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忘川,再忆爱玛——读《包法利夫人》有感

时间:2024-02-20 12:20:4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梦回忘川,再忆爱玛——读《包法利夫人》有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梦回忘川,再忆爱玛——读《包法利夫人》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次回忆爱玛,心中有的只是无尽的复杂之情。

  想当初,爱玛只是一个常年呆在修道院的一个干净纯粹的女子。因自小饱读诗书,她异常向往那种“罗曼蒂克”式的爱情,可事与愿违,她最终嫁给了见面不多的夏尔·包法利。小说开篇便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并夹杂着理想与现实的鲜明的反差对比。

  初为人妻时,她对这场婚姻是抱有希望的,可便如作者所说,“夏尔这个人,谈吐就像街边的人行道一般的平板,见解又平庸,恰似过往行人,连衣着也普普通通,引不起你半点激情、笑意或遐想。”而爱玛本人,自小订阅《花篮》《沙龙仙子》,虽自小生活在中下阶层,却无视无刻不在幻想着上层贵族的生活,贵族的沙龙聚会、华丽的礼服、高贵的谈吐、由内而外的气质,都对爱玛有着致命一般的吸引力。

  此外,作者十分注重在细节之处表现人物的内心。犹记得,爱玛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参加沙龙聚会,散会之时,捡到男爵掉落的雪茄,便一直珍藏着,婚后也一直幻想夏尔或者以后的情夫能是男爵那般的迷人高贵。“她的心也像那双绸缎鞋底一样,与豪华的生活接触过一回,上面留下了一些难以磨灭的东西。”那难以磨灭的东西许是那颗不安的、躁动的心吧……

  爱玛的复杂之处还表现在她丰富的内心世界独白及意识流的手法运用。便如“上帝,我为什么要结婚?……她下意识地想像那未曾发生的情景,与不同的另一种生活……他可能相貌英俊,才华横溢,出类拔萃,人见人爱,大概就像昔日女修道院她的同学们所嫁的男人……”寥寥几语,一个充满幻想、不切实际的女主人公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也正是因为充满幻想,才对现实不满,便如书中爱玛对自己的认知“她的气质是多愁善感型的,她寻求的是感情而非景物”。由此认为夏尔根本不了解自己,听不到她的倾诉,看不穿她的心思,哪怕只有一次,她也会将内心的话滔滔不般说出来。由此可看出,爱玛本人却也是可怜的,虽整日不切实际的幻想,不满于婚姻,对自己后来的女儿基本上也从来没有尽过作为母亲的义务但也只是一个爱情婚姻中的可怜虫罢了。

  前期的铺垫,为后来爱玛心理上的转变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起初是:“天破晓了,她久久凝望着古堡的每一个窗户,竭力猜测夜里注意到的每个人住在哪个房间。她多么想要了解他们的生活,加入进去,和他们打成一片。”是内心的孤独、心灵融入的渴望。后来是:“在心灵深处,她时时期待着一种事变……但是每天清晨,她一醒来就会希望当天会出现奇迹…可惜总不见机遇到来。”

  日日被生活折磨,期望着,又落空着,在期望,再次落空,周而复始无数次后,爱玛…终是彻底地变了。“越来越乖张任性,经常赌气不出门,责骂女佣,过后又送她礼物,有时把钱包里的白花花的银币,统统倒给穷人,正如大多数农村出身的人,灵魂里始终保持着某种东西—————类似于他们父辈手上老茧那样的东西。”

  尽管内心疯狂不已,但表面上,爱玛装作对生活非常满意、幸福的模样,表面越是平静,内心越是波涛汹涌,狂风大作,啸涌奔天,终于啊,还是迈出了那一步——出轨。看似在激情中短暂地满足了自己,却在罗多尔夫第一次见到爱玛就想要把她脱光,想着一定要把她弄到手的时候就注定了她的结局——只是一个玩物,时间到了,自然也就被抛弃了。

  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丝毫让人看不出是一本虚构的书,只会让人仿佛置身在爱玛生活的19世纪的社会,跟随爱玛甚至变成爱玛,历经这人世一遭。初为人妻的欣喜,不久后的平淡,多年后的矛盾、纠结甚至发狂,紧接着是一念地狱后的落为情妇不断被抛弃,最后是不堪生活的折磨以及不愿面对巨额债务的服毒自杀,可悲、可怜又可叹!

  笑话般的人生,让人在嘲笑爱玛自作自受的同时又对其心疼不已,许是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尘埃落定,孰是孰非交由后人评定,对书中人物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莫衷一是。于我,愿爱玛,历经忘川河畔、黄泉水动、彼岸花开,再世为人,活出本真,珍惜当下,能够拥有一份上穷碧落下黄泉的爱情。自尊、自重,后自强,活出自我而非一刹的花火,亦或经受不住太阳照射的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