父母。

  秋天,我爬到了山上,人们都说这里站的高,看的远,这里其实就是一座荒山,红褐色的石头裸露在外面,熙熙攘攘的松柏布满了尘土,显的是那样的`老气萧瑟,唯一的景色是这里有一片苹果园,不是红彤彤的苹果,结满的是青涩的苹果。我知道她一定很酸,果农说,酸就是要收敛。可是这里却没有孜孜矻矻的秋收场景。我沿着山涧的溪流走,沙石都被时间打磨的那么圆润,我听到他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我知道他在告诉我,原来他也有棱有角,有模有样,现在他却是这个样。

  冬天,我哪也没去,就站在雪地里,看那绿皮的火车从白雪皑皑的大地上驶过,异常耀眼。转那间,看到雪地里一条小动物留下的觅食的足迹,足迹是那么轻,那么浅,可是还是被我看到了,我知道,那一定是刺猬在走过。

  是的,我就是你知道的我知道先生。我走过了四季,却没走进你的心头里。我开始怀念小学里那颗一到冬天就白发苍苍的乌桕树,开始怀念一到夏天就果实累累的菜园地,开始怀念一到秋天就麦场地。我知道先生,那就是你的家乡。

  我也知道等我老了,我也会怀念现在的城市,因为这里是我打拼地方,那里同样有不一样的麦地,不一样的啄木鸟,不一样的山,甚至还有我没有看过的大海,但我已经知道他们会是怎么样,这就是你知道的我知道先生。

《瓦尔登湖》读后感15

  瓦尔登湖是作者梭罗描述自己在瓦尔登湖的2年独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其中穿插着作者以前对瓦尔登湖的记忆。

  文中很多关于对自然与人的思考,和人应该如何生活。作者主张生活尽量简单,不要去过分追求物质上的享受,相反,要注重心灵方面的提升,探索内心的未知领域。

  作者通过在湖边几乎自给自足的生活的亲身经历,证明淡泊从容的生活是能做到的。而且没有了对物质的贪欲后,便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审视内心。

  作者如何生存:

  主要通过耕种和捕鱼。作者并不需要辛苦的耕种,便能养活自己并赚取一定的生活费用于交互其他生活用品。有个关于钓鱼的细节,是和一个爱尔兰农民在钓鱼效率和方法上的对比。我想作者是想说明必须认真观察生活,随机应变,才能活的更好,在这里就是更容易钓到更多的鱼,从而让生活变的更轻松。

  作者观察到怎样的自然:

  作者眼中的瓦尔登湖,纯洁,与众不同。作者对湖做了仔细的测量与观察,包括轮廓,湖深,湖底地形,四季变化,湖中生物等。同时与附近的大小湖泊进行对比,强调瓦尔登湖的孤高和与众不同。

  作者观察到怎样的人:

  作者通过直接或间接观察,记录了曾经和正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包括:

  不知多少年前在湖边生活过的印第安人,作者无意中挖到他们遗留下来的生活器具

  多年前曾在湖边生活的一些欧洲移民

  现在正在湖边生活的美利坚公民

  刚刚移民过来做苦工的欧洲人

  附近村子里的人

  前来拜访作者的朋友,有诗人,哲学家等

  通过分别描述这群人,作者展现了这片湖对人的馈赠,以及一些人对湖及其代表的自然的无度索取,也反应了那个时代人的生活。

  作者观察到怎样的人与自然:

  自然的和谐与美,大多数人都不曾关注;他们在意的是如何从自然中获取更多来满足个人的贪欲。作者希望人能发现自然的美,同时不要迷失在填不满的物质欲望上。希望人能从感受自然的美进而走进自己的心灵世界,在那里做更多的探索与发现

  我认为,这是一本很安静的书,适合坐在一个风景秀丽的河边细细的看,跟随书里描绘的画面在脑中再现瓦尔登湖的美景,体会学习作者对生活的认真和观察的细致入微,不仅是观察风景,更是观察人。我当初读这本书就是为了安抚自己由于工作和家庭而躁动不安的心。即使只是获得了片刻的安宁,累积下来还是能对生活产生一些影响。我想,若是想让这种平和持续下去,唯有不断看些类似的书,同时把自己的感想分享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瓦尔登湖》读后感】相关文章:

《瓦尔登湖》教案02-21

瓦尔登湖读后感02-19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02-16

《瓦尔登湖》读后感03-10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12-07

《瓦尔登湖》读后感08-06

瓦尔登湖读后感07-19

《瓦尔登湖》读后感04-03

[经典]《瓦尔登湖》读后感09-09

瓦尔登湖读后感(经典)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