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

时间:2023-12-07 08:11:2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文化苦旅》读后感[优秀]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化苦旅》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化苦旅》读后感[优秀]

《文化苦旅》读后感1

  《文化苦旅》是作者通过自身游历所描绘出的一处处历史古迹。如果仅是仓促的浏览,看到的只是祖国的悠远胜景;静读、细品,它震撼的是每一个读者的心。如提要中所写:作者以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艺术感染力,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

  读这本书,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文盲,惭愧自己的无知、知识浅薄,惭愧自己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了解的太少,读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许多历史文化知识,感受了我们这个文明大国辉煌背后所历经的沧桑。

  读“都江堰”,让我有了一种想去饱览她的冲动,我迫不及待地在网上搜索图片,查阅历史背景。作者将她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大智若愚的都江堰工程师李冰,造福了苍生,被人们敬之为神。古人的智慧、才华叫人感叹。作者形容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像一位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历历代代贡献着自己。

  读“废墟”,让我们更加尊重历史,铭记历史。“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废墟是进化的长链。”“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善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炸了。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多么有深意的文字,让我们陷入沉思,作者对历史文化的情感所渗透出的中华民族精神让人崇敬。

  我告诉孩子,用心学习吧,不要荒废好时光,努力塑造自己,用知识丰富自己,才能体会这大千世界的精华,感悟生命的美。

  读这本书,好想出去走走。

《文化苦旅》读后感2

  自从阅读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我才发现我们祖国的每一座高山、每一条河流都是“文化山水”,那些高山河流留下无数文人雅士的印迹,终于形成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并用她无上的魅力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这本书我读得很苦,我从故乡僻静的学堂走到山顶的庙堂,从绵延千年的都江堰到来到敦煌的莫高窟,大概是从道士塔开始,我便深深尝到文化黄沙的`苦了。

  《道士塔》是《文化苦旅》列车中的第一个站点,主要讲清末时莫高窟的王道士偶然间发现了大量经卷,但他却不懂艺术,硬是糊里糊涂地破坏了一些宝贵的文物。更可恶的是,有一群外国探险者入侵此地,他们威逼利诱王道士,硬是低价买走——不,是掠夺——大量宝贵的经卷和壁画。这一系列可恨的行为让莫高窟这座艺术宝库毁于一旦!当你看到了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心痛,心在不断的滴血,因为身为炎黄子孙的你,看到因为王道士和官员的愚昧无知而使得祖先为我们留下的一件件遗物就此陷于他手。

  接着就看到《黄州突围》,人们有时也许会傻想,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景仰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处时代的无上骄傲,他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地珍惜他,虔诚地仰望他,总不愿意去找他麻烦吧?可事实偏不如人意,东坡学士的“乌台冤案”,让我们看到官场的复杂,看到难测的人心,有时你为之骄傲的会成为给你致命一击的拳头。在黄州,东坡学会低调隐忍,变得成熟豁达,这样的过程很苦,但幸运的是苦难之后,我们看到他昂首前行的背影。

  《文化苦旅》带着我漫游中国历史舞台,文中一个个伟大而鲜明的人物缓缓出现在我眼前,他们身上体现出中国文化的良知和文人高尚的人格,尽管有些终究没逃过历史悲剧。在叹息中,这本书让我读懂了什么是“中国文化”。

《文化苦旅》读后感3

  在广褒的中华大地上,漂泊流浪的余秋雨先生越过山盘水座,踏雪飞鸿,在文化的苦苦旅途中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一种苦涩后的回味,一种焦虑后的会心,一种冥思后的放松,一种苍老后的年轻,一种文字激昂的大气,一场细致精巧气可吞天下的深刻评述。这便是《文化苦旅》,便是文化的苦旅。

