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幸福》读后感

时间:2024-02-28 07:26:5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我很幸福》读后感【推荐】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很幸福》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很幸福》读后感【推荐】

  今年假期我读了一本回忆录,来自一位经历了二战时期奥斯维辛集中营磨难幸存的百岁犹太老人《我很幸福:奥斯维辛幸存者、百岁犹太老人的美丽人生》

  全书6万字,是这位已经活了一个世纪的、亲历了人类最可憎、残酷、丑恶面的老人埃迪,用心写给子孙后代的书。

  我一向比较抗拒看战争题材作品,无论国产的还是外国的,因为这类题材难免会展示许多危及生存的恐怖、残害无辜的血腥以及嫉妒、出卖、背叛等人性的丑恶……我害怕被唤起那种无助、恐惧的感觉受。

  点开这本书因为书名,我很好奇,究竟是什么让经历了最惨无人道、残酷迫害战争,又死里逃生的人,感受到了幸福。

  读完这些朴实真挚、讲述苦尽甘来的文字,我有了答案。正如作者埃迪所说,他走出分享自己故事这一步非常艰难,因为太痛苦了。

  几十年后,很多经历过战事人还会被连绵不断噩梦所折磨,所有亲历的人,都宁愿那段记忆被彻底洗掉忘记。埃迪也是同样,在真实经历了多次被俘、逃亡、重伤、被残害的濒死体验后,能活下来已非常不易,更何况那些创伤的感受还会在深夜不请自来。

  但最终,他的恐惧、痛恨、无意义……创伤,被爱和家庭治愈了。

  有一天,埃迪问自己,为什么幸存者会是自己?他想起父亲的教导:“幸运的人,有责任帮助受苦的人。“他换了种想法,他想,自己之所以幸存,也许就意味着自己有责任去讲述,有责任去帮助教育世人,让大家知道仇恨的危险。

  但究竟该怎么讲述才合适呢?埃迪说:”我要分享的不是我的痛苦。我分享的是我的希望。“ 埃迪出生在1920年德国东部的莱比锡,他的父母双双被纳粹迫害而死。父亲只活了52岁,但父亲留给他精神财富,却足以让他富足一生。以下几点让我非常感动:

  1、父亲想方设法让他受教育,让他习得在这个世界生存的一技之长,改名换姓只为让儿子学会机械设备运作原理和修理。在战俘岁月中,埃迪的机械手艺无数次地救了他的性命;

  2、父亲示范的家庭之爱,他总是会做一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只是为了让孩子们开心一下。

  3、父亲身教言传的正直和智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他们被纳粹运送到集中营九天八夜的旅途中,父亲用智慧帮助大家挺过了饮用水极少的困难,让整个车厢150人,以最高的存活率挺到了下车。

  4、从父亲身上传承了善良品格。父亲告诉他,生活中重要的东西——朋友、家庭、恩情——都远比金钱宝贵。一个人的价值远不止他的银行存款。

  5、父亲鼓舞他“要与别人分享你的幸运,相比接受,给予能给人更多的快乐。” 这本书,埃迪用讲述自己苦难的方式,送给读者很多启示。正如他所说,他分享的是希望。

  我看到,在极端生存困难之下,一个人自我价值感的重要性;我看到互信互助救命友谊的伟大;我看到冷静、智慧和善良这些人性之光的巨大能量……

  走过所有黑暗,埃迪思考,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可怕的屠戮,600万人,人类历史一下子失去了那么多可能为科技社会文明作出贡献的智慧头脑。

  为此,他还曾前往比利时当面采访问过纳粹战犯,对方只是颤抖和哭泣,却没有回答。

  最终,埃迪认为,仇恨是一种社会疾病的开始,它可以杀死你的敌人,它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摧毁你自己。

  整本书埃迪都在呼吁积极和善良。他以真挚朴实的语言呼吁传承善良,他多次重复父亲的话:“善良是最大的财富。小小的善举能存留很久,比一生更久。仁慈、慷慨和对同伴的信任比金钱重要…”

  最后,我用文中一段话,送给阅读这篇小文的你,与你共勉:

  这就是生活。有付出,总会有回报。不付出,就不会有回报。

  一块地本身空空如也,但如果你努力种植一些东西,那么你就会有一个花园。种出一朵花已足以值得喜悦,因为一朵花不仅仅是一朵花,它是整个花园的开始。

【《我很幸福》读后感】相关文章:

《我很幸福》读后感01-02

《我有幸福的家》教案04-09

我的幸福生活征文01-27

《我有幸福的家》小班教案03-28

幸福读后感06-17

幸福读后感04-18

幸福的读后感01-26

《幸福》读后感02-18

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小班教案04-08