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东坡传》有感

时间:2024-01-15 10:41:2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苏东坡传》有感(精选)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苏东坡传》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苏轼最可爱,是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

  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苏东坡暂时住在定惠院,他写了些可爱的诗,身边有了不少的朋友,米芾与他论画,诗僧参廖常来居住,惧内之癖的陈季常是他最好的朋友,邻人潘酒监、郭药师、庞大夫也是朋友,说话大嗓门的婆娘常和丈夫吵嘴,西邻农夫古某的竹林园是他消磨长夏的好去处。

  死里逃生之后,他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在这种农村气氛里,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像田园诗人陶潜的生活,越觉得陶诗正好表现自己的情思和生活。无限的闲暇,美好的风景,敏感的想象,月夜的倾心,美酒的迷恋,这些使诗人的日子美满舒服了。

  之前,苏轼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他不管身在何处,总是把稍纵即逝的感受,赋予不朽的艺术形式,而使之长留人间,其中最精的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

  此后一年零八个月,苏轼的道路崎岖坎坷瞬息万变。先是一道圣旨,把苏东坡的谪居地由黄州调到汝州。苏轼决定起身搬家,官方纷纷为他设宴践行,很多朋友请他题字留念,陈慥、参廖、乔仝一直陪他到九江。在南京时,苏轼看望了疲惫颓唐的王安石,一番漫谈,化解了二人之前的太多恩怨。

  佛印劝他安居扬州,范镇愿他到徐下,苏轼自己看中了丹徒县的一片松林,滕元发则劝他安居在常州的太湖左岸宜兴......终于,圣旨允许他在太湖边居住,他不由感慨:“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

  可是到了宜兴不到十天,朝廷派他到登州做太守。历经几个月的颠簸,到达登州后五天,他又应召进京。正如他给佛印的信中所言:“如入蓬蒿藜藿之径。”

  住进京都,不仅苏轼官职擢升,苏辙也回到京师,升为尚书右丞,一家人开始了难得的享受生活。之前的旧友纷纷来到他身边,他的名气之盛,达到极点,仅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期间就草拟了八百道圣旨,苏门学士的名声日益显赫,他和米芾共同创造了中国最富有特性与代表风格的中国画。当然,苏轼照常练瑜伽和养生之道,也一直想摆脱颇为人羡慕觊觎的政治地位。

  林语堂说:一个高明的政客必然要精通一条艺术手法,就是多说话,但内容必须空洞,必须讨好朋友,也要特别提防开罪于人。

  可是,苏轼越是想躲避政治,政治偏要找他。于是,他不再求外放,而要挺身战斗,为“人应当有不同意权”而奋战,就如莫言所说,这个社会应该有批评的声音。如,他力争“广开言路”,在科举制度上特比留心为国家选拔真人才,提议限制冗吏充斥,挑战官官相护的积习,甚至向当时的虐证开炮......两年中,苏轼以其强烈的名士本色、坦直无畏的言论,得罪了很多人。于是,政敌小人们以更阴险卑鄙的方式玷污污蔑他,连带他的朋友们。苏东坡觉得自己仿佛正走在群蛇滋生的阴潮的山谷,他决心逃出去。

  元祐三年,苏轼再三恳请之后,终于出任杭州太守。短短一年半之间,他疏浚了盐道,修建西湖,建立了一座医院,扩展江苏运河系统,稳定谷价,不惜与朝廷意见相左,开展救济饥馑工作。

  苏东坡单身匹马地奋战,打算改革吏治,以失败告终。但他奋战不懈,除去请款,请米,预防灾荒,还上一道长表章请求宽免老百姓欠朝廷的债务,把老百姓从王安石新政的恶果中救了出来。

【读《苏东坡传》有感】相关文章:

读《苏东坡传》有感01-15

[推荐]读《苏东坡传》有感11-18

(热门)读《苏东坡传》有感01-05

读《苏东坡传》有感优秀范文05-06

读《苏东坡传》有感15篇01-16

读《苏东坡传》有感11篇【精华】11-09

林语堂《苏东坡传》经典语录09-14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2-09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02-20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