  从滚滚黄沙的沙漠边塞,到秀丽清澈的江南小镇,作者把每一个地方描绘的惟妙惟肖,同样也让我感受到中国源远流长的人为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从《道士塔》,《阳关雪》中,让我看到黄河文明的兴衰,写出历史的`深邃苍凉。《江南小镇》开始的那一段描写,让我仿佛看到那小桥流水的景象。凭借丰富的文化感悟力与艺术表现力,再现匿藏于时间底端的深刻思考,开展一场山水风物与历史精灵的远距对话。

  余秋雨先生在书中说:“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联在一起。”我想这或许是这本书叫做《文化苦旅》的原因吧。在山水解读历史,在历史中解读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让自己的心灵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礼。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深深地感受到作文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写作功底,在他笔下,莫高窟,都江堰,藏书阁都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在他笔下,那些过往的历史,就像是一幅凄美的画卷。“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桑感。”每个人的一生对于自己来说也是一段历史,当我们走过一段路时,停下来回过头看看自己曾走过的足迹,总会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遗憾,而我们也在这遗憾中,坎坷中寻找这人生的真谛,这便是我读《文化苦旅》获得的最强烈的感受。或许,我还未完全领悟作者的深意。或许,我还未真正读透这本书的内涵。然而,《文化苦旅》一起苦苦的悲怆奏响时代的绝响,警世亦憾人! 静静地合上这本书,仿佛也有一种想要游历山水的冲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也想在山水之间寻觅着历史的足迹。

《文化苦旅》读后感4

  阅读《文化苦旅》你会发现我们祖国的每一片山水都是“文化山水”,那里留下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印迹,这就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有文化人往那一站,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奔泻而出。然而,一点点、一点点地品味这山、这水、这人,那深沉的沧桑也演化成长长幽幽的叹息!文化是一种内涵、一种深度,有时也是悲剧的见证。

  《酒公墓》记述了张先生一生的无奈叹息:身为状元的后代,留学归来的学者,本有一个不错的教员职位。因故被青帮抓取做了师爷,后因多次出逃而被打断腿;后来又到一所学校教书,然而乡野学生却不能理解他所说的.“爱”,只能无奈离开;从此一生沉醉酒的世界,后因品酒水平高二被称为“酒公”,无儿无女、孤独地走完了一生!

  读完文章不禁感叹,可悲啊!在那个时代,一个留学归来的学者,本应是那个时代的精英,应在社会上大有作为。却被一群对文化人没有丝毫敬重的“青帮”头目抓取做装点门面的工具:他们大概觉得占有了文化人就是有文化……但是这种整日打架斗殴、吃喝玩乐的土匪有怎能真正理解文化?理解文化人的内心?最后张先生用自己身体的残疾挣脱了野蛮。这时我想起了那句俗语“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这时张先生的悲哀,也是文化人的悲哀。

  后来他又遇上了一群自以为读过书的人,他们生活在落后的农村,他们没有见过世面,他们不能理解“爱情”怎么可以在带大家面前谈论;他们嘲笑他的出格……张先生大概有了深入蛮荒的寂寞和悲苦,他只能选择离开!

  张先生寂寞一生,只有酒解其心中之美,只有酒解其心中之苦。他只能以酒公留名于世,想想他有多少的不甘和无奈!

《文化苦旅》读后感5

  合上这本书,虽然来不及仔细去揣摩,但确实让我感触很深,尤其是《风雨天一阁》至今都使我记忆忧心。一个家族背负着艰守一座藏书楼(中国古老文化)的命运。范钦是一个拥有强大毅力和强烈的爱国精神的藏书家,让中国留下了一座具有文化代表意义的藏书楼,直到到现在都有它的痕迹。但是岁月的沧桑,历史的风尘还是将它掩埋了。

  范氏天一阁之所以留下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正式余教授所说的“超越意气,嗜好,才情,甚至是时间的意志力”而这种毅力有是什么呢?范钦曾经顶撞过拥有巨大权势的皇亲国戚,而因次遭到仗打这样的重刑,还进过监狱。但他豪不畏惧,始终毫不顾惜坚持自己的信仰,相信真理。最后谁都奈何不了他,这就是范钦,一个真正称职的藏书家所表现出来的超越常人的职业道德品质。

