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时间:2023-12-17 08:32:2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篇1

  十七年不能算是短促的岁月,但只看见他今天在削籍大臣,明天在大辟疆吏,弄得大家都手足无所措。对于老百姓呢?虽然屡次在下《罪己诏》,申说爱民,但都是口惠而实不至。《明史》批评他"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剧失措"(《流贼传》)。这个论断确是一点也不苛刻的.。

  自然崇祯的运气也实在太坏,承万历、天启之后做了皇帝,内部已腐败不堪,东北的边患又已经养成,而在这上面更加以年年岁岁差不多遍地都是旱灾、蝗灾。二年四月二十六日,有马懋才《备陈大饥疏》,把当时陕西的灾情叙述得甚为详细,就是现在读起来,都觉得有点令人不寒而栗:"臣乡延安府,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其粒类糠皮,其味苦而涩。食之,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诸树惟榆皮差善,杂他树皮以为食,亦可稍缓其死。

  迨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石性冷而味腥,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

  民有不甘于食石而死者,始相聚为盗,而一二稍有积贮之民遂为所劫,而抢掠无遗矣。……

  最可悯者,如安塞城西有冀城之处,每日必弃一二婴儿于其中。有号泣者,有呼其父母者,有食其粪土者。至次晨,所弃之子已无一生,而又有弃子者矣。

  更可异者,童稚辈及独行者,一出城外便无踪迹。后见门外之人,炊人骨以为薪,煮人肉以为食,始知前之人皆为其所食。而食人之人,亦不免数日后面目赤肿,内发燥热而死矣。于是死者枕藉,臭气熏天,县城外掘数坑,每坑可容数百人,用以掩其遗骸。臣来之时已满三坑有余,而数里以外不及掩者,又不知其几许矣。……有司束于功令之严,不得不严为催科。仅存之遗黎,止有一逃耳。此处逃之于彼,彼处复逃之于此。转相逃则转相为盗,此盗之所以遍秦中也。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篇2

  《甲申三百年祭》的确写的很好,既论时事也写史实,使人能清楚地了解到明朝之所以败亡的原因。毛泽东看了之后思考性地提出了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至今仍然有用。

  骄兵自败的道理发人深省。作为个人,也应要时时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从书中看来,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因骤胜而产生的'积极享乐的思想更不可取,如果说这本书蕴含着两个最为深思的哲理的话,这是其一。第二个就是:天灾、灾难,或因人祸,很大的饥饿困难都是由于政治原因促成的,倘若资源能够顺利流通,集中分配到受灾地方,也不至于人人被逼而造反。这不得不让人深思,实际上,天不作为,但人可以尽人事,只是特权、粮食资源掌握在不良善人的手里,实属自掘坟墓,可历来这样的人很多。

  到了今天,再读《甲申三百年祭》仍存在它很大的意义,最近看很多人都在讨论,我国的粮食减产十分严重,但令人不解的是很多人对此抱有非常乐观的想法,晃着脑壳装模作样,理由是多进口就是了;还有的说现在机械那么发达,复耕就是了。粮食是人生存的根本问题,一天两天不吃或者少吃还可以,但你能连续七八天不吃吗?如果外国卡着粮食不给我们怎么办?如果我们复耕来不及怎么办?粮食又不是一两天就能长出颗粒来的?俗话说,口中有粮,心中不慌。无论你去工作还是干大事,首先解决的是吃饭问题,中国历史上的粮食短缺危机发生了很多次,有很多都是发生在青黄不接的秋冬时节,秋天收获时遇到一场大旱或者大灾,冬天自然很难过了,大多数人都在这个节骨眼上活活饿死,如果能熬过去,到了开春,也不至于死那么多人了。

  粮食问题永远是个值得十分注意的问题,你忘记它,意味着失败来得更快。现在很多人不去想饥饿的年代,也有很多人不以为意,而我觉得只要人类存在一天,饥饿就会存在,甲申年的斗争还会重演。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篇3

  饥荒诚然是严重,但也并不是没有方法救济。饥荒之极,流而为盗,可知在一方面有不甘饿死、铤而走险的人,而在另一方面也有不能饿死、足有诲盗的物资积蓄着。假使政治是休明的,那么挹彼注此,损有余以补不足,尽可以用人力来和天灾抗衡,然而却是"有司束于功令之严,不得不严为催科".这一句话已经足够说明:无论是饥荒或盗贼,事实上都是政治所促成的。

  这层在崇祯帝自己也很明白,十年闰四月大旱,久祈不雨时的《罪己诏》上又说得多么的痛切呀:"……张官设吏,原为治国安民。今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催钱粮先比火耗,完正额又欲羡余。甚至已经蠲免,亦悖旨私征;才议缮修,(辄)乘机自润。或召买不给价值,或驿路诡名轿抬。或差派则卖富殊贫,或理谳则以直为枉。阿堵违心,则敲朴任意。囊橐既富,则好慝可容。抚按之荐劾失真,要津之毁誉倒置。又如勋戚不知厌足,纵贪横了京畿。乡宦灭弃防维,肆侵凌于闾里。纳无赖为爪牙,受奸民之投献。不肖官吏,畏势而曲承。积恶衙蠹,生端而勾引。嗟此小民,谁能安枕!"(《明季北略》卷十三)

  这虽不是崇祯帝自己的手笔,但总是经过他认可后的文章,而且只有在他的.名义下才敢于有这样的文章。文章的确是很好的。但对于当时政治的腐败认识得既已如此明了,为什么不加以彻底的改革呢?要说是没有人想出办法来吧,其实就在这下《罪己诏》的前一年(崇祯九年),早就有一位武生提出了一项相当合理的办法,然而却遭了大学士们的反对,便寝而不行了。《明季北略》卷十二载有《钱士升论李琎搜括之议》,便是这件事情:"四月,武生李琎奏致治在足国,请搜括臣宰助饷。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篇4

  《甲申三百年祭》,能提醒我们正确对待权力、名利、地位等问题。引申到公司来说,如何持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努力奋斗的意志,清醒的学习态度,不可冲昏头脑,忘其所以,丢掉当前的成果。

  感觉目前这些离我们还有些距离。公司还没有大到临界的状态。但是公司快速发展,需要做一些大的布局。而这必须涉及新的人员变动和资源投入。公司的`内外部布局;未来的市场状况,下一步的增长点,市场份额,开发,渠道,营销,服务等环节的问题在哪里?领导者要有大数据思想,要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在某些方面加大投入还是拓展新的渠道或者开发新的项目。而这需要投入人力和资源去落实。为了实现方向,现有的人谁能够胜任?配套什么职位和资源?需要什么样的人员引进。而现有的项目中需要做评估和调整。哪些是见效快的,足已支持公司的扩张。见效慢的,需要长期的项目推进。哪些是在浪费公司资源。那些务必纠正,那些能够容忍。

  作为公司的一员,我们要伴随着公司的成长而成长。学会从不一样的角度看问题。在解决一个困难,挑战,到达一个高度后,能够不断突破,继续创新。学习在上一个阶层看问题,在下一阶层做事情。能够看清自我的方向,坚定去摸索创新的路径。

  互联网企业更新换代更贴合行业的颠覆的规律。昔日的巨头如今也在苦苦挣扎。我们抓住事情的本质,尝试不断的创新。在趋势的变革中,只有接近目标的实质的事物才不会被淘汰。而创新的思维和行动力,对每个人又都是公平的。坚信自我也会是明天的大牛,何必惧怕离开那个自我认为的舒适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