  范钦那样的监守正义,监守自己的岗位。说到这里,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我们作为学生,虽没有工作,也无岗位,但我们有自己的任务所在。对读书的人们来说范钦的意志力乍看之下,显得不近人情。然而我们的毅力呢?可以说一点儿都没有没有。我们读书,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该怎么办,学成之后又为了什么呢?等等这些尖锐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继续往下说,时间的'流逝,光阴的短暂,80岁高龄的范钦中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但他连生命的最后一刻都要监守岗位。他将自己的财产分成两部分,一份是他监守一生的藏书楼,另外一份是一张万两银票。他让他的两个孩子去选择自己想要拿的一份。事情放到当今社会,有谁会愿意继承藏书楼?又不能卖,而且不但没好处,还会惹得一身的麻烦。然而有范钦这样伟大的父亲,就会有像他一样伟大的儿子。他的大儿子范天冲毅然的选择了继承父业。他继承了藏书楼。

  中国的古老文化就是因为有了像范氏父子这样的真正的读书人而保存到现在的。

  《文化苦旅》使我对读书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我们读书人读书不能只为自己,要为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这样读书人才是真正的读书人。

《文化苦旅》读后感6

  跟着余秋雨大师的文化寻踪,我也可以在炎热的季节得到山麓间书院里树阴的庇护,在道士塔看着千年古刹被毁的深深叹惋,荒凉的孤烟大漠流放的人群浩浩荡荡却也寂寞地行经宁古塔,一段段冗长的土堆未经岁月打磨前灿烂的往昔。一种见证的消失,一种文化存留于世间的印记的消失。

  寻访老先生脚下踩实的每一个脚印,串联起来便是一条小径,而小径与两旁的杂乱而荒芜的野草相比是如此分明,好象是过世人迷茫的眼神中扯一条线到那快要消失的文化财富中去。此刻,我更觉得他是一个摄影家,如留下花样年华一般挽住文化的手,扶住她摇摇欲坠的身形,将她们定格在历史这张底片中呈现于眼中。

  刚刚开始拜读的时候,便被“苦旅”二字所震撼。旅本是一种艰苦的修行,再加上苦字,那是一种怎么样的精神境界呢?拨开历史的荆棘,拂去岁月的蒙尘,虽然不能将灿烂的文化拼成一张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长卷,将他们涂抹成一树绯红的桃花,但那些在残损古迹前发出的嘶吼和叹惋。

  那些坚硬的文字却是一只无形的手,紧紧纂住那些荼蘼的时光里文化的衣袂,然后亲手叫到我们的手中,这是属于他的文化苦旅,看着道士的无知,肆意地覆盖掉的'壁画,他的“住手”仿佛是站在历史的悬崖上发出的怒吼,一种对于文化的逝去视而不见的质问,而对于我们而言,这更像是海上的灯塔,在我们驾驶的一叶叶扁舟迷航是给予光亮,导引一种正确的文化取向和态度,保护的不仅仅是镌刻着文化的遗迹,而更是陷入困境的文化本身。如今,我们在探访文化的道路上,要做的便是双手接过那些零星的碎片,用自己的力量和对于文化的不懈探寻是文化这座只露出八分之一的冰山完整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也许那古旧的老屋不仅仅有读《文化苦旅》时的记忆,过去的很多藏在屋檐下,墙角边的细节还来不及等我去一一将它们发掘便被隆隆的推土机所掩埋了,而现在我要做的便是紧紧攥住残余在现实中的文化碎片,不要让它们被这个时代的风吹散。

【《文化苦旅》读后感】相关文章:

阅读文化苦旅的心得12-13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03-24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1-11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2-09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04-15

《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05-25

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05-25

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04-17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2-01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热